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沉淀凝血因子

冷沉淀凝血因子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4274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家庭保健、中国农村卫生、实验与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第三届血液制品学术交流会等;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路志浩、李欣、刘洪英等。

冷沉淀凝血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4274 占比:99.94%

总计:124349篇

冷沉淀凝血因子—发文趋势图

冷沉淀凝血因子

-研究学者

  • 路志浩
  • 李欣
  • 刘洪英
  • 宋奎良
  • 毕立刚
  • 田茂文
  • 胡庆浩
  • 丁金栋
  • 卢瑾
  • 巩献辉

冷沉淀凝血因子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清庭; 蒋俊煌; 蒋剑洪; 张祖程; 詹芳芳
    • 摘要: 目的对输血治疗在急性大失血患者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大失血患者2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70例患者分成甲组、乙组、丙组,甲组(130例)采取红细胞和血浆输注治疗,乙组(131例)采取红细胞、血浆及冷沉淀输注治疗,丙组(9例)采取红细胞加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以上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丙组治疗后总有效率(100.00%)高于甲组(69.23%)、乙组(7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2、5.624,P<0.05);丙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及24 h悬浮红细胞持续用量均优于甲组及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FIB、TT、PT、APTT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治疗后的FIB、TT、PT、APTT等指标均优于甲组治疗后、乙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大失血患者采取红细胞加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联合输注治疗,效果甚佳,能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 叶青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用沃塘的WT-CⅡ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简称:全自动制备法,下同)与在2-6°C血液冷藏保存箱过夜融化离心法(简称:手工制备法,下同),不同制备方法对冷沉淀的质量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随机抽出2019年6月—2020年6月制备的200 ml合格新鲜冰冻血浆49袋,用手工制备法制备的冷沉淀,作为A组;随机抽出2020年7月—2021年7月制备的200 ml合格新鲜冰冻血浆49袋,用全自动制备法制备冷沉淀,作为B组;对A、B两组制备得到的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的FⅧ含量和Fib含量进行检测,计算合格率,观察比较全自动制备法和手工制备法对冷沉淀中的FⅧ含量、Fib含量、合格率的影响。结果 两种不同制备方法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都符合国家质量管理标准;采用全自动制备法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的FⅧ的含量、Fib的含量均高于采用手工制备法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的FⅧ的含量和Fib的含量,其中FⅧ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沃塘制备仪用全自动制备的方法制备的冷沉淀比传统手工制备法质量更高,制备效率更快。
    • 李津; 熊惠连; 康美艳; 罗曼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9至2020年9月在赣州市中心血站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100袋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的制备时长干预分为两组,每组50袋,对照组(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实施常规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流程,即未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的制备时长,观察组(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严格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的制备时长,统计两组冷沉淀凝血因子于室温下的制备时长,比较两组凝血因子Ⅷ含量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计算两组凝血因子Ⅷ含量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符合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质量标准的合格率。结果观察组冷沉淀凝血因子于室温下的制备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因子Ⅷ含量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因子Ⅷ含量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质量标准的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的制备时长有助于提高血液制品质量,为临床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血液供应,对提升输注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 黄华霖; 刘伟平; 冯叶; 陈菊芬; 彭及良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FⅧ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抽取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中心血站质控科收集的40(人)份全血(400 mL/份),每袋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200 mL/袋。对照组采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改良离心法(压沉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实验组采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常规漂浮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比较两组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合格率。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FⅧ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新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制备的冷沉淀FⅧ与Fib合格率均符合要求,且Fib含量较高,值得将其推广应用。
    • 侯亚平; 李建民; 郭敏; 程菲; 刘旭枝; 牛校敏
    • 摘要: 目的探讨软硬件等级程度及结合模式对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效用性的影响,探索更加有效和质量保证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式。方法采用相同的水浴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理论基础上,采用水浴设备+辅助设备+操作系统和水浴设备及软件+操作系统两种组合方式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比较不同组合方式下包含操作便捷性、产品质量、质量保证等综合化效用性指标的表现。结果不同组合方式下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血液成分质量,凝血因子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均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且分别达到(131.98±14.4)U,(208.53±48.03)mg和(138.16±12.44)U,(226.14±28.12)mg;在制备时长、便捷性、效率、差错率等其他效用性方面,采用水浴设备及软件+操作系统的组合方式较水浴设备+辅助设备+操作系统组合方式的表现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硬件等级程度及组合化功能表现出的质量水准、水平高低、融合性能及效用性等存在极大关系,值得重视和持续改进提高。
    • 唐艳华; 刘明; 梁洁丽; 练柱燃; 陈艳萍; 罗世彬; 岑宪铭
    • 摘要: 目的探讨4种制备方法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60袋新鲜冰冻血浆随机分成4组,每组40袋,分别用4种不同制备方法[Pool方法(A组)、虹吸法(B组)、水浴离心法(C组)及基于虹吸法改良的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法(D组)]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比较4组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其回收率。结果4组FⅧ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FⅧ回收率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Ⅷ回收率分别与C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基于虹吸法改良的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方法最优,其可有效控制制备操作过程中影响质量的诸多因素,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 王惟; 柴婷婷; 李云强; 韩瑜
    • 摘要: 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比较,选择合适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方法.方法 将2019年12月采集的96袋400 mL合格血液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96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8袋.A组采用的方法为,将新鲜冰冻血浆先放到4°C血液保存冰箱融化5h左右,再放入4°C数字控制水浴式血浆融化箱,继续水浴融化50 min左右,取出离心、分离、速冻;B组采用的方法为,将新鲜冰冻血浆放到4°C血液保存冰箱融化16 h左右取出直接离心、分离、速冻.对两组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子质控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A、B两组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其Ⅷ因子含量分别为(100.09±15.84)IU/袋、(102.02±19.15)IU/袋;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233.93±53.61)mg/袋、(238.28±62.81)mg/袋,均达到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9、-0.349,P>0.05).结论 两种方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将新鲜冰冻血浆放到4°C血液保存冰箱融化16 h左右取出直接离心、分离、速冻的方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因子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略高,操作方法简单,效率更高,更适宜推广.
    • 李微; 张晓荣
    • 摘要: 目的 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80例产科DIC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降低,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升高,观察组降低或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为发生死亡事件,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1例(2.50%)呼吸衰竭,2例(5.00%)急性肾功能不全.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显著(x2=31.675,P<0.001).结论 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产科DIC患者可有效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及预后情况.
    • 赵普威; 段宝民
    •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联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取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联合治疗,对照组采取LFR单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补液治疗前后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变化,补液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与血乳酸水平(BL)变化及急性呼吸窘迫(ARDS)、急性肾衰竭(ARF)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障碍(DIC)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补液前T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补液后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补液前p(O2)、p(CO2)、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补液后p(O2)高于对照组(P<0.001),p(CO2)、BL指标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 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联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纠正血氧状态,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张红军; 张楠; 陶松涛
    • 摘要: 目的 分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应用于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1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方案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36),对照组常规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比较两组输注前及输注后4 h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比较两组平均止血时间、止血有效率、免疫功能(CD3+、CD4+、CD4+/CD8+).结果 输注后4 h,两组APTT、PT、TT时间变短,FIB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4 h,观察组APTT、PT、TT短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24 h后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4 h,两组CD3+、CD4+、CD4+/CD8+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应用于产后大出血患者,可促进凝血功能改善,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止血效果,降低血液输注造成的免疫抑制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