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合作社
住宅合作社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653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湖湘论坛、合作经济与科技、中国房地产金融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等;住宅合作社的相关文献由16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访华、耕夫、左令等。
住宅合作社—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653篇
占比:98.47%
总计:12849篇
住宅合作社
-研究学者
- 王访华
- 耕夫
- 左令
- 晓亮
- 谷俊青
- 郑也夫
- 郭泽喆
- 丁有洲
- 何功健
- 刘一春
- 刘勇
- 唐英哲
- 孟桥
- 张毓琮
- 文万平
- 方嘉德
- 方耀华
- 杨继瑞
- 杨舢
- 熊贵鑫
- 程建华
- 肖国金
- 苗乐如
- Jing ZHENG
- 丽娟
- 乐耀辉
- 于璐娜
- 付冠华
- 何绍一
- 余祥钦
- 佳木
- 侯箴
- 傅冠宇
- 冯桂
- 冯洁
- 刘军
- 刘志宇
- 刘志峰
- 刘永福
- 刘笑一
- 刘辉煌
- 包宗华
- 卓文
- 叶采惠
- 吴爱民2
- 周中兴
- 周孝正
- 周家高
- 周治平
- 周洁
-
-
杨舢
-
-
摘要:
欧洲有悠久的住宅合作社传统.合作社源起于19世纪中期的无政府主义传统.它们不只是提供另类的住宅形式,同时也是政治、经济、社会体系的实验.无政府主义的合作社实践不但催生了现代规划学科,同时也促成了1920年代的福利社会的住宅资助政策体系的成形.从19世纪末开始,住宅合作社的空间实践大致经历了"前期酝酿""第一次高峰期""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复兴与创新发展"四个时期.近年来欧洲住宅合作社正处于"复兴与创新发展"期,其空间实践既继承早期实践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和"保证私密性的集体交往"特点,也在"融入城市""社会多样性"以及"参与式设计"三个方面出现明显的创新.
-
-
杨舢;
朱天禹
-
-
摘要:
伯格维施事务所(bogevischs buero)由建筑师利兹·利策(Ritz Ritzer)和莱纳·霍夫曼(Rainer Hofmann)于1996年共同创立,现已成长为慕尼黑知名建筑事务所之一.事务所设计风格多样而富有个性,目前已完成近50余项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作品,遍及德国.2016年,由事务所和社区成员共同设计的瓦格尼斯阿特项目(wagnis ART)获得了2016年德国城市设计奖.项目建成后获得广泛的好评,目前成为德国经济适用型住宅与社会合作社的讨论与研究的热点.我们有幸在事务所位于诺伊豪森的办公室采访了项目主创莱纳·霍夫曼和尤利乌斯·克拉夫科(Julius Klaffke),和他们就建筑自治性、建筑师的权威、住宅合作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
-
郭泽喆;
黄健雄
-
-
摘要:
住宅合作社是合作社的一种形态,是有住房需求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人合组织,其开发的合作住宅是政府主导供给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之外的必要补充,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然而由于住宅合作社的发展存在相关立法不周延、与地方政府目标乖离、面临其他用地主体竞争以及缺乏金融支持等障碍,合作住宅越来越难以取得土地,住宅合作社运动陷入低谷、几近停滞.重新认识合作住宅在住宅体系中的定位,完善住宅合作社立法,修正地方政府政绩导向,平衡住宅合作社与其他用地主体关系,加强对合作住宅开发的金融支持,是解决住宅合作社拿地难问题,以至于决定住宅合作社制度存亡的必要考量.
-
-
-
李彦芳
-
-
摘要:
鉴于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困境,住宅合作社可以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一种供应形式,以更好地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国外已经有将住宅合作社作为保障性住房供应主体的范例,而我国房改过渡时期的“住宅合作社”偏于政府主导性,其性质并不是真正的合作社.在社会保障社会化的理论支持下,我国应当建立新型的保障性住宅合作社制度.
-
-
王盼盼;
崔俊山
-
-
摘要:
住宅是商品,更是保证大多数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的生活必需品.为广大中低收入家庭建设买得起的成本房,圆多数人的住房梦,是使社会公平、安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幸福的保证.为了让建设成本住房与商品房市场共存,各收入阶层各得其所,提出了成本房室内使用面积及空间构成.
-
-
闫海
-
-
摘要:
住宅合作社是商品房、保障性住房之外住宅供给的第三条道路.我国住宅合作社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短暂发展,便因种种原因,迅速进入了停滞期.新型城镇化为住宅合作社提供了发展契机,制度重构是住宅合作社回归的关键.当前,我国亟待结合新的形势对既有相关法律加以修订,制定《住宅合作社条例》,明确住宅合作社的组织性质与治理结构,确立社员的法律地位,规范住宅合作社的成立、变更与终止,为住宅合作社在我国的重新崛起提供法律保障.
-
-
-
陈红霞;
李德智;
邓小鹏
-
-
摘要:
由于近年来我国住宅领域中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对住宅合作社回归的呼声日高.选取印度、埃及、乌拉圭和南非等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总结这些国家住宅合作社的演变历程和经验教训.然后从法律法规、资金来源、管理架构、产权形式等方面,提出对我国发展住宅合作社的启示和对策建议.
-
-
郑静
-
-
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2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2013年,我国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数量将超过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未来十年里,我国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通过合理设计老年住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面对的重要挑战.通过对美国加州奥克兰市天鹅市场住宅合作社的案例研究,探讨合作居住的集合住宅模式的产生过程、设计方法以及存在的利弊,以期对中国未来的老年住宅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Jing ZHENG
- 《第十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试图跳脱现有政府、房地产商与市民僵持的博弈局面,重提"住宅合作社"的理念,探讨其可以作为解决我国住宅问题的一种可能性.作者提出,这种业主集体开发设计的集合住宅模式,可以重塑传统社会中的"熟人社区".有别于商品房里互不相识的冷漠,在这些熟人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资本"成为了维系住宅社区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提高社区内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并降低社区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