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时间
压迫时间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专利文献6020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
压迫时间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婷、于涛、刘兴刚等。
压迫时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208篇
占比:99.85%
总计:60300篇
压迫时间
-研究学者
- 吴婷
- 于涛
- 刘兴刚
- 刘洪超
- 刘玉洁
- 吕金艳
- 周晓闻
- 周芳
- 庄建华
- 庄芳
- 张倩
- 张文
- 王蓓
- 肖玉荣
- 郑雪梅
- 黄玉兰
- 丁燕生
- 严翠丽
- 亓淑玲
- 何凤鸣
- 何爱唯
- 何芳
- 兰云利
- 兰艳莉
- 冯灵
- 冯金凤
- 凌斌
- 刘凤美2
- 刘宇琳
- 刘幼方
- 刘桂荣
- 刘泽珏
- 刘海燕
- 刘玉芳
- 刘瑞春
- 刘祚燕
- 刘秀娟
- 刘秋月
- 刘立新
- 刘遵婷
- 刘酉华
- 包贵生
- 叶冬红
- 叶应荣
- 叶颖
- 吴伊莎
- 吴洁兰
- 吴海燕
- 吴淑玉
- 吴铮铮
-
-
房昌运;
张尊磊;
陈雪英;
张韶辉;
杨国良;
高荣华;
郭莹;
张淑芳;
戴雯;
刘立新;
高立建;
陈安勇
-
-
摘要: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2 h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三科经远端桡动脉以5F薄壁鞘管及5F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2 h的96例患者为5F薄壁鞘管组,选择既往随机对照研究中应用6F薄壁鞘管及6F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压迫止血2 h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即6F薄壁鞘管组。采用右侧远端桡动脉(鼻烟壶区或合谷穴区)穿刺成功后送入5F薄壁桡动脉鞘管,完成穿刺及冠状动脉造影后,应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2 h后解除绷带。收集5F薄壁鞘管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动脉穿刺时间、术中收缩压、舒张压、手术操作总时间、实验室检测指标,并分析桡动脉有无闭塞及压迫2 h后的出血、血肿、瘀斑、张力水疱、全身迷走反射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与6F薄壁鞘管组进行比较。结果:5F薄壁鞘管组与6F薄壁鞘管组术后穿刺点压迫2 h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1%与16.7%(P0.05)。两组均没有发生瘀斑、张力水疱、全身迷走神经反射、感染、因桡动脉痉挛致鞘管撤出困难现象发生。两组术后2 h和24 h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2 h后解除压迫是安全的。
-
-
周晓闻;
庄建华;
刘洪超
-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点止血方案对于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压迫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压迫止血方案)和观察组(采用短时指压止血方案),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压迫止血效果、血管并发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制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4/39),低于常规组患者的28.21%(1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并发症均给予对症处理,经再压迫或切开、缝合后均消失。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常规组患者的33.33%(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不良反应经按摩、适度活动等干预后均消失。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VEGF、ET-1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NO水平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压迫时间至15 min、术肢制动6 h的压迫止血方案能够降低ICVD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更好的恢复。
-
-
周晓闻;
庄建华;
刘洪超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点止血方案对于脑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压迫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压迫止血方案)和观察组(采用短时指压止血方案),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压迫止血效果、血管并发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制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4/39),低于常规组患者的28.21%(1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并发症均给予对症处理,经再压迫或切开、缝合后均消失.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常规组患者的33.33%(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不良反应经按摩、适度活动等干预后均消失.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VEGF、ET-1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NO水平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短压迫时间至15 min、术肢制动6 h的压迫止血方案能够降低ICVD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更好的恢复.
-
-
何凤鸣;
冯灵;
汪锐;
杨蓉;
胡发云;
黄姝绮
-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血管缝合器不同压迫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收治的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123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血管缝合器压迫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术后6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B组(术后9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和C组(术后12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每组41例.观察3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术后6 h、12 h、24 h 3组患者的舒适度、疼痛感及焦虑情况.结果 术后6 h,A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高于B组、C组患者(P0.05).术后6 h,A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B组、C组患者(P0.05).术后12 h,A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低于B组和C组患者(P0.05).3组患者出血、血肿、腰背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时,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效果较好,术后6 h取3 M加压固定胶带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
-
张良
-
-
摘要:
手麻意味着什么?首先,无论何种原因,只要有麻木的现象,就说明神经已经受损,并且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时候.就不能仅仅考虑是骨骼或肌肉等软组织层面的病损,也可以排除不可能伤及神经的疾病.其次,神经被压迫时间较长产生一定程度的变性才会麻木,故麻木说明神经压迫较为严重,需要积极处理。
-
-
夏婷;
袁计彩;
熊艳丽
-
-
摘要:
目的 探讨股动静脉压迫止血器在本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股静脉穿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例,血管通路为股静脉穿刺,每周2-3次规律透析.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病人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采用徒手压迫为对照组;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采用股动静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法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渗血与血肿发生率、压迫止血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股动静脉压迫止血器按压渗血、血肿的发生率、压迫止血时间较人工按压明显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静脉压迫止血器病人总满意度较人工按压明显提高,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静脉穿刺患者拔针后使用股动静脉压迫止血器按压股静脉穿刺点能够明显减少渗血及血肿问题发生,缩短压迫止血时间,并且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整体应用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叶冬红;
黎春妮;
吴伊莎
-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压迫时间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的160例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采取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患者均应用TR-Band止血气囊,根据首次压迫时间不同将其分为2h组(60例)、4h组(50例)、6h组(50例),分别于术后2h、4h、6h开始减压,对比三组患者的止血效果、手部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2h组、4h组、6h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5.00%、96.00%、96.00%,各组止血的有效率相近,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2h组无肿胀率65.00%高于4h组44.00%、6h组30.00%.且中度肿胀、重度肿胀率8.33%、1.67%低于4h组、6h组的30.00%、18.00%,差异显著(P<0.05).;2h组的N R S评分低于4h组、6h组(P<0.05);2h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4h组、6h组(P<0.05);2h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4h组、6h组(P<0.05).结论:不同压迫时间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优化压迫时间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手部肿胀与疼痛,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
-
杨晓芳
-
-
摘要:
目的:对止血器不同减压和压迫时间在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7月我院收治28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经桡动脉行PCI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在术后2h时进行第一次减压,间隔2h减压一次,研究组在术后1.5h进行第一次减压,间隔1.5h减压一次,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止血期间舒适度与手部肿胀状况。结果: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止血期间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掌肿胀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5h进行第一次减压,间隔1.5h减压一次,直至术后6h压力止血器抽气完毕且保留8~12h,止血效果好,对患者手部造成不良影响小,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具有推广意义。
-
-
张清泉
-
-
摘要:
目的:总结优化螺旋式压迫器压迫时间对冠脉造影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筛选2020年4—6月在我院接受择期冠脉造影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接受术后8h常规压迫护理;观察组48例接受术后6h压迫护理.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肢体肿胀程度、疼痛程度的结果差异,统计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无肿胀和轻度肿胀比例(91.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过的冠脉造影术后动脉压迫止血器护理,对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肿胀程度均有良好效果.
-
-
沈谢冬;
刘遵婷;
王镜林;
魏诗芳;
刘秋月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压迫时间在经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经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患者762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254例.A组术后压迫止血6 h,B组术后压迫止血4 h,C组术后压迫止血1.5 h.比较3组患者止血效果、皮下血肿或淤血、桡动脉闭塞、压迫部位局部胀痛、麻木等压迫相关不适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C组止血效果、皮下血肿发生率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桡动脉闭塞发生情况及压迫部位胀痛、麻木等压迫相关不适症状发生情况低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1.5 h,既能有效止血,又能显著降低桡动脉闭塞及压迫部位胀痛、麻木等压迫相关不适症状的发生情况,为肝肿瘤患者重复进行手术治疗保留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