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1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武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048177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科技资讯、光通信研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年会、第九届国际近代声学研讨会、第23届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学术会议等;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相关文献由292位作者贡献,包括姚玉坤、左加阔、张卫东等。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48177篇
占比:100.00%
总计:2048256篇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研究学者
- 姚玉坤
- 左加阔
- 张卫东
- 徐勇军
- 徐明
- 李超
- 许晓鸣
- 赵力
- A·埃雷兹
- B·沃克
- C·M·科戴罗
- D·拉斐利
- G·奥尔法诺斯
- H·-J·卢默曼
- J·米尔科维克
- M.D.帕特尔
- M·D·帕特尔
- M·穆什基
- R·加齐特
- Y·卡琴
- 于宏毅
- 于峰
- 何星
- 侯碧翀
- 冯源
- 刘妹琴
- 刘广钟
- 包永强
- 周志立
- 周立鹏
- 和穆
- 唐玉华
- 孙若玉
- 安竹林
- 张大龙
- 张帅
- 张效义
- 张森林
- 张艳华
- 彭勃
- 彭郑
- 曲海鹏
- 朱刚
- 朱磊基
- 李成
- 李晓维
- 李济顺
- 李锐君
- 李青
- 李鸥
-
-
詹长健;
雷磊;
沈高青;
李志林
-
-
摘要:
针对水声传感网络存在的高时延、低信道利用率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多链路传输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该协议节点通过RTS/CTS握手协议交互时延信息和传输计划,实现多条链路传输数据.在汇聚节点接收多个节点的数据时,汇聚节点根据节点的时延和接收的数据帧大小规划节点之间的发送顺序,避免传输冲突造成的能量损失和低信道利用率,同时为得到最大网络吞吐量,给出最优退避窗口值的理论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与RC-FAMA、S-FAMA等协议相比,该协议能有效提高水声传感网络的吞吐量,降低传输冲突,从而延长水下节点的工作时间.
-
-
张本宏;
吴浩浩;
俞磊
-
-
摘要:
车辆的高速移动及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等特性,使得可靠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仍难满足车载自组织网络的低延迟和高吞吐量的要求.提出一种基于竞争的时分多址MAC协议,将道路按照通信半径分段,周期性地为每个路段的车辆组织通信,每个通信周期根据功能分为静态段和动态段两部分,静态段使用时分复用的方式进行通信,动态段用于新接入的车辆竞争静态段中的发送时隙.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DTMAC协议相比,该协议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吞吐量,降低车辆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减少新加入车辆发送数据的等待时延.
-
-
刘乐钰;
汪祖民;
郑祖朋;
秦静;
季长清
-
-
摘要:
针对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供应问题,提出了基于射频能量捕获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首先在相邻节点之间运用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技术按时隙分配信道,使数据在源节点到汇聚节点之间无争用传输;同时控制节点在每个周期内消耗的能量,间接调整节点自身的占空比;然后在缓冲区中设置负载阈值作为节点在通信转换角色中的依据,实现节点间的时间同步;最后对各种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实验模拟,评估其延迟率和数据丢包率.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与基于自适应时分多址的介质访问控制(adaptive TDMA-based MAC,AT-MAC)协议相比,不但延迟率低而且网络模拟结构更接近于现实网络场景,可以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需求.
-
-
任智;
苏新;
郭黎;
吴本源
-
-
摘要:
为解决现有多个域网(PAN)太赫兹无线个域网(WPAN)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中存在的在常规信道时间分配时段(N-CTAP)的网络间节点传输数据干扰问题,即在常规节点传输数据过程中,存在部分节点与其他网络节点互相在对方的通信范围之内,导致在传输数据时,很有可能受到干扰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低干扰多PAN太赫兹WPAN MAC协议(LI-PAN).通过将常规节点分类提出边缘节点类型概念,找出会产生干扰的常规节点;自适应常规节点类型报告机制,将常规节点的节点类型告知微微网协调器(PNC);常规节点时隙分配新机制,使得PNC按照常规节点类型分配时隙资源,从而降低常规节点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有效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成功率以及网络吞吐量,减少了平均时延.
-
-
-
-
姚玉坤;
甘泽锋;
冯鑫;
刘顺辉
-
-
摘要:
现有多输入多输出(MIMO)太赫兹通信网络双信道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工作在WiFi信道和太赫兹信道.多对节点同时在太赫兹信道传输数据存在波束重叠干扰问题,这会使消息传输的成功率和网络吞吐量下降.另外,在WiFi信道进行控制消息交互时存在的控制开销冗余问题会导致信道利用率低.基于这两个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避免波束干扰的高效太赫兹双信道MAC协议(E-ABIMAC).E-ABIMAC分为波束干扰预判机制、中继辅助机制和基于节点信息省略允许发送帧/确认帧(CTS/ACK)机制.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的MIMO太赫兹通信网络双信道MAC协议相比,所提协议的网络吞吐量提升了10.1%,信道利用率提升了11.7%,消息传输成功率提升了6.5%.
-
-
-
郑天铭
-
-
摘要:
针对小规模UWSN网络中单一协议无法适应网络负载动态变化带来的影响网络吞吐量和端到端时延性能问题,提出一种混合Mac协议LSHP(Load Self-adaptive Hybrid Protocol).LSHP结合TDMA和CSMA/CA协议,根据竞争者数目与协议切换关键值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网络负载,再选择相应的时隙分配方式,最后根据节点的优先级和最优退避次数选择较优的接入方式,进行接入方式的切换.
-
-
郑天铭
-
-
摘要:
针对小规模UWSN网络中单一协议无法适应网络负载动态变化带来的影响网络吞吐量和端到端时延性能问题,提出一种混合Mac协议LSHP(Load Self-adaptive Hybrid Protocol)。LSHP结合TDMA和CSMA/CA协议,根据竞争者数目与协议切换关键值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网络负载,再选择相应的时隙分配方式,最后根据节点的优先级和最优退避次数选择较优的接入方式,进行接入方式的切换。
-
-
XU Ming;
徐明;
LIU Guangzhong;
刘广钟
- 《2015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针对水声传感器网络低带宽、高延迟特性造成的空时不确定性以及网络状态不能充分观察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部分可观测马尔可夫决策过程(POMDP)的水声传感器网络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该协议首先将每个传感器节点的链路质量和剩余能量划分为多个离散等级来表达节点的状态信息.此后,接收节点通过信道状态观测和接入动作的历史信息对信道的占用概率进行预测,从而得出发送节点的信道最优调度策略;发送节点按照该策略中的调度序列在各自所分配的时隙内依次与接收节点进行通信,传输数据包.通信完成后,相关节点根据网络转移概率的统计量估计下一个时隙的状态.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的水声传感器网络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相比,基于POMDP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可以提高数据包传输成功率和网络吞吐量,并且降低网络的能量消耗.
-
-
Van Phuong Dao;
陶文凤;
Bao Yong-Qiang;
包永强;
Zhao Li;
赵力;
Zou Cai-Rong;
邹采荣;
Zuo Jia-Kuo;
左加阔
- 《第九届国际近代声学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是水声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由于水声信道的可用带宽有限、多径效应严重、长延迟等特性,使得水声通信网络中的MAC设计存在诸多难题,无线通信网络中的MAC协议设计通常没有考虑延迟效应,而采用这种方法来设计水声通信网络的MAC协议,其性能将大大降低,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基于MAC协议中的海底采集多路访问(FAMA)协议,提出了适用于水声通信网络的时隙FAMA--清除发送(CTS)协议,该协议为CTS包分配了单独的时隙.同时,还提出了一种能量优化方法来传输数据.该算法不仅能够增加水声通信网络的吞吐量,减少数据包的碰撞而且能够降低能量消耗,并且该算法能够有效的将载波侦听与发射和接收数据前的协商结合在一起.实验结果表明,与时隙碰撞避免多址接入(MACA)协议和FAMA--非持久请求发送(FAMA-NTR)协议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更有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