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侧入路

内侧入路

内侧入路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5031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双足与保健、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暨组织修复与重建新技术研讨会等;内侧入路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伟、丁晶、于庆爱等。

内侧入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031 占比:99.83%

总计:65145篇

内侧入路—发文趋势图

内侧入路

-研究学者

  • 王伟
  • 丁晶
  • 于庆爱
  • 何晓清
  • 叶斌
  • 周顺义
  • 尹庆华
  • 庞振石
  • 张青春
  • 徐永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凌; 冯德宏; 郭宇; 何俊山; 丁育健; 朱浩明; 李雅欣
    • 摘要: 目的探讨“4”字体位关节镜内侧入路与常规外侧入路制备股骨骨道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CL损伤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研究组采用“4”字体位关节镜内侧入路,对照组采用常规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股骨骨道长度。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股骨骨道长度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外侧入路比较,“4”字体位关节镜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骨道在ACL重建中更接近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可获得更好的稳定性。
    • 胡昌庆; 巨积辉; 刘跃飞; 周荣; 徐浩; 陈鲁成
    • 摘要: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急诊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3例三踝骨折患者急诊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后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或支撑钢板内固定、外踝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内侧入路行内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时间10~20周.无畸形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22/23.结论 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急诊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可较为轻松完成后踝—外踝—内踝骨折的复位和坚强固定,同时也可对下胫腓联合复位固定,临床效果满意.
    • 姜健; 王森
    • 摘要: 目的:在三踝骨折病人治疗中,选用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联用方案,总结此方案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9.05-2020.06期间因三踝骨折就诊于本院的102例病人进行调研,将其分为2组,每组均分得51例.两组采用了不同治疗模式,分析与对比两组最终治疗结果.结果:两组相比对比组病人在进行30、90以及360天随访过程中,病人Baird-Jackson得分结果、AOFAS评分结果均属较低者,反之较高(P<0.05).结论:在三踝骨折治疗过程中,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联用方案应作为首选,此方案可提升治疗效果.
    • 梁伟
    • 摘要: 目的:分析改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联用对三踝骨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三踝骨折患者共6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联用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性高,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改善,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 王达忠; 吴鹏
    • 摘要: 目的 分析在三踝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内固定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宜兴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80例,通过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踝关节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内固定联合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内固定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后时间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肢体功能及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足部对线活动、屈伸活动、内外翻转活动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三踝骨折期间,应用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内固定联合治疗的效果理想,可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得以改善,提升患者康复速度.
    • 孙永杰
    • 摘要: 目的 探究三踝骨折治疗期间为患者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价值,即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方案.方法 以77例(2019年3月—2020年10月)三踝骨折患者开展相关研究,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内侧入路治疗,而以患者后外侧入路治疗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即对照组(38例,常规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和观察组(39例,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就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手术相关指标等进行分析,评价本研究所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相差无几,组间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升高,组间比较有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少量、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组间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 为三踝骨折患者提供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方案,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从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改善明显、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良好予以评价,确定患者手术治疗质量的提升.
    • 沈千生
    • 摘要: 目的 探讨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参与研究调查,并抽取其中的68例均实行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分析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三踝骨折患者予以联合治疗后得知,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0±20.31)min及(100±3.59)mL,骨折愈合时间为(55±2.21)周,且经术后1年随访调查发现,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恢复情况良好,行走无需借助于辅助工具且步态正常.所有三踝骨折患者中治疗优良率为85.29%,恢复效果较好.结论 三踝骨折患者应用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后,其骨折愈合效果良好,可精确复位关节面,稳定骨折固定处,促进骨折快速愈合,且具有简便性和安全性,值得推行.
    • 陈金; 席洪波; 潘茂圣; 陶梨清; 荣骏杰
    • 摘要: 目的:观察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均给予前外侧斜行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手术.术后定期复查,记录手术情况、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数字分子法(NRS)疼痛分级、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 S S)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9.8±3.2)个月;术后24h平均引流量为(120.2±10.4)m L;平均手术时间为(150.21±20.3)m i n;平均住院时间为(22.7±3.6)d.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超声复查未见下肢神经或血管损伤.术后13周,部分患者可完全负重行走,23例患者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12例不完全恢复.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干预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NRS疼痛分级、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良好,短期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良好,膝关节手术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 杨鹏学
    • 摘要: 目的:研究与分析改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联合应用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三踝骨折疾病的5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8年12月-2020年12月,随后遵循随机简单化原则将这56例患者分为改良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每组各28例.其中对传统入路组患者采取传统前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而对改良入路组患者采取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以及功能评定情况等方面,改良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联合应用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邹夏禹; 杜杰强; 冯宝莹; 张锐标
    •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胸腰筋膜间平面(TLIP)阻滞对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全麻下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行内侧入路TLIP阻滞联合PCIA,观察组患者行外侧入路TLIP阻滞联合PCIA.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麻醉用药剂量、术后镇痛泵给药剂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帕瑞昔布给药剂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麻醉用药剂量(瑞芬太尼、丙泊酚)、术后镇痛泵给药剂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帕瑞昔布给药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8、12 h的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外侧入路TLIP阻滞对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均有良好效果,但是外侧入路的临床操作相比内侧入路更有优势,主要体现在超声下髂肋肌辨识度更高,更容易确定髂肋肌和最长肌之间的平面位置,因此进针风险相比内侧入路更低,且穿刺点和切口间距离更长,可有效避免感染,选择外侧入路可保证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