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50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37528篇;相关期刊376种,包括天津行政学院学报、求实、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15届年会等;包容性发展的相关文献由664位作者贡献,包括高传胜、王志章、王超等。
包容性发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7528篇
占比:99.89%
总计:438030篇
包容性发展
-研究学者
- 高传胜
- 王志章
- 王超
- 张卫国
- 王新建
- 刘祖云
- 郑程浩
- 高文群
- 刘伟
- 周小亮
- 张华东
- 张明斗
- 张毅
- 徐虹
- 王彩彩
- 王潇
- 蔡秀玲
- 路艳娥
- 陈翔
- 乔云霞
- 何丰
- 余慧
- 刘亮
- 刘杨
- 刘洋
- 刘涛
- 刘耀彬
- 华夏
- 史天华
- 吕洪
- 吴晓波
- 吴杨
- 吴海龙
- 吴燕丹
- 周家明
- 姚云云
- 姚荣
- 姜艾佳
- 孔凡河
- 孙宝珠
- 封铁英
- 庄志平
- 张再杰
- 张建希
- 张洪昌
- 施瑶露
- 李刚
- 李双荣
- 李峻
- 李晓
-
-
周坤琳
-
-
摘要: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鸿沟能够在个体层面、行业层面和区域层面引发实质不公,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矛盾。经济法实质公平原则能够为数字鸿沟的弥合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制度支撑。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理顺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鸿沟引发的实质不公问题,梳理和优化经济法实质公平原则,充分发挥其对数字鸿沟的弥合作用,以包容性发展理念引导数字经济发展,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提供合理性判准,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生态,进而实现数字经济的良法善治。
-
-
武小菲;
岳中刚;
周勤
-
-
摘要:
数字金融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新型金融产品影响城市创新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对数字金融降维发现,相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而言,覆盖广度更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促进资本集聚和高素质劳动力集聚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此外,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发展、城市创新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
-
沈强;
方鑫
-
-
摘要:
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对其2005—2018年城市群的包容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验证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对包容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对包容性发展水平的促进效果中,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作用最为显著,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每增加1%,包容性发展水平将增长0.01%。总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对我国长江经济带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的包容性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
-
李钢;
陆易
-
-
摘要:
2020年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值得骄傲的,是人类包容性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可以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初步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原因。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发展理念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能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原因;但理念要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引。正是由于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不断地自我扬弃,中国70年的经济实践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也正是中国经济70年巨大的发展,才为实现包容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潜质,使中国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得以落实。除了宏观层面的因素,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从微观层面激发扶贫者与帮扶者的内在动力,是中国包容性发展实现的个体层面原因。
-
-
赵怡洁;
杨丽莎
-
-
摘要: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我国西部地区已脱离了绝对贫困的落后局面,但在经济发展上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自生能力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缩小与我国东部地区差距的根本要求。以包容性增长的视角构建我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理论框架,阐述了区域自生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形成机制以及包容性增长理念与自生能力建设的逻辑同构性,论述了能力构建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最后,从国家、区域及地方等不同层面提出建议,以促进西部地区的自生能力的形成。
-
-
董惠梅;
曹怡婷;
田诗雨
-
-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验证AfCFTA背景下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对非洲大陆各国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机制。分别运用VHSD-EM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计算并分析了非洲29个国家2003—2014年包容性增长指数变化情况及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对非洲各国包容性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过去20年来,非洲包容性增长虽有所增长但进展缓慢,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促进了非洲经济及包容性增长的发展,但非洲的历史及现有政治经济制度减缓了其发展的步伐。研究结论:AfCFTA的目标是促进非洲各缔约国可持续及包容性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对非洲的直接投资,进一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率,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为非洲的可持续及包容性增长贡献中国的力量。
-
-
刘运鸿
-
-
摘要:
知识时代的迅速发展要求生命的所有阶段都从自己的生活开始,从单方面发展到包容性发展。中国目前在消防车服务方面面临许多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防系统的建设,消防设备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资源也非常巨大和困难。事实上,所有设备和人员都可以执行救援任务。在许多灾害中,火灾是威胁公共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最常见灾害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建筑倒塌了,拯救正在到来。面对危机,卡车和船舶设备的正常使用无疑是最大的消防效率。新型消防车车载装备管理系统基于RFID、AI识别、北斗GIS技术,车载装备的使用以及配备情况,提高了援救灭火的工作效率,使消防装备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对于我国当前车载装备管理问题进行了解决。
-
-
查雅雯;
曹立
-
-
摘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当前,我国已具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及宝贵经验,但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仍需直面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三大主要挑战。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以平衡性发展缩小城乡间差距,以协调性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以包容性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
-
寿在勇;
何强
-
-
摘要:
奥运战略是我国竞技体育成功实现“赶超”增长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的社会转型期,继续实施奥运战略是持续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包容性发展理念为奥运战略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战略思路。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奥运战略创新实施模式,应确立以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为战略目标,以统筹兼顾为基本工作方针,实现竞技体育的内部均衡协调发展,以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市场企业、社会体育组织为发展主体,建立兼顾多元主体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贯穿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实施多元目标追求的竞赛组织治理体系,以促进实现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
朱正杰
-
-
摘要:
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新时代作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科学探究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困境与对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此,针对目前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面临的制度保障不足、融入基础较差、参与能力较弱、参与渠道狭窄、共享机制缺失、融入水平较低等困境,本文从包容性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了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制度保障、夯实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入基础、拓宽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与渠道、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与能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共享机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入水平等路径。
-
-
-
吴凯强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是在"新常态"社会环境中以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来审视群众体育从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阐述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不同层面,多角度探讨群众体育如何在深化改革的新常态时期实现包容性的发展.总之,在“新常态”社会环境中,群众体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群众体育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国民健康素质的基本途径。群众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说将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应用到群众体育中来,实现群众体育的健康、和谐、良性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同时群众体育的包容性发展思路也可以为其他体育形式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
-
邱希;
曾庆欢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包容性发展"指共同、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倡导以长远视角,公平、合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其人文内涵对于指导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新常态"是习总书记提出,原指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特征和状态.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根据竞技体育自身和社会发展实际,战略目标设定多元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运动项目本身特点的目标体系,满足不同参与主体多元利益追求,激活竞技体育发展内生动力。在“举国体制”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市场化,管理约束法治化。政府转变职能,在发展规划设计、宏观政策制定、投资监管调控方面发挥作用,具体事务交由市场和社会组织,吸引多元主体有效参与,释放生产活力。“重点优先发展”的运动项目非均衡发展方式在竞技体育资源稀缺状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长远看,竞技体育发展长期结构失衡,基础大项和高影响力项目发展长期落后,将直接制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整战略,转移重点,形成竞技项目协调均衡发展新常态尤为重要。依据“包容性发展”公平合理分享经济增长的内涵,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协调各区域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公平合理分享经济和竞技体育发展成果。竞技体育发展中切实贯彻公平和效率,构建公平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运动员公平接受教育,解决好运动员退役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改变“数量多、强度大、成本高”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强化科学训练,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体育回归本源,竞技体育优先发展中让渡部分资源发展群众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筑牢群众体育根基,以坚实的群众体育基础反哺竞技体育,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
-
杨沛沛;
林沁;
管家磊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调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体育参与比例和经常参与比例的差异,强调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必要性,使体育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探讨形成城乡居民体育参与度差异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在解决"城乡居民体育参与度差异"问题上如何体现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包容性发展不是单纯地追求发展的速度,而是追求发展的协调性,机会的均等性以及发展成果共享,我国城乡居民体育参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政府、社会、人民采取措施推进城乡体育的包容性发展进程,使城乡居民人人平等地享有参与体育的机会,缩小城乡体育之间的差异。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实现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包容性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体育事业中去,建立体育多元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加大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民的体育文化教育,转变观念投入到体育活动。
-
-
朱立志;
谷振宾
-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文章旨在探索新时期中国减贫的突破口,运用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对巩固减贫成果和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制约.文章认为生态型贫困是未来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中国的贫困主要发生在生态脆弱区,这些地区扶贫难度大、减贫成果难以巩固、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需要包容性措施来化解生态改善与减贫目标的冲突.文章建议我国应在贫困落后地区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确保经济增长的效益惠及区域所有人群,尤其是贫困人口,让更多人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包容性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减贫是中国突破减贫瓶颈的必然选择,是治贫的根本.
-
-
张晓忠;
李爱丽
-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15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包容性发展实质上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获得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而企业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底线的坚守与包容性发展具有契合性、共通性.企业底线是企业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与边界意识,其实质是合规经营问题.企业底线随着近年来诸多事件的发生而频频失守.究其根源,企业的主体责任不可逃脱,但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责任也不可推卸,存在着认识不足、法律漏洞、监管缺位、追责不力等责任缺失.为此,各级政府要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筑牢企业底线.只有企业与政府筑牢企业底线,才能促进企业乃至国家的包容性发展,才最终获得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
-
Lu Zewu;
路泽武
- 《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数字人文的应用可以弥补各区域文化发展的短板,为实现所有公民公平获取知识服务提供了可实现的途径,为打破区域间的文化壁垒寻找到了可能的路径,也为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协同发展创造了文化条件.本文将在基于数字人文发展的大环境下,分析东西部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数字人文环境对各区域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联动以及数字人文情景下东西部公共图书馆包容发展策略.
-
-
Guo Chenda;
郭谌达
- 《2017年同济大学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将当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不断演进的国际语境与中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现实国情相结合,选取了历史文化遗产密集分布的城市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研究对象在其发展历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机遇,在此基础上借鉴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保护方法和理念,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探究了其在当下可持续与包容性发展的全球共识和"中国话语"中可以起到的重要驱动作用,从而提出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密集区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前提下的可持续与包容性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