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21778篇;相关期刊563种,包括安徽行政学院学报、求实、人口学刊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9年理事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2008年国际应用统计学术研讨会、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文献由1307位作者贡献,包括韩俊、杨竹节、马晓河等。

农业剩余劳动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9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1778 占比:99.45%

总计:223006篇

农业剩余劳动力—发文趋势图

农业剩余劳动力

-研究学者

  • 韩俊
  • 杨竹节
  • 马晓河
  • 于建国
  • 刘丽
  • 周毅
  • 栾谨崇
  • 胡桂华
  • 许经勇
  • 郑良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苗长虹
    • 摘要: 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与黄河流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内需与外需取决于人口规模和结构、收入水平和结构以及贸易的便利程度。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入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和分工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向外资的开放为战略和政策导向,利用农业国数量巨大且供给充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优势和东部沿海的地缘优势,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经济大国。
    • 袁越
    •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人口要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引发了舆论的广泛担忧:人口结构的转变是否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掣肘?全球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确实存在负相关性,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对应年均实际GDP增速下降约0.13个百分点,这一关系具有高度统计显著性。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分解、并进行跨国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经济40年的高增长不足以用劳动力扩张、即狭义的人口红利来解释,劳动力在部门间的有效配置以及劳动力素质提升也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劳动力扩张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贡献度不足一成,而人口要素整体的贡献度近四成。事实上,纵观各国的发展历史,狭义人口红利并非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为确保经济长期增长,最终必然要经历从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要素配置优化与效率提升的转型。未来,中国完全有能力从多个维度着手,更广泛地挖掘劳动力的潜力,提高潜在增长率,以对冲人口结构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仍具备相当规模,特别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从事农业劳动、尤其是农村地区年轻人。亟需尽快取消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项限制。应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素质,这将将成为拉动中国长期增长的动力。具体执行层面,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大力普及高中及职业教育、缩减城乡之间受教育程度的差距,这三者应当并行不悖。50-65岁高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存在提升空间,随着人均寿命的大幅提高,政府可以考虑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鼓励50岁以上的人口继续积极参与劳动,充分发挥其劳动技能与经验。
    • 周健; 张桂文
    • 摘要: 刘易斯第一转折点谓之“短缺点”,跨越这一点后会出现工业部门工资显著上涨和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的现象.但在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巴西的考察中发现,一是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后,并未出现农业总产出下降导致的农产品短缺,却出现工业部门工资上涨的现象;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甚至于第二转折点仍未消失,而且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未必会导致“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主要是因为,刘易斯模型过于简化,对现实考察不够充分.中国也呈现出与日韩等国相类似的发展特征,因此,中国应积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好地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型.
    • 徐晓华; 朱振; 苏伟峰
    • 摘要: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develops a model to forecast the number of the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s and the transfer numb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s.With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s from 1978 to 2013 as sample,this paper adopts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s recursive algorithm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orecast the trend of the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s in 17 year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s and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s are de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absence of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will appear by around 2018.According to the forecast,w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s reasonably and efficiently.%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和转移数量的预测模型,以1978-2013年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为样本,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推算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分析,并对2014-2030年农业转移人口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未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和转移数量将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到2018年将可能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依据预测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高效配置和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 李春生
    • 摘要: 对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差的经济内涵、演变趋势、形成原因和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城镇化率之差可以近似地表示农村户籍半城镇化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省、市一级的两个城镇化率之差没有经济意义;两个城镇化率之差整体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超过了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的速度.提出要缩小两个城镇化率的差距,必须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核心,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推动制度变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 刘丹青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日益的向城市进行转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现象.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有许多的约束条件和问题,这些就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来加以解决.本文主要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约束条件、转移的历史时期、转移的战略3个方面展开论述.
    • 赵卫军; 席玉光
    • 摘要: 文章在对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国内学者大多数没有正确区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文章从四个假设角度对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新的定义,并从该定义出发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区分,此外还认为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理论上来说存在绝对量低估现象.
    • 刘云; 武舜臣
    • 摘要: 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作用下,科学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例,选取1990—2013间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协整方程,实证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各相关因素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城市就业空间的大小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最强,而从事非农劳动预期收入对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最弱;城镇失业率越低,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越弱,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物质能力越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越有利。根据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农业中推出新的剩余劳动力,以便实现劳动力的后续转移;加快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改革。%As the countryside pushes and the city pulls labor force,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significantl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uses relevant data (1990—2013 )to establish the multi variable regression model and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 of urban employment has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the transfer of labor and that the income from engaging in non-agricultural labor has the weakest effect.At the same time,the lower the urban unemployment rate,the weaker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to block the transfer.And the better the labor force’s cultural qualities and labor skills,the easier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 张雪辉; 田素云
    • 摘要: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必然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而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受到政策、转移成本、技术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尚不能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只有进一步有计划的统筹安排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扫除相关制度的影响,加快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才能更好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