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
鼻腔鼻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740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中国保健、中国内镜杂志、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2010年慢性鼻窦炎研讨会等;鼻腔鼻窦的相关文献由65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近周、张丽欣、王绍山等。
鼻腔鼻窦
-研究学者
- 刘近周
- 张丽欣
- 王绍山
- Uddin N
- 余英豪(审校)
- 傅向军
- 刘实
- 刘德纯
- 刘连涛
- 包雨静
- 司瑜
- 吕威
- 吴嫣
- 周先荣
- 姜振东
- 姜涛
- 弗雷德·格贝尔
- 张冬梅
- 张勇
- 张华
- 张学渊
- 张旭东
- 张雯雯
- 徐乃康
- 徐永昌
- 戴艳红
- 朱奕
- 朱娅男
- 朴光海
- 李彦娴
- 李洋
- 李雪梅
- 李震萍
- 李静
- 杨建峰
- 桑君
- 王丽
- 王保华
- 王婷(摘译)
- 王胜资
- 程敬亮
- 袁冬存
- 袁坤山
- 袁静萍
- 赵丽娜
- 连荣
- 邹崇高
- 郭磊
- 金仁顺
- 钟诚
-
-
-
于敏;
袁振国;
肖连祥
-
-
摘要:
目的分析和总结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的影像学征象,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通过收集本院2016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64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其中鳞状细胞癌30例,腺样囊性癌12例,淋巴瘤10例,嗅神经母细胞瘤7例和黑色素瘤5例,影像学检查能较好的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及密度、邻近软组织结构受侵范围、周围骨质破坏。结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化,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认真分析肿瘤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但仍对肿瘤组织来源方面和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
-
-
常笑;
连荣;
曹宸;
王银鑫;
郭雪雪;
李芊颖;
陈合新
-
-
摘要:
目的 分析经鼻内镜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深层次处理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经鼻内镜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根基部深层次处理的手术方式治疗;将2013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7.4%,低于对照组的26.5%,且观察组复发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鼻内镜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深层次处理的手术方式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有效降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率,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
杨盈琳;
杨俊慧;
曾婉婷;
钱宇
-
-
摘要:
目的 总结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放疗后诱发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术后4年放疗诱发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于2015年1月行鼻侧切开上颌骨大部分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检结果提示为左侧上颌窦腺样囊性癌,术后规律行放化疗,2018年12月患者考虑肿瘤复发,行鼻侧切开左侧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及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UPS.结论 UPS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实体肿瘤,其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学科综合治疗对其预后有积极作用.
-
-
陈娜;
吕威;
查洋;
朱真真;
王希
-
-
摘要:
目的 以临床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non-ITAC)的临床特性和病理免疫学特征,以期给临床医生在今后的诊疗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于北京协和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鼻腔鼻窦non-ITA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病理免疫学特点.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4.8岁,其中4例为高级别non-ITAC,2例为低级别non-ITAC.临床表现以涕中或痰中带血、鼻塞等为主.4例男性均有吸烟史,其中1例工作中接触木屑较多.治疗方案为手术或术后加放疗或放/化疗.免疫组化结果:6例患者CK7均为阳性,其中4例患者P63为阴性;4例高级别non-ITAC患者Ki-67增殖指数为60%~90%,低级别non-ITAC患者Ki-67增殖指数1%~2%.随访至今,1例患者因肺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未有复发或转移.结论 鼻腔鼻窦non-ITAC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病理免疫学对分级、治疗方案和预后有指导作用.
-
-
周鑫
-
-
摘要: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诊疗的50例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所有患者分别开展CT、MRI影像学检查,最后比对检查结果.结果:CT联合MRI诊断率明显高于单独CT诊断,数据检验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诊断率明显高于单独MRI诊断,数据检验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应用CT和MRI影像学检查其检出率无较大差异,联合诊断可将检出率提升.
-
-
伍琴琴;
汤勇;
丛林海;
杨一兵;
张帆;
殷家志;
王锐;
邓雯;
杨晶
-
-
摘要:
目的 通过报道1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砂粒体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 患者,女,50岁,因"渐进性右侧鼻塞1年余"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鼻腔及筛窦内不规则占位性病变,遂在全麻鼻内镜下行右侧鼻腔筛窦肿物切除术.结果 肿物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砂粒体型脑膜瘤(WHO Ⅰ级).患者鼻塞及头痛症状消失,术后2个月复诊见鼻腔术区黏膜上皮化完成,鼻腔无粘连,暂未见肿物复发.结论 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异位砂粒体型脑膜瘤少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上应争取完全切除肿物及周边受侵犯组织,以达到根治,防止复发.
-
-
刘蓉蓉;
赵彦;
秦喜昕
-
-
摘要:
cqvip: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细胞瘤(SNTHPC)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肿瘤,部分具有侵袭倾向,需与梭形细胞增生为主的低度恶性肿瘤相鉴别,容易误诊。本科室近期收治1例巨大鼻腔鼻窦占位患者,初步病理诊断为血管外皮细胞瘤(HPC)样瘤,但窄带成像术(NBI)鼻镜检查结果与其特征不符,因而对肿瘤性质产生疑问,再次活检及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现将该病例诊疗经过阐述如下。
-
-
刘穹;
贺敬敬;
韩明鲲;
周雪筠;
陈雷;
冯勃;
袁虎
-
-
摘要:
目的 分析鼻腔鼻窦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并探讨其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20年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收治的5例鼻腔鼻窦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程时限等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与总结.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鼻腔鼻窦肿瘤的发病年龄为49~81岁.5例均伴有反复多量鼻出血,其中1例伴视力下降.发病部位包括上颌窦2例,筛窦和蝶窦1例,筛窦和额窦2例.1例以鼻腔肿瘤为首发症状,全面查体时发现肾癌,后采用B超引导下腹腔灌注及微波消融进行治疗;4例鼻腔肿瘤迟发于肾癌,均在早年进行过肾脏根治性手术.5例患者均行鼻腔鼻窦肿瘤根治性切除,其中3例曾口服靶向药物治疗,1例鼻窦局部曾行放疗,但均无明显效果.截至2020年7月,1例失联,2例死亡,2例带瘤生存.结论 鼻腔鼻窦肾透明细胞癌为少见病,以严重鼻出血和周围临近组织器官侵袭受累为主要临床症状,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均无明显效果,鼻腔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
-
田旭;
吕威;
高志强
- 《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rn 方法:对2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慢性鼻鼻窦炎为表现的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rn 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部分患者可原发于鼻部,但以慢性鼻鼻窦炎为表现的报道较为罕见。病例1:患者男性40岁,因”不明原因发热3个月余”就诊于我院.患者初起为低热,无明确伴随症状,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行抗痨、抗感染、抗真菌、激素治疗后仍反复发热。查体:鼻镜检查:双侧鼻腔粘膜光滑,鼻中隔左偏,各鼻道净未见脓性分泌物及新生物,各鼻窦区压痛(-)。辅助检查:骨髓细胞学:感染性骨髓象、血片及骨髓片检见异型淋巴细胞。颅脑增强MR:软脑膜增多强化提示脑膜炎;副鼻窦炎。多次复查鼻窦CT均提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粘膜增厚,腔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部分可见液气平面。双侧鼻甲未见肥厚增大及明显骨质破坏。PET/CT:全组副鼻窦粘膜增厚,其中双侧筛窦为软组织影填充,代谢明显升高;各副鼻窦壁及下牙槽、下颌骨代谢增高;上述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但不除外筛窦癌并骨转移。入院后患者血液、脑脊液及鼻腔分泌物行病原学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因此,考虑双侧鼻窦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但不除外筛窦癌。在全麻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活检明确诊断,术中见:双侧鼻腔、鼻中隔、中鼻道粘膜完整未见新生物,术后病理回报:“鼻窦病变符合血管内弥浸大B细胞淋巴瘤”。血液内科会诊后建议行进一步化疗和放疗,因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佳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病例2:患者男性75岁,因“双侧鼻堵6月余,加重伴复视、头痛1个月”就诊于我院。查体:心肺正常,肝脾无肿大,颈部未触及明确肿大淋巴结。鼻镜检查:双侧鼻腔内可见大量黄脓涕,鼻腔黏膜水肿充血,双下鼻甲肿大,收缩鼻腔:双侧中鼻道视不清。右侧上颌窦区压痛(±)。眼部:双眼球结膜、眼睑均水肿,结膜充血,巩膜轻度黄染,双眼角可见淡黄色粘稠分泌物,以右侧为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眼球活动差,内收、外展活动受限,对光反射存在。辅助检查:血常规及血清铁四项检查提示:缺铁性贫血。鼻窦CT及鼻咽常规MRI检查均提示:双侧全组副鼻窦炎性病变可能。因此在全麻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活检明确诊断,术中见:双侧鼻腔中鼻道大量脓涕及息肉样新生物,术后病理回报:“病变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外活化型”,术后患者于血液内科行进一步化疗和放疗。rn 结论: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临床罕见,尤其是当患者以为鼻部症状不典型表现为慢性鼻鼻窦炎时更易误诊。若患者同时合并有发热、贫血、反复感染等症状时需警惕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可能。
-
-
李琪;
白杨;
袁伟;
姜振东;
钟诚;
冯亚瑾;
蔡鑫章;
张学渊
- 《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rn 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及颅底低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rn 方法:rn 回顾性总结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及颅底低度恶性肿瘤切除术病例6例,其中腺样囊性癌2例,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软骨肉瘤3例.rn 结果:rn 根据内镜检查及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6例肿瘤全部切除,1例腺样囊性癌术后未行放化疗,2年后复发,其他病例术后随访未发现有复发.rn 结论:rn 对于鼻腔鼻窦及颅底的低度恶性肿瘤,通过鼻内镜手术是可以达到完整切除的效果,但需对病例进行谨慎筛选.
-
-
-
姜丹泉;
花焱;
苗壮;
刘洋
- 《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鼻窦X光拍片是耳鼻喉科诊断鼻腔鼻窦相关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招飞体检中一直广泛应用,对正确把握《体检标准》,提高招飞体检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文为进一步明确X光拍片对鼻腔鼻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更好的掌握鼻窦拍片的适应症,统计了近几年鼻窦拍片的结果, 统计鼻窦拍片共306例,正常130例,左侧上领窦粘膜增厚51例,右侧上领窦粘膜增厚51例,双侧上领窦粘膜增厚72例,额窦粘膜增厚2例。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鼻窦拍片中有130例属于正常,占42.48%,说明鼻窦X光检查对于避免误淘,保留生源,提高招飞体检合格率,很有必要。左侧与右侧上领窦阳性指征者均为51例,双侧上领窦阳性指征者为72例,额窦为2例,其中有慢性鼻窦炎导致的粘膜增厚或囊肿,急性鼻窦炎导致的液平面等等,按《招收飞行学员体格检查标准》第七十三条,均为不适宜飞行,应按淘汰处理。鼻窦X线检查在飞行学员医学选拔中占有一定位置,由于条件所限,目前还只能进行普通X光拍片,更需要体检医生适度掌握标准,在严把招飞质量的同时,尽量保留生源,避免误淘漏淘的情况发生。有些国家在招飞体检中将此项列为常规检查,我国一般不做常规检查,通常可根据鼻腔常规检查情况做鼻频位、鼻额位摄片,必要时可做计算机断层摄片(CT)等,结论时不能单纯依靠放射科医生的报告,检查者必须亲自阅片,并结合鼻腔检查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