反社会
反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专利文献2104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中国天主教、法学、公安研究等;
反社会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佳玮、郑鸿桥、于沪生等。
反社会
-研究学者
- 张佳玮
- 郑鸿桥
- 于沪生
- 吴倬
- 周天俊
- 唐春华
- 宁玉梅
- 曹会丽
- 白春雷
- 董志强
- 袁延明
- 黄光玉
- Charles
- E·帕夫洛茨基
- Jodi Helmer
- Ommanney
- 丁水木
- 乔植英
- 于丽萍
- 于光远
- 何三畏
- 余华萍
- 余家宏
- 余朝国
- 余立新
- 傅鼎生
- 兆铮
- 关振涛
- 刘佳琪
- 刘刚
- 刘易平
- 刘易平1
- 刘树欣
- 刘欣雨1
- 刘海善
- 刘秀英
- 刘聪
- 刘艳丽
- 刘芳
- 刘诚龙
- 刘郁
- 刘铮
- 千树
- 卓新平
- 卞冉1
- 卡.考茨基
- 卢立昕
- 卢立昕2
- 史峰
- 叶小文
-
-
宁玉梅
-
-
摘要: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人们相信其生活在一个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的世界的信念.公正世界信念能为个体提升幸福感和提供生活的目的 感,关注长远目标,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且能提供对负面事件的缓冲,因而使个体能更好适应社会.但当个体遇到不公正事件时,会采取亲社会等的实际方式或反社会等的心理方式来捍卫公正世界信念.对公正世界信念的概念、维度、功能,公正世界信念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进行概述,并指出公正世界信念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以期能深入了解公正世界信念的功能,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或调节作用的机理.
-
-
余华萍;
牛玉柏;
李强;
赵葛格;
洪芳
-
-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12-16岁少年亲子冲突、校园氛围感知、大五人格与校园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欺凌参与行为问卷、亲子冲突问卷、校园氛围感知问卷和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对杭州市249名12-16岁少年进行施测.结果 12-16岁少年的亲子冲突对受害行为和局外人行为的预测作用分别受到大五人格中情绪性和谨慎性的调节;校园氛围感知对受害行为的预测作用受到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的调节,对助人行为的预测作用受到外向性和宜人性的调节.结论 亲子冲突和校园氛围感知是12-16岁少年校园欺凌角色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人格特质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
-
宁玉梅
-
-
摘要: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人们相信其生活在一个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的世界的信念。公正世界信念能为个体提升幸福感和提供生活的目的感,关注长远目标,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且能提供对负面事件的缓冲,因而使个体能更好适应社会。但当个体遇到不公正事件时,会采取亲社会等的实际方式或反社会等的心理方式来捍卫公正世界信念。对公正世界信念的概念、维度、功能,公正世界信念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进行概述,并指出公正世界信念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以期能深入了解公正世界信念的功能,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或调节作用的机理。
-
-
吕鹏;
刘芳
-
-
摘要:
反社会行为本质上是负能量的输入与释放过程。基于近20年经典反社会案例的系统化整理,解析个体负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机制。个体由于身体机能、教育文化、职业收入等产生负能量;家庭由于功能失调、婚恋失败、财产纠纷等会助长负能量;社会资源分配、人际冲突、利益诉求阻塞等也将催生负能量的生产。负能量一部分可能被"消解",无法消解的另一部分,将会积累和存储。负能量积累超过阈值,就会释放,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对内的释放,表现为自卑、疏离、抑郁、自伤、自残、自杀等;对外的释放,表现为杀人、纵火、爆炸、伤人等。应从减少输入途径、发展消解机制、加强输出防护等三方面,做好反社会行为的应急管理与系统治理。
-
-
-
-
-
张泓
-
-
摘要: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直被视为反政府武装的典范,但以梁山好汉的典型李逵为例,可以发现他们并不只是反政府武装,而且是反社会武装.反政府武装救民于水火,深得百姓拥戴;而反社会武装除了反政府以外,也危害乡里.学者多将李逵评价为心智还不成熟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其实李逵患有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心里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