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兰克

兰克

兰克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9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7篇、专利文献40篇;相关期刊528种,包括世界博览、世界文化、电影世界等; 兰克的相关文献由935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闲妖、付树梅等。

兰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7 占比:95.91%

专利文献>

论文:40 占比:4.09%

总计:977篇

兰克—发文趋势图

兰克

-研究学者

  • 佚名
  • 闲妖
  • 付树梅
  • 刘宇婷
  • 古文狂
  • 富兰克林
  • 景德祥
  • 李彪
  • 李敖
  • 邵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婉君
    • 摘要: 每个阶段的史学观念都有显隐之分,而较为不显那一面虽然在它产生的那个时代影响微弱,却可能是一股有力的“潜流”,甚或是“未来的主流”。此外,“潜流”与“主流”的地位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还可能存在反复的转化。在西方史学思潮的流转与衍变长河中,便可以见到某种前后映照的史学理念,在时移世变之中,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鉴于史学观念这种奇妙的变易,本文试图聚焦修昔底德的史学观念在西方史学史发展中的位置,观察该理念在不同时空背景下何以形成不同的社会地位,体味其“显”与“隐”两种面貌的呈现与转化,以更好地把握史学观念中各种思潮间“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复杂变化情态。
    • 景德祥
    • 摘要: 史学界一般认为,兰克热衷于欧洲民族共同体历史的书写,对19世纪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持消极的态度。这一判断需要一定程度的更正。有史料显示,兰克不仅认可与支持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而且试图以德意志帝国为依托,实现其宏大的民族史学蓝图;兰克还赋予了普鲁士与德国在德法战争中的胜利极其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把它视为“上帝意志的壮举”,并以此为理由推进自己的世界史书写。德意志统一战争与德意志民族国家虽非兰克所愿,但作为当代人,他一方面做出了自觉不自觉的支持与肯定,另一方面也利用新的政治形势,进一步推进自己的史学事业。
    • 杨璇
    • 摘要: 西方历史学家通常认为,西方近代历史学首先形成于19世纪的德意志。这一看法定位了近代历史学形成的时空,却未能清晰展示该过程中发生的复杂细节。为此,近代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性过程值得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仔细审视。在青年兰克所处的时代,近代历史学科在欧洲尚未完全成型,学者们通过各自的学术研究,探索历史学更有效的形式。兰克对历史学的想象与实践方案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其史料批判法逐渐成为近代史学家们的历史学实践所理解并遵循的原则。兰克的史料批判法如何实施,或许只有剖析他史料批判类作品的文本结构,而不只是囿于史料分析,才能够深刻理解兰克史学在塑造近代史学中的根本性作用。由此更为深刻理解近代历史学的产生是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明确兰克在近代历史学科形成过程中的具体贡献。
    • 胡昌智
    • 摘要: 在19世纪以来历史学专业化过程中,兰克开启的历史考证学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兰克不是史料学家.史料学对他而言,是为了替历史建构提供坚实、可信的基础.兰克是建构历史的叙事大师.他不断而且一贯地在巨幅的历史著作中,借着叙事赋予历史意义.兰克终身没有历史理论的著述,没有系统地说明过历史知识的性质,以及论述历史研究的主体、客体问题.但是,在追求真实与历史意义的同时,他经常会在著作及书信中透露史家应该如何面对自我以及表达历史究竟是什么.兰克强调史家要有观点,要了解自我的局限性并提升自我,他也不隐讳自己的历史看法.兰克把历史叙述成许多趋势,每个趋势里都有它充满价值的个体性,所有趋势的交错汇集构成时代,甚至是世界史.由于基督教的信仰,让兰克把欧洲族群的冲突乐观地视为一起成长与融合的过程,同时也让他把这一过程等同为世界史.他对非基督教世界的偏见,源自他的宗教精神,造成他历史理论本身的矛盾.这一矛盾体现在他无法以他核心的思想——个体性原则——对待异文化.在历史思考上他使用双重价值标准.
    • 李孝迁
    • 摘要: 德国史家兰克在近代中国史学界知名度颇高,但中国史家的兰克论述,绝大部分只是从外国流行的西洋史教科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之类著作中转述而来,甚至是经过多重转引,引述者未必清晰了解兰克的思想脉络,人云亦云、寻章摘句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直接阅读兰克原著者寥寥无几.中国史家在课堂或著作中偶尔提及兰克,并不能说明后者对前者产生如何影响,也不能说明前者一定对后者有实质性的认识.兰克对中国近代史学有影响,但两者关系是间接的,没有实质性的联络,其中西方史学史、史学方法著作起到中介作用,他的史义被抛弃,史法被保留,并与中国传统考据学相接榫,在中国史学界大行其"法".
    • 贾菁菁
    • 摘要: 近代日本实证史学同时存在两种传统,一是兰克、伯伦汉为代表的德国正统史学;二是本土承传的清代考据学与日本古学.既往关于坪井九马三的研究着重探讨其对兰克史学的移植与运用,忽略其思想的新旧杂糅、同异交缠.坪井作为西洋史(史学科)的领军人物,与日本史(国史科)的汉学考证主义史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氏著《史学研究法》宗奉兰克、伯伦汉之说,但在经济史、政治史、精英人物等研究取向上,坪井皆与兰克反向而行.坪井史学具有二元论的特质,他将史学切分为纯正、应用二端,构筑实证史学的同时亦倡导历史教育服务于国民教化.他生平著述驳杂而不够深刻,却多引领时趋,是日本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最早绍介者.
  • 8. 实证史学概念辨异与观念考源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卓立
    • 摘要: “实证史学”一词,用法涵盖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但其用法颇多混淆,学界也缺乏对其概念内涵的梳理.相形于“史料派”“考证学派”等术语,“实证史学”一词避免了基于对象与方法分界的局限性,更合适用来研究20世纪相关史学思潮,而流行的二分“史料派”与“史观派”说则有较大弊端.“实证史学”不同于“实证主义史学”,两者的概念涵义、观念内核与学理来源截然不同.中国实证史学的主要意旨是注重史料批判、发掘、整理,同时拒斥理论空谈.这种实证史学实际上是现代中国史学特有的,与西方实证史学在观念背景、学理走向和主张上都存在差异.
    • 李骁衡
    • 摘要: 《世界史》是兰克晚年发表的最后一部通史类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兰克把民族差异看成一些战争的原因,这些战争就变得无可避免且带有种族意味的历史决定论色彩.在其叙述希腊世界的权力更迭时亦是如此,兰克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叙述体现了其所持有的国家观.国家因为在兰克史学中被认为是“直接面对上帝的力量”,因此,分析其国家观,对了解兰克认为上帝如何作用并推动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彭凤林
    • 摘要: 中西方治史观念均由来已久,但是由于中国数千年来君主专制主义的长期存在,使得史学家在撰史过程中往往受制于政治以及社会伦理的限制,而无法确保史学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刘知几的批判史学所倡导的"直书"观念同样未能摆脱这一现实的束缚,主张史学家维护纲常伦理道德.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家在治史中所倡导的"直书"观念与刘知几"直书"观念有互通之处,但是更侧重于对史料真实性的筛选,要求完全摒弃史学家的个人评价及主观感情.中西方史学家在认知观念、史学写作方法等问题中往往存在颇多差异,两者只有在"察异"中互为借鉴,才能更好的彰显历史精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