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庭审
刑事庭审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29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人民检察、人民司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等;刑事庭审的相关文献由12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家弘、何畔、王冬香等。
刑事庭审
-研究学者
- 何家弘
- 何畔
- 王冬香
- 龙宗智
- 李思远
- 王静
- 郭彦
- 陈卫东
- 高绍安
- 万喆
- 乔闪闪
- 于文彬
- 付沿
- 付璇
- 何帆
- 何邦武
- 余紫薇2
- 冯钟鸣
- 刘国庆
- 刘宏珍
- 刘平
- 刘平1
- 刘树选
- 刘欢1
- 叶芳1
- 吕舒颖
- 吴俊
- 吴倩
- 吴曙光
- 吴畅
- 周德松
- 周思雨
- 周锐丽1
- 孙慧超
- 孙道萃
- 安帅奇
- 张剑波
- 张如松
- 张少林
- 张建伟
- 张慧超
- 张敬博
- 张杰
- 张桂彬
- 张礼萍
- 张立勇
- 张青
- 徐涛1
- 施亚芬
- 明海荣
-
-
李梦龙
-
-
摘要: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各地法院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以信息化服务保障扫黑除恶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系统展示了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积极落实“六清”行动目标要求,通过建设、应用驻所支云科技法庭,解决涉黑涉恶案件开庭难题的实践;从应用范围、保障质证权和庭审旁听等方面出发,阐释、分析驻所支云科技法庭“以线下为基础,线下线上相融合”的刑事庭审模式,探讨下一步运用信息化服务扫黑除恶常态化的思路和方法。
-
-
王进;
霍丹丹
-
-
摘要:
公正与效率是刑事审判两大价值目标.当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时,在线会议、在线诉讼被广泛应用,庭审方式亦由线下"面对面"开庭模式转为线上"屏对屏"远程视频开庭.目前,刑事远程视频开庭模式尚缺乏统一、明确的诉讼规制,制约技术赋权下的线上诉讼对国家技术治理的应用.刑事远程视频开庭模式在适用范围具有突破性、启动主体具有多元性等特征,社会各界对其是否背离直接言词原则、公开审判原则等方面存在质疑.基于法理、制度、技术三维视角,从程序价值、效率价值、成本价值、时代价值等方面,论证刑事远程视频庭审程序正当性的法理支撑;从线上诉讼基本制度创建、基本原则完善、运行规程细化等层面,在适用范围多样性、启动程序多元化、权利救济多维性等方面优化路径,构建更加契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庭审模式,完善我国司法资源配置和现代审判能力建设.
-
-
李茜
-
-
摘要:
我国刑事庭审中的人证调查,主要是指对被告人、被害人、证人及鉴定人等人证的言词调查。这是庭审调查的重要环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件事实的认定及定罪量刑。自“三项规程”颁行以来,丰富庭审询问的样本、梳理询问类型样态、细化询问程序规则,已成为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步骤。
-
-
冯钟鸣
-
-
摘要:
司法改革引发庭审改革,重新构建庭审核心要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刑事庭审的实质化必然要求法官具有更高的庭审驾驭能力,公诉人具备更高的示证能力与辩论能力,辩护人具有更高的质证能力与辩护能力.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应该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四个在法庭"为指导思想,构建规范的实质化庭审模式.
-
-
张剑波
-
-
摘要:
在我国现阶段刑事庭审人证调查当中,虽然目前已经使用控辩发问这一形式,但是并未使用交叉询问这一技术规则,导致人证调查规范仍处于粗糙状态.而若想有效推进刑事庭审实质化,便需对我国刑事庭审约束条件加以全方位综合考虑,适宜采用交叉询问技术,同时实行人证作证后控辩评议制度.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我国刑事庭审人证调查规则的完善展开分析研究.
-
-
涂舜
-
-
摘要: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法庭调查规程》.为了客观评价《法庭调查规程》关于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改进与不足,则应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关于庭审阶段的司法鉴定的制度规范为背景 或参照.经过法解释学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到,《法庭调查规程》在多个方面对法庭审判阶段的鉴定制度进行了改进,其中一些条文还突破了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制度框架.尽管如此,《法庭调查规程》也没有完全解决2012年《刑事诉讼法》遗留的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还应通过司法解释,从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出庭条件的具体化、鉴定人应出庭而无法出庭的例外情形、专家辅助人的资格限制及其权责体系建构等方面,进一步对庭审阶段的鉴定制度进行细化与完善.
-
-
-
安帅奇
-
-
摘要: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仅在刑事庭审前适用,关于被追诉人在刑事庭审中认罪认罚能否得到从宽处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进入刑事实质庭审的案件一般是不认罪认罚的案件,原本是要对其进行实质化的审理,若是庭审中允许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而使其得到从宽处理的待遇,一审裁判后就会降低其上诉的概率,同时无须与不认罪认罚案件采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兼顾了效率与公平.
-
-
焦思雨;
王姝月
-
-
摘要: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刑事庭审实质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以侦查中心主义和案卷中心主义为指导,证人出庭率较低的现象。要提高证人出庭率,充分发挥证人出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证人出庭保障制度。文章将阐述目前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前后证人出庭的状况,并从中探究刑事庭审实质化的效果以及影响,并提出建立和完善证人出庭保障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
-
-
罗祥远
- 《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
| 2007年
-
摘要:
证据调查是庭审的核心环节,其对法官准确认定案件事实,进而适用法律裁判案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证据调查范围的不同界定实际上就决定了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不同模式.而事实上,由于庭审程序需受一定的诉讼时限及相关原则与证据规则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证据材料都能或都应提交到法庭进行调查,本文试图对刑事庭审中的证据调查范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介绍了确定证据调查范围的法理基础并对对国外立法例及司法实践进行评析,同时阐述了我国刑事庭审中证据调查范围评析并归纳了我国刑事庭审中证据调查范围的确定,以期能对完善我国的刑事庭审制度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