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包覆改性

包覆改性

包覆改性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57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电工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99446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粉体填充塑料轻量化 功能化 生态化改性创新技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2009年中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等;包覆改性的相关文献由1429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双单、董前年、张宝等。

包覆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99446 占比:99.97%

总计:299536篇

包覆改性—发文趋势图

包覆改性

-研究学者

  • 朱双单
  • 董前年
  • 张宝
  • 林可博
  • 邓鹏
  • 周亚楠
  • 苏迎春
  • 周友元
  • 邓梦轩
  • 操玉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溢; 何亚鹏; 张盼盼; 郭忠诚; 黄惠
    • 摘要: 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正极材料难以满足人们对电池高能量、高密度锂电池的要求.富含Li和Mn的层状氧化物xLi2MnO3·(1–x)LiMO2(M=Ni,Mn,Co),其高比容量可超过250 mA·h·g–1,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理想的正极材料.但是,富锂材料仍存在首次循环不可逆容量高、循环性能差和倍率容量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阐述了富锂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反应之间的构效关系,讨论了金属氧化物、金属氟化物、碳、导电聚合物和锂离子导体等涂层材料对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同时还对以上涂层在富锂正极材料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锂离子电池富锂正极材料的包覆改性的未来发展发现作出展望.
    • 刘琳琳; 刘杰; 陈前林; 罗诗键; 李翠芹
    • 摘要: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具有优异的放电能力。但其存在锂镍混排严重、结构稳定性差导致的容量衰减快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首先合成NCM811三元正极材料,再利用湿法涂覆的方法将磷酸锆锂LiZr_(2)(PO_(4))_(3)(LZPO)包覆在NCM811三元正极材料的表面,形成LZPO@NCM811三元正极改性材料,并对改性前后的NCM811三元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NCM811表面包覆1%LZPO得到样品的结构最稳定,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好:在0.1 C倍率下,首圈放电容量为210.16 mAh/g,远高于未改性NCM811材料(201.01 mAh/g);在循环200圈后,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79.4%,优于未改性的NCM811材料(容量保持率为60.0%)。
    • 李奕达; 朱基亮
    • 摘要: 选用氢氧化锂、乙酸锂和碳酸锂三种不同锂源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三种LiNi0.8Co0.1Mn0.1O2样品材料并对以氢氧化锂为锂源的样品进行ZnO包覆改性。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和X射线能谱元素映射对材料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将电极材料组装成扣式电池,采用循环伏安、倍率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测试了三种电极材料的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使用LiOH为锂源制备的LiNi0.8Co0.1Mn0.1O2电化学性能最高,ZnO成功地包覆在了正极材料上并提升了它的循环性能。
    • 费翼鹏; 石锦宇; 朱朋; 沈瑞琪; 杨斌; 杨安民; 褚恩义
    • 摘要: 为了实现超细锆(Zr)粉表面包覆改性的制备过程安全,研究了一种在微尺度下连续流动制备核壳结构Zr粉的方法,并构建了一个由微流控单元和喷雾干燥单元组成的连续化微流控系统以验证其可行性。该系统可连续化实现组分的微尺度混合、核壳结构的形成以及样品的后处理。以Zr粉和硝化纤维素(NC)为组分,通过控制NC含量并在微尺度上调节干燥气体压力,对Zr@NC的结构调控进行了研究。采用热分析法与静电火花感度测试对Zr@NC的活性与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化微流控系统可以成功制备出形貌良好、具有核壳结构的Zr粉;热分析结果表明,Zr@NC相比未包覆时的氧化增重仅降低1.04%,能量释放更为迅速;静电火花感度测试结果表明,Zr@NC的50%发火能量相比原料Zr粉从1.42 mJ提升至197.82 mJ,静电火花感度大幅降低。
    • 席帅; 唐娴敏; 旷焕; 陈昱珏; 肖利
    • 摘要: 高镍层状LiNi_(x)Co_(y)Mn_(1-x-y)O_(2)(x≥0.6)三元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但因锂镍混排、结构稳定性不佳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因此,采用Nb_(2)O_(5)包覆对三元材料LiNi_(0.6)Co_(0.1)Mn_(0.3)O_(2)(NCM613)进行改性,并考察了不同包覆量对NCM613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的包覆量为0.75%。首先,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前驱体Ni_(0.6)Co_(0.1)Mn_(0.3)(OH)_(2);然后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裸样LiNi_(0.6)Co_(0.1)Mn_(0.3)O_(2)(NCM613);最后加入不同物质的量的Nb_(2)O_(5)粉末,通过球磨后高温烧结回火法制备了不同比例包覆量的Nb_(2)O_(5)@NCM613样品。XRD分析结果表明,各包覆样品与裸样NCM613的晶体结构相似,都具有完整的α-NaFeO_(2)层状结构,阳离子混排程度较低;SEM分析结果表明,包覆样品和裸样NCM613均为1.0~1.5μm的类球状粒子,且Ni、Co、Mn和Nb元素均匀分布在类球状材料表面;TEM分析结果表明,0.75Nb_(2)O_(5)@NCM613样品的Nb_(2)O_(5)包覆层厚度约为10~20 nm;材料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2.7~4.3 V、0.2C的电流密度条件下NCM613和0.75Nb_(2)O_(5)@NCM613的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08.11,237.39 mA·h/g,1.0C循环100圈后,0.75Nb_(2)O_(5)@NCM613的放电比容量为176.43 mA·h/g,容量保持率高达86%。与裸样相比,在100圈循环后0.75Nb_(2)O_(5)@NCM613的阻抗明显降低,电化学极化降低,可逆性增强,这是因为Nb_(2)O_(5)包覆能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可见,Nb_(2)O_(5)包覆高镍三元材料有利于推动高镍层状正极材料的工业化生产。
    • 裴东; 刘月鹏; 李文升; 刘攀
    • 摘要: 以Li_(2)CO_(3)、NH_(4)H_(2)PO_(4)、V_(2)O_(3)以及蔗糖等为原料,采用固相烧结法合成了初始Li_(3)V_(2)(PO_(4))_(3)(化学式缩写为LVPO)并进行了包覆改性。结果表明:合成的产物为单斜结构,结晶度良好无杂质。对产物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经过碳包覆改性的材料(LVPO@C)4.3 V下循环稳定,4.8 V却表现出了极快的容量衰减;复合包覆的材料(LVPO@C&ATO)在4.8 V下仍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交流阻抗谱表明,LVPO@C&ATO相比LVPO@C在循环后,仍保持了较低的阻抗。以上结果证明了复合包覆改性比碳包覆改性更能抑制材料在高电压区间的性能衰减。
    • 陆晓挺
    • 摘要: 为优化LiFePO_(4)正极材料的合成与导电相包覆改性工艺,提高倍率充放电性能,综述了pH、配料温度对合成LiFePO_(4)性能的影响,以及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与抗坏血酸等不同碳源,导电相原位包覆与混合包覆等改性工艺对LiFePO导电相包覆改性性能的影响。
    • 陈垒; 王点点; 崔海滨; 张梦如
    • 摘要: 富锂锰基材料(LMNC)由于电压平台高、比容量高,在锂电池材料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针对LMNC材料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倍率性能差等问题,运用包覆改性方法改善材料性能。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MNC富锂锰基材料,采用Nb_(2)O_(5)、SiO_(2)、钛酸锂进行包覆改性,并通过激光粒度测试仪、XRD、SEM等方法对材料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测试表征。结果发现,Nb_(2)O_(5)、SiO_(2)包覆改性使材料性能变差,钛酸锂包覆改性后材料的放电比容量提升了10~20mAh/g。
    • 高琦; 刘乐; 马昊然; 袁晓娇; 高玉杰
    • 摘要: 以磷酸盐法和阳离子淀粉法二步复合包覆改性磷石膏晶须,作为造纸填料进行抄纸,探讨磷石膏晶须在不同助留体系下的留着率以及纸页性能的变化情况.对白水中杂质离子进行沉淀处理,并将沉淀物与晶须按不同比例回用于造纸混合加填,研究其对填料留着率及纸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改性后,晶须溶解度降低88.8%,留着率增幅为69.3%;当未改性晶须以CPAM1为助留剂、改性晶须以CPAM2为助留剂时,留着率分别达到52.73%和66.56%.沉淀混合物添加量为5%~10%时,在提高填料留着率的同时可使纸张具有较好的强度指标,同时有利于晶须造纸体系的白水循环.
    • 张盼盼; 黄惠; 何亚鹏; 李宵波; 郭忠诚
    • 摘要: 富锂锰正极材料(Li-rich manganese cathode material,LMCM)因高比容量(>250 mAh·g-1)、低成本等优势,被视为最具前景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该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存在不可逆的结构转变等问题,造成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高、倍率性能差、能量衰减和电压衰减等问题.通过体掺杂、表面包覆和结构优化设计等策略可一定程度上改善LMCM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重点介绍LMCM存在的问题及改性研究工作,分析LMCM存在的问题及起因,详细阐述目前主要改性方法的研究现状,并讨论各种改性方法的优缺点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此外,本文还分析目前LMCM材料产业化进展和面临的主要挑战.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配套材料发展缓慢,目前仅在部分企业实现小批量生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