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人形象

华人形象

华人形象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世界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97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青春岁月、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新闻传播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中华经典海外传播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等;华人形象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冬苗、洪叶、刘建喜等。

华人形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6.2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097 占比:93.57%

总计:2241篇

华人形象—发文趋势图

华人形象

-研究学者

  • 孙冬苗
  • 洪叶
  • 刘建喜
  • 刘迎红
  • 周树涛
  • 常江
  • 杨嘉博
  • 燕畅
  • 王千杰
  • 王小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哲瑜; 徐莉莉
    • 摘要: 近几年来,电视剧的影响力不亚于电影,电视剧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认知,因此电视剧也逐渐成为传输西方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西方视域下的华人形象分析以2014年美国HBO电视网推出的生活类喜剧《硅谷》中华人工程师杨建(Jian Yang)这一角色为例子,对于西方主流认知中的华人形象进行分析,阐述在西方影视剧中对于华人角色形象和文化偏见以及西方影视剧中造成华人角色现实处境的背景。
    • 马子涵
    • 摘要: 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的华人形象建构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二元对立视角下的他国刻板建构背后是美国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电影《花木兰》将东方文化置于西方视域下诠释解读,呈现出东方主义的话语特征。一方面,它在典型的西式叙事框架中消解了花木兰在中国文化中所象征的“忠孝义节”,精神内核的遗失使影片成为东方外壳下的好莱坞工业产品;另一方面,影片对封建社会中父母形象的消极刻画、文化符号的错位与误读构建出“他者化想象”下的东方世界。
    • 杨嘉博; 田浩; 常江
    • 摘要: 华人形象与华人文化在欧美主流媒介中的呈现方式凸显了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即中西跨文化交流机制中存在何种“可传播性”与“可接受性”的问题。华人形象在欧美文化史上是华人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这一载体的变迁过程出发,学者们能够准确理解欧美主流社会对华人文化的接受机制。美国主流电视剧《初来乍到》为我们理解当代美国社会接受华人文化与华人形象提供了契机。研究主要使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通过对描述华人生活的美国主流电视剧《初来乍到》的观众评论进行话语分析,探讨华人形象与华人文化在西方语境下被建构和解读的机制。研究对美国观众解读华人形象与华人文化的四种主要话语构型进行归纳,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综合性的接受逻辑链条进行剖析。研究主张摒弃传统的“自我—他者”的二元分析框架,围绕具有当代特色的“第三空间”建立流动性和语境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同时揭示了全球文化在可预见的将来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即“文化融合”的理念将不断让位于“文化混杂”,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可以通过对“第三空间”的相对独立性的维护来化解文化冲突。
    • 杨嘉博; 田浩; 常江
    • 摘要: 华人形象与华人文化在欧美主流媒介中的呈现方式凸显了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即中西跨文化交流机制中存在何种"可传播性"与"可接受性"的问题.华人形象在欧美文化史上是华人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这一载体的变迁过程出发,学者们能够准确理解欧美主流社会对华人文化的接受机制.美国主流电视剧《初来乍到》为我们理解当代美国社会接受华人文化与华人形象提供了契机.研究主要使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通过对描述华人生活的美国主流电视剧《初来乍到》的观众评论进行话语分析,探讨华人形象与华人文化在西方语境下被建构和解读的机制.研究对美国观众解读华人形象与华人文化的四种主要话语构型进行归纳,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综合性的接受逻辑链条进行剖析.研究主张摒弃传统的"自我—他者"的二元分析框架,围绕具有当代特色的"第三空间"建立流动性和语境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同时揭示了全球文化在可预见的将来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即"文化融合"的理念将不断让位于"文化混杂",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可以通过对"第三空间"的相对独立性的维护来化解文化冲突.
    • 赵越
    • 摘要: 古巴华侨华人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代言人,也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塑造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古巴华人群体经历了华工、华商及自由移民者等不同历史阶段.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华人在古巴社会中作为"他者"的形象构建与塑造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而古巴社会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既有对其正面形象的肯定,也有一定程度上对其负面形象的误读.
    • 金勇
    • 摘要: 本文从泰国文学入手,通过不同时期泰国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华人及中国形象,探讨泰国华人群体的“中国性”问题.泰国政府对华人“中国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前现代时期的漠视,到民族主义时期视其为“泰国性”的竞争性“他者”,再到冷战时期视其为意识形态的威胁,及至崇尚多元化的当代全球化时代,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其泰然视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人身上的“中国性”也在不断嬗变,从最初区隔于主体社会之外,到对抗同化,再到逐渐形成双重认同,最终融入泰国社会,成为社会主体人群,并形成了“华泰杂糅”的新华人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泰华性”.它既有别于传统泰民族主义的狭义的“泰国性”,也不同于基于中国本位的“中国性”,实际上是当代新“泰国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 徐春暄; 崔文; 刘梦; 赵丹丹; 何倩; 高睿涵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是多元的,区别在于不同的主体发声的声量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表述是否具有特定的模式和价值取向是很有必要的。海外影视所建构的华人形象和中国形象不仅反映出该国民众关于华人与中国的感知,是中国形象“国家名片”;同时也对民众的华人感知与中国感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 蒙巧; 谭静
    • 摘要: 改编自新加坡裔美国作家关凯文同名小说的电影《摘金奇缘》自2018年8月在北美上映后,一直雄霸票房排行榜榜首。该影片获得商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影片通过对华人形象的歪曲以及通过华人价值观让位于西方普世价值观,迎合了西方观众的思维模式,呈现了一种西方人对于东方的异域臆想。
    • 蒙巧; 谭静
    • 摘要: 改编自新加坡裔美国作家关凯文同名小说的电影《摘金奇缘》自2018年8月在北美上映后,一直雄霸票房排行榜榜首.该影片获得商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影片通过对华人形象的歪曲以及通过华人价值观让位于西方普世价值观,迎合了西方观众的思维模式,呈现了一种西方人对于东方的异域臆想.
    • 黄菊
    • 摘要: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各国跨文化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和密切,影视剧在其中充当着重要载体.全球化语境下,华人形象和中国元素在西方影视剧中占据着重要的一角,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媒介再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东方化的想象性建构.这恰是对中国形象在世界银幕上的想象力夺权,其背后凸显的是"中国威胁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