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57759篇;相关期刊505种,包括求实、江汉论坛、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2004年全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文献由1193位作者贡献,包括许经勇、尹世杰、严瑞珍等。

农业劳动生产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0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57759 占比:99.90%

总计:1058833篇

农业劳动生产率—发文趋势图

农业劳动生产率

-研究学者

  • 许经勇
  • 尹世杰
  • 严瑞珍
  • 陈文科
  • 高帆
  • 刘玉
  • 康云海
  • 张月水
  • 白人朴
  • 陈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近期,安徽省出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中的各项内容细化具体目标要求。这将是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安徽省“三农”工作的牵引和抓手。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8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率达10760元/亩,均较2020年翻一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提高2.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提高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胡青江; 陈彤; 邓羽佳
    • 摘要: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多视角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区域差异和收敛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梯度效应明显;地区间差异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和三大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时间推移将达到各自的稳定水平。
    • 郑雯璐; 张强; 赵春艳
    • 摘要: 为了研究财政支农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财政支农的制度因素,从发展战略的视角出发,利用199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上述变量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个地区越是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政府在能够得到的财政收入相对减少的同时还要补贴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财政支农水平随之也会相对降低,进而使得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
    • 黄季焜; 胡瑞法; 易红梅; 盛誉; 王金霞; 宝明涛; 刘旭
    • 摘要: 我国要达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实现农业与工业及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而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尚不到工业服务业的1/3。本文在分析农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认为,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应通过内部分工来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养殖业应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种植业需向"二八格局"转变(即20%的大农生产80%的农产品并贡献20%的增加值、80%的小农生产20%的农产品并贡献80%的增加值),大农主要生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以保障粮食安全,小农主要发展高值农业以保障收入增长。这既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国情的理想愿景。鉴于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转型任务的艰巨性,管理部门应适时进行重大战略部署,出台对应保障与激励措施;尤其需要建成针对大农与小农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体系,建立适应农业全面现代化要求的组织保障体系。
    • 张馥; 韩冬青; 董明岩; 曹建民
    • 摘要: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吉林省各县为样本,利用《吉林统计年鉴》中吉林省39个县2004—2019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城镇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各变量长期的动态关系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在短期时间内,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冲击能够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来自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冲击能够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负向作用。在未来的1期、5期和10期内,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口城镇化水平和产业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7.05%、6.79%、6.82%,2.38%、2.19%、2.20%和4.39%、6.80%、6.86%,3个变量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冲击效果不强,且随着时间变化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 涂圣伟
    • 摘要: 产业融合作为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形态,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深远影响。其机理在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资本要素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和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不仅提高了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农民在参与产业链建设中提高了创富能力、实现了收入增长。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看,反向定制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产业链耦合促进了技术加速扩散,混合经营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激活再造,这些新变量和新变化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对农民增收致富带来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整体层次和水平还不高,对农民富裕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跨界配置面临制度性障碍、农村市场存在功能性缺陷、政府有效激励和规制缺位以及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应加快突破制度障碍、健全市场功能、强化利益分配、夯实基础支撑,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兴农富民带动效应。
    • 谭词; 杨军; 孙嘉泽
    • 摘要: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现阶段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基于2010—2019年县域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调查研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示范县政策显著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示范县政策是通过内部规模经济、产业集聚以及就业结构升级调整三条机制渠道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3)本文异质性分析表明,示范县政策对南方地区以及农业强县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更大,对提高贫困县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本文建议,农村电子商务扶持政策要持续开展,对于贫困地区和农业强县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差异化政策管理,促进土地快速流转,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效率,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周洲; 段建强; 李文兴; 耿劭卿
    • 摘要: 本文在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乡村公路建设,从理论上说明了乡村公路建设、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我国2002—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乡村公路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内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三级、四级公路建设显著缩小了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同时乡村二级公路建设对附近地区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即促进了周边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机制分析发现,乡村公路建设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此外,乡村公路建设对不同地区影响具有异质性,其显著降低了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但在西部地区却产生了虹吸效应,从而扩大了当地城乡收入差距。
    • 周子元; 黄涛
    • 摘要: 本文基于广西100个县级行政区2019年的数据,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数量和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对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产品市场因素之后,核心示范区数量和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都对地区农业增加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颁布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2016—2017年)行动方案》.
    • 李璇
    •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是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够通过资本积累、技术渗透、素质培育以及组织创新效应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当前农村产业融合进程中存在利益联结松散、组织支撑不强、产业协同不足以及服务体系滞后等困境,阻碍了农村产业融合多重效应的发挥,需要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微观经营主体、发挥产业协同乘数效应以及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路径优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