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生成

历史生成

历史生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5933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湖北行政学院学报、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国际儒学论坛等;历史生成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大木亮、吴小萍、唐红江等。

历史生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5933 占比:99.92%

总计:116029篇

历史生成—发文趋势图

历史生成

-研究学者

  • 大木亮
  • 吴小萍
  • 唐红江
  • 奥山真理子
  • 朴珉奭
  • 李成旺
  • 林刚资
  • 王浩斌
  • 胡群英
  • 赵国乾

历史生成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贝慧; 何虎生
    • 摘要: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追寻和主线,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推进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征程。“四个选择”表征着民族复兴的内在规律,凝结着党百年奋斗的经验和智慧,体现了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整体审视“四个选择”的历史生成和独特价值,充分把握“四个选择”整体协同、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对于明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 毛尚卿; 王顺顺
    • 摘要: 从历史生成角度看,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传承伟大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格中产生的,直接产生于伟大建党实践,并通过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体现出来;伟大建党精神32字表述之间存在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关系的内在逻辑;科学性和崇高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统一以及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征。
    • 韩延庆; 石欣可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筚路蓝缕,铸就着属于中国人民的"光辉岁月",产生了伟大建党精神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形成、时代观照等问题进行解读,意在寻找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基因密码",使我们党在砥砺前行中始终保持蓬勃朝气。
    • 金钰
    • 摘要: 城市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间的深刻勾连是城市区域文学研究的基础。作为“城市”的区域文学既受到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参与到城市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二者彼此影响彼此成就。本文以苏州为例,在廓清苏州城市文化历史渊源与丰富面相的基础上,即阐释苏州城市区域文化形态的同时,进一步探究“苏州”作为“城市”的区域文学品格与风貌。
    • 凌晨
    • 摘要: 影像音乐民族志作为一种新型书写与表达方式,它是运用影像作为音乐民族志文本建构的媒介载体和有效手段,对特定族群的社会音乐生活和民间文化习俗进行真实客观、多维立体的视听文本纪录和影像叙事呈现。从“影像音乐民族志”的词源概念入手,在不同“时空场域”和“历史语境”的文化坐标中,对其历史发展的概念变迁与生成过程予以“脉络化”梳理,并对“影像音乐民族志”在中国实践的经典个案和由此产生的相关理论经验进行学术探讨,在学科文化批评和学术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影像音乐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与研究路径,从而推动“影像音乐民族志”在学科建设层面的深入发展和创新探索,为中国民族音乐学当代学术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 吴育林; 程华
    • 摘要: 共产主义既是马克思的人生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其形成与发展呈现动态的过程,贯穿马克思的一生,这种思想包含的价值追求、对世界的理解和叙事逻辑使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和实践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通过追溯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生成轨迹,勾勒它的逻辑脉络,可以更好地揭示马克思构建共产主义思想内在的理论旨趣.
    • 张玲; 孙艳美
    • 摘要: 红船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处于历史转折点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营养剂.分析共性,两者都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都明确标识或包含着对坚定理想信念的表述和创造精神,都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分析差异,两者着力于不同的阶段目标,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架构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地位.新时代继承与弘扬红船精神与西柏坡精神,要依托物质载体培育直观的情感认同;要融入党建实践,确保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有效链接;要紧跟时代潮流,以新媒体技术实现广泛传播.
    • 田丽敏; 熊文; 黄怀权
    • 摘要: 基于"德智体"体系下运动与体育二者在源起与当下的关联差异,以及体育意蕴由单一向多元流变的事实,主要通过文献考察和逻辑思辨,对"德智体"体系下我国运动与体育关联的演进理路加以分析,并据此探讨体育多元取义的历史生成.研究认为:运动(身体、体力活动相关)与体育关联的演进,是回应当前体育定位理论困境的重要路径."德智体"体系下我国运动与体育之间的关联大致经历了5个演进阶段.第1阶段(19世纪90年代):在体育的朴素逻辑指向下,运动仅为体育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之一.第2阶段(19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40年代末):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确立了运动为体育的主要载体和基本形态.第3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强体诉求下的体育在运动形式上的泛化取向——体育更多与一般性的身体、体力活动相关.第4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末):运动的价值功能分化与升华——技能-体质之争及体育文化的凸显.第5阶段(21世纪以来):基于运动本位的体育多维价值构建——三维健康观及核心素养的提出.相关启示:应注重运动与体育二者关联的演进事实,区分不同时期的体育内涵;建立超越"体"的逻辑定位的体育取义,明确体育的多元价值内蕴;把握运动与体育二者间的语义区分,谨防体育的人文流失.
    • 蒋童; 钟厚涛
    •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通感"的认知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通感"说是钱锺书首创,二是认为"通感"说为异域舶来品.本文在立足于渊源考辨、文本细读、版本参照与语境解析的基础上,对"通感"说的来龙去脉进行全面梳理,进而发现,"通感"说既非钱锺书所"拈出",亦非外来传入之概念.但是"通感"说由一个词语逐渐固化为一个概念,再由概念建构为真理,在这一转换生成过程中,钱锺书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跨文化、跨学科的系统论证及其近30年的修改完善,使得"通感"说作为一个有着明确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开始逐步走向明晰.而当时间达至20世纪80年代,在教材书写等多重文化合力的作用下,"通感"说才真正完成了真理化的建构过程.
    • 郭书林; 张剑伟
    • 摘要: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青年运河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雷州半岛人民,在修建雷州青年运河历史过程中融合当地的人文地理、民俗异质,并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凝聚,属于时代精神的范畴。以“创业为民、群策群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青年运河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青年运河精神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激励人心的作用,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精神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