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伦理环境

伦理环境

伦理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6988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社科纵横、现代交际、现代企业教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伦理环境的相关文献由143位作者贡献,包括乔姝、晏辉、李德顺等。

伦理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6988 占比:99.89%

总计:127126篇

伦理环境—发文趋势图

伦理环境

-研究学者

  • 乔姝
  • 晏辉
  • 李德顺
  • 罗潇
  • 黄宁
  • 于雪
  • 刘曼玲
  • 刘茂生
  • 周军丽
  • 张莉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颖哲; 李梦莹
    • 摘要: 美国青年作家安东尼·多尔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在2015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小说讲述了二战时期两个少年艰难求生、在困境中成长的故事。文章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切入,沿着主人公维尔纳追求梦想、被迫加入德国军队、而后经历了冲突与磨难并最终获得自我救赎的故事主线,深入剖析了他在二战这一极端的伦理环境中伦理身份的困惑与迷失,以及在人兽因子的此消彼长中做出的不同伦理选择,诠释了多次选择背后隐藏的深刻的伦理含义,挖掘了该作品呼吁人类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伦理诉求。
    • 陈佩
    • 摘要: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充分挖掘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伦理价值,系统论述小说体现的伦理思想:重点解读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德在贫穷和绝望中无望挣扎的社会以及家庭伦理环境;梳理了小说中少年们的伦理困惑,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中逐渐成熟;分析了阿诺德在家园与梦想的两难困境中的伦理选择;最终阿诺德确定了自己伦理身份,实现印第安种族身份与白人主流文化身份的融合统一。
    • 李静
    • 摘要: 伦理环境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历史空间,客观地阐释文学作品就是要把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人物置于特定的伦理环境中。因此,用文学伦理学解读《杯酒留痕》中人物的伦理困境时,伦理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 侍鸣; 黄辉辉
    • 摘要: 《宠儿》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于1987年出版的小说。作为一部批判奴隶制的经典文学作品,该部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小说女主人公塞丝为了摆脱奴隶制的压迫而逃离“甜蜜之家”,她在情急之下的弑婴行为展现其反抗精神及大无畏的母亲形象。而塞丝的逃离及弑婴行为不仅仅在形象塑造上举足轻重,更是体现了莫里森呼吁黑奴解放、重获自由的伦理诉求。文章采用聂珍钊教授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塞丝在特定伦理环境下社会伦理身份和家庭伦理身份的缺失,阐释塞丝伦理意识觉醒及伦理选择的必然性。
    • 孙滕
    •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也是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在戏剧、童话和小说方面的影响经久不衰,其中作为唯一一篇长篇小说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更是影响深远。小说讲述了一位天真无邪、相貌完美的贵族青年道林•格雷为永葆青春出卖灵魂,并且一步步堕落,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道林•格雷在这个过程中经受着道德和欲望的折磨,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因此,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探究小说中道林•格雷的堕落,分析道林•格雷所处的伦理环境、伦理混乱以及做出的伦理选择,探讨他如何醒悟,得到自我解脱。
    • 宋皓; 李庆照
    • 摘要: 以机器人三定律建构人机伦理准则后,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机器人系列第三部作品《裸阳》中进一步扩展了人机伦理适用的场景,描述未来世界银河系中人类和太空族迥异的伦理环境。小说以地球人便衣侦探伊利亚·贝莱探案的视角描绘了索拉利星球上极端的伦理环境并解析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伦理准则和伦理禁忌,地球人类社会的拥抱问候、结婚生育全部成了伦理禁忌。所有的个体“宅”在自己的领地中过着看似美好的生活。研究认为阿西莫夫通过小说批判了一些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想象”并揭示了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的终极途径:走出钢穴,直视裸阳。人类只有勇敢地突破原有的伦理环境和禁忌的束缚,勇敢探索未知的宇宙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延续希望。
    • 李雪松
    • 摘要: 菲利普·罗斯是著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其早期作品大多关注“二战”前后犹太人幸存者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狂热者艾利》作为罗斯早期创作的一部短小精悍的作品,集中展示了艾利的伦理身份、伦理环境和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自 2004 年聂珍钊教授创立以来,受到外国文学研究界的高度关注,并被众多学者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伦理身份、伦理环境和伦理选择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关键术语,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狂热者艾利》有助于为文本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和新可能。
    • 王希翀
    • 摘要: 作为音乐元素的特殊类别之一,“自然音响”指的是风雨声、鸟声、马声等自然声响;它不属于音乐,但文学作品对自然音响的描写融入了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因而具有音乐性。哈代小说中存在着大量有关自然音响的叙述性文本。哈代小说中的“自然音响”具有隐性叙事的功能。在小说人物形象的构建上,其一方面表露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强化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制造象征“不变的人物”的原始音响与“多变的人物”的现代音响的冲突,达到性格冲突的表达;同时,在小说场景氛围的烘托中,内嵌于叙事中的自然音响隐射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表现在自然音响的色彩与人物情感的呼应上;此外,在伦理环境的构建上,构成“自然音响”的文本表达了哈代独特的跨媒介创作观,能够全面反映哈代小说中社会伦理环境及其对主流创作伦理的批判。
    • 蒋文颖
    • 摘要: 《罗斯莫庄》是易卜生晚期的象征主义代表剧作,剧中主要人物罗斯莫为了改变现行伦理价值体系、实现自我解放的道德理想,在女主人公吕贝克的影响下背离了他的家族传统和宗教信仰,却又始终无法摆脱对妻子碧爱特之死的道德自责;吕贝克一直试图影响和改变罗斯莫庄所代表的伦理传统,反而被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为自己曾触犯伦理禁忌而深陷道德谴责。罗斯莫和吕贝克最终意识到他们的道德理想本质上是乌托邦式的想象,不具备现实伦理基础,因而无法变为现实。本文认为,该剧借此说明,思想自由和自我解放不能只凭个人主观意念的转变或某一立场的变更,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伦理选择,而是受到历史、伦理环境和伦理传统等现实条件制约的复杂过程。
    • 周军丽
    • 摘要: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为了探究乔治·奥威尔《1984》中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伦理混乱,该文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理论基础,对大洋国混乱的伦理环境与困境,错误的伦理身份认知和伦理选择进行批判和解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