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劳动力转移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6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95260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北方经济、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二届贵州大学实践教学创新论坛、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文献由56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惠、周天勇、尹琳珊等。
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5260篇
占比:99.76%
总计:195721篇
剩余劳动力转移
-研究学者
- 刘惠
- 周天勇
- 尹琳珊
- 张超
- 翟琼
- 于光
- 刘灵芝
- 刘鹏
- 周婷
- 周晓津
- 孙景隆
- 季红
- 张启强
- 张雪
- 张雯
- 张霞
- 房宜辉
- 朱洪
- 李德元
- 李熙
- 李继云
- 李继刚
- 李金潮
- 李雁
- 杨军
- 梁霄
- 汪政杰
- 王娟锋
- 等
- 聂海波
- 蔡传柏
- 谢培秀
- 赵建光
- 金艳
- 陈迪平
- 黎兆辉
- (Missing)
- 丁子信
- 丁法营
- 万军彪
- 严正
- 严江
- 严谨
-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党校赴英德经济考察团
- 乌中旗委统战部
- 于思洋
- 于海城
- 于静
- 任俊龙
- 任妍
-
-
欧霞;
马琼
-
-
摘要:
通过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新疆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水平整体较低,综合素质不高,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析表明:高房价、高物价、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以及自身缺乏职业技能等是制约新疆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化的主要原因。因而,采取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加公平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积极推进农地制度改革等,是促进新疆劳动力转移的正确选择。
-
-
张嘉豪;
王亚婧
-
-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最近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此背景下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于振兴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复杂,城乡如何发展始终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重点问题。
-
-
周天勇
-
-
摘要:
导言:现有经济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困惑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四十余年的经济增长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国内外学界从工业化初期国家资本积累支撑经济起飞、后发国家要素禀赋优势、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人口红利等理由解释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然而,计算发现1957—1977年资本高速积累,就业劳动力快速增长,但并未很理想地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
-
-
宋雅娟
-
-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同时也是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主要途径,利用职业教育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多年实践总结的经验,为更好地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提供公平教育资源、提升劳动力素质、增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
杨涵
-
-
摘要:
聚焦2007年-2017年十年间云南省5个代表性地州市及8个自治州宏观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深刻探究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与薪酬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与受教育程度及人均耕地面积呈负相关.面对劳动力城乡间流动对云南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强优化作用,第二产业仍然是吸引云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依此提出要将建立农民社会福利制度及健全农民薪酬制度落到实处的新要求,以提高城乡资源流动程度.同时优化升级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带动更多转移劳动力就业人口进入第三产业.
-
-
施若;
张秀秀
-
-
摘要:
文章旨在探讨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首先分别探究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和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其次分析贵州省的城乡收入差距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后为促进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的流动以及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参考性的政策建议,旨在对缩小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帮助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
-
-
宋淑丽;
张明飞;
姜虹
-
-
摘要:
基于剩余劳动力转移视角针对农民收入问题,以部分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PLS(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根据黑龙江省2000-2017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maltab7.0软件数据处理,采用PLS分析法对预先选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所选取影响因素中农业产值、林牧渔业产值、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生产投资、非农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均呈正相关,其中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分析结果提出通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合理调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分配比例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
-
-
-
-
何媛媛;
郭为
- 《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青岛市有大量的城镇失业人员和郊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旅游业工作人员的就业门槛低,对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近几年来,青岛市旅游业迅猛发展,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可以实现青岛市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尝试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基础之上,分析青岛市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讨论青岛市旅游业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它的作用。
-
-
陈兴旺;
段汉明;
黄研
-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认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区域与城乡互动发展的纽带之一。首先从农村人口脱贫、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人口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和谐发展五个方面说明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西北地区区域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接着分析了的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原因: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基数大,转移速度缓慢、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西北地区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固有的民族习惯与风俗不利于转移、劳动力素质比较低,自身因素方面限制了劳动力转移;然后指出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模式选择,提出了农村城镇化、培育西北4个城市群带、大尺度的空间转移三种措施;最后提出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保障,主要有在西北地区建立便捷方便的"转移通道"、积极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体系、给剩余劳动力公平的发展机会、完善西北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
-
-
杨军
- 《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术讨论会》
| 2006年
-
摘要:
当前,黑龙江垦区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垦区经济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垦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使部分从事种植业的职工从十地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也有部分职工到垦区外、省外、乃至国外打工、经商.劳动力转移已是垦区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将对今后耕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实施规模经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笔者对依安农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调查研究.
-
-
梅占春;
高怀霞;
张艳华
-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增加农业劳动力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问题.中国的各届政府一直很重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及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以充分适应就业需要;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