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部创业

内部创业

内部创业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025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商情、企业家信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年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五商中交与持续发展论坛、第三届海峡两岸企业组织与管理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创业与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ISEFB'08)等;内部创业的相关文献由22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雷、陈向军、任荣伟等。

内部创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025 占比:99.52%

总计:43234篇

内部创业—发文趋势图

内部创业

-研究学者

  • 叶雷
  • 陈向军
  • 任荣伟
  • 孙黎
  • 朱亚丽
  • 郭长伟
  • 陈金波
  • 马浩
  • 党荣
  • 吴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苗苗; 周冰玉; 冯心莹; 田雨琪
    • 摘要: 内部创业是企业实现自我更新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成长方式,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现有研究把创业机会作为内部创业研究的一个关键要素,但依然很少从机会开发视角深入揭示这一过程。基于此,本文从机会开发视角,对腾讯公司开展嵌入式案例研究,揭示“信息来源—机会识别—机会利用—内部创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内部创业过程。研究进一步丰富细化了内部创业机会类型,揭示了企业的内部创业过程,探究了企业如何选择内部创业进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企业内部创业进入模式的间断平衡和动态演化机制,对理论与实践均有重要启发意义。在理论上,丰富了内部创业机会相关研究,完善了内部创业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为企业“追求卓越”,实现“基业长青”,获取持久竞争优势,提供了有效途径。
    • 郭长伟; 王凤彬; 朱亚丽; 瞿庆云
    • 摘要: 基于最优区分视角,探究内部创业单元如何将自主策略、依从策略与关系嵌入及战略逻辑相匹配以实现高绩效。以25份内部创业活动配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研究表明:(1)利用类单元在嵌入时宜采用依从型构型获取合法性,但在脱嵌时结合自主策略可能导致缺失合法性的脱缰型构型;(2)探索类单元在与母公司关系嵌入时宜采用自主且依从的兼顾型构型,并在脱嵌时宜采用自主型构型;(3)对于探索与利用并重的双元类单元,在嵌入时宜采用自主型构型,但在脱嵌时不宜盲目采取依从策略。
    • 宗晓华; 王立成
    • 摘要: 近年来高校创业教育蓬勃开展,然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重却在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引发我们思考高校创业教育是否能够带来预期的社会效益。本研究依据201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内外部创业的双重视角,实证分析高校创业教育对地区创业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对地区外部创业与内部创业均具有显著和稳健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外部创业而言,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则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同时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还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滞后性特征。鉴于此,未来我国应进一步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建立内外部创业并重的评价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创业行业的政策引导,激发科技创新导向的创业热情;鼓励高校毕业生采取差异化的地域创业战略,提高创业成功率;适当延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保护期”,完善创业追踪帮扶机制。
    • 张昀璠
    • 摘要: 为了应对外部竞争和开拓新利润增长点,科技企业越来越多采用内部创业方式抢占技术新轨道、捕捉商业机会、开发市场潜力,进而提升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然而,内部创业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导致创业失败,如何提高内部创业成功概率,成为科技企业内部创业的难点问题。在梳理科技企业实施内部创业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企业进行内部创业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科技企业内部创业面临技术发展方向差异、新业务与传统业务冲突、内部资源争夺、业务团队成员冲突和管理层冲突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了协调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关系、建立独立的内部创业团队、实现内部创业与传统业务在空间上的分隔、合理分配内部资源、强化管理层决策协同的对策建议。
    • 王欢欢; 杜跃平
    • 摘要: 中小企业如何在新旧业务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基于组织注意力视角,探讨了内部创业(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与组织学习(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间的互惠关系,构建了组织学习和内部创业的整合框架,通过企业注意力监控机制转移注意力,可以反复、交替地实施渐进式内部创业与突破式内部创业,由此提出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的交替平衡模式、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间断平衡模式.
    • 朱亚丽; 郭长伟
    • 摘要: 内部创业活动是在位组织整合既有优势资源、激发内部活力以及重塑竞争优势的方式.学界对内部创业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研究对象模糊、研究层次分散和国内外研究热度差异化等问题.为厘清内部创业研究现状,本文比较了内部创业与相关概念的异同,并结合文献计量与定性综述对302篇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内部创业研究呈现出组织、个体和新业务三个层次的脉络,其创业主体分别是创业型组织、内部创业者和内创企业.对每一层次的关键创业活动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评述后,提出内部创业的多层次分析框架,基于此讨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综述呈现了内部创业研究的多层次研究脉络,将以往散乱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为推动国内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提供了有益参考.
    • 万文海; 刘龙均
    • 摘要: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分析外部用户和内部员工参与单个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却忽视了其协同作用,并且有关平台企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案例讨论,鲜有实证分析.为了明晰员工与用户如何协同作用于平台企业创新绩效,本文基于价值共创视角,构建了员工内部创业和用户驱动创新对平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探讨其协同作用的传导机制以及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基于146家内部平台企业的数据分析,研究1表明,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及其交互项对平台企业的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并且市场智能响应在上述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战略柔性在市场智能响应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研究2表明,高用户驱动创新和高员工内部创业一致性状态下,平台企业的创新绩效最高.并且当用户驱动创新和员工内部创业从不一致趋于一致性时,创新绩效会随之提高.本文研究发现不仅丰富了目前的理论研究,还有助于平台企业经营更加科学,以及为尚未转型和处在平台转型过程中的企业提供实践启示.
    • 刘月宁; 秦弋
    • 摘要: cqvip:步入VUCA时代后,大企业吹响了"创新"的战斗号角,设立专门的内部创新部门以克服被外来"颠覆式创新"支配的恐惧。一些企业选择从内部寻找业务创新机会从而实现内生性增长,或是通过建立创新部门引流外部创意以实现外生性增长,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内部创业、孵化器5.0模式和"中介"加速器。内部创业是企业内部有创业精神的员工在企业的支持下采取的创业行动。
    • 万朵朵
    • 摘要: 本文以腾讯内部创业开发微信为案例,通过对比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将腾讯开发微信与阿里巴巴开发钉钉进行对比分析,对微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总结出腾讯内部创业微信成功的原因:1.敏锐感知市场变化,积极学习和开发新技术,快速把握市场机会;2.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企业内部创新创业平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团队开发建设;3.坚持以客户为核心,重视用户体验,对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从而占据市场份额.本文在此基础上为互联网企业的内部创业提出对策建议,互联网企业的内部创业要重视组织建设,进行合理的战略安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