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72438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海峡科学、护士进修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学术会议暨重庆市医学会第七届放射学学术会议、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等;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相关文献由45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德辉、张勤修、苏岩等。
鼻咽纤维血管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2438篇
占比:99.94%
总计:272599篇
鼻咽纤维血管瘤
-研究学者
- 王德辉
- 张勤修
- 苏岩
- 陈实
- 刘存山
- 刘锋
- 周水淼
- 娄皓
- 孙安屏
- 宋玉昕
- 张静
- 徐其昌
- 柏亚玲
- 王振常
- 王正敏
- 王淑云
- 肖路
- 蔡成福
- 谭亚荣
- 赵德安
- 郑海洲
- 高静
- 丁志伟
- 丁福刚
- 丁秀萍
- 万文锦
- 万龙
- 丘明生
- 中学良
- 乔占清
- 乔宗海
- 乔明哲
- 于友国
- 付玉芳
- 付选香
- 任伟新
- 任常军
- 任晓勇
- 任立旺
- 佀盼
- 何昆
- 何艳丽
- 余容
- 余昶
- 信静
- 傅海威
- 党华
- 关守海
- 关新成
- 冯志伟
-
-
文莉君
-
-
摘要:
目的:探讨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电凝术组和消融术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电凝术组患者进行传统的鼻内镜下电刀、单/双极电凝分离术,对消融术组患者进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消融术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于电凝术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和术后鼻咽黏膜上皮化的时间均短于电凝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5 d、7 d及14 d,消融术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均低于电凝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效果显著,具有术中的出血量少、手术的时间和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短及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
-
-
-
张峰
-
-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内镜下微创术的治疗与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在鼻内镜下行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0例患者经随访8~48个月,一次性治愈28例,复发2例.结论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对局限于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的早期病变有确切疗效.
-
-
钟振华;
程泽星;
闫艾慧
-
-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并总结经验。方法选取医院2001年3月至2017年7月就诊的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42例,其中2例采用鼻侧切开,1例行颞下窝入路,8例行硬腭入路手术切除,2例上颌骨切除入路,29例鼻内镜切除。结果鼻咽纤维血管瘤彻底切除共计39例患者,另有3例患者无法进行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由于其所处位置、肿瘤面积不同,治疗难度也不同,依据肿瘤的临床特点,选择科学入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
于友国;
张玉光;
李洋
-
-
摘要: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nventional and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appearance of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Methods Conventionalunenhanced (18) and contrast-enhanced (15) as well as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7)MRI of 18 patients with histo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s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ll 18 tumors involved the pterygopalatine fossae and the territories of the palatine arteries (18) 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13)preoperatively with IIb(4),IIc (9), IIIa (4), and IIIb (1) tumor stages. All 18 recurrent tumors involved the pterygopalatine fossae with IIa (5), IIb (4), and IIc (9) tumor stages. On conventional MRI, the cross-sectional diameters weregreater than the lengths in all tumors with irregular shapes and indistinct boundaries. The tumors showed homogeneous T1 and T2 signal intensities with obvious contrast enhancement on conventional and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The time-intensity curves showed rapid rise and slow washout in 7 patients. Conclusion Conventional and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is useful for the diagnosis of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目的:评价复发性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常规 MR 及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其累及的解剖结构,初步探讨复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复发性鼻咽纤维血管瘤的MRI及动态增强表现。18例均行常规MRI平扫检查,15例同时行普通 MR 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 MR 动态增强扫描并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变化(TIC)曲线。结果分期及部位:18例术前IIb 期4例,IIc 期9例,IIIa 期4例,IIIb 期1例,均累及翼腭窝和腭动脉供血区,13例累及颈内动脉分支供血区;复发后IIa 期5例,IIb 期4例,IIc 期9例,均累及翼腭窝。 MR 平扫示术前肿瘤横轴长度大于纵轴,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 T1WI、T2WI 信号混杂;复发后瘤体形态较规整,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信号混杂程度较术前轻。MR 普通及动态增强示术前肿瘤明显欠均匀强化,复发后亦呈明显强化,但较术前均匀,7例 TIC 曲线整体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MR及动态增强对复发性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
刘卫卫;
刘业海;
方平;
吴开乐;
赵益;
高潮兵;
吴静
-
-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的电凝切断辅助超声刀技术在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 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6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青少年男性,所有患者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其中9例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然后在内镜下切除肿瘤;另7例术前没有行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患者直接行鼻内镜下电凝切断蝶腭动脉辅助超声刀技术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10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的电凝切断辅助超声刀技术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避免了术前DSA的并发症及手术风险.结论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的电凝切断辅助超声刀技术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前是否选择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分期以及术者的临床操作水平.
-
-
-
宋玉昕
-
-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前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3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对其中18例患者(研究组)在手术前2至3天进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另外15例患者直接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01.4±128.4)ml,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183.2±478.4)ml,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前进行栓塞治疗能够将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使肿瘤完整切除率提高.
-
-
-
宋小乐;
王德辉
- 《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目的:鼻咽纤维血管瘤是一种几乎只发生于青少年男性中的良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和复发倾向,年龄、出血量、手术史、肿瘤分期和手术方式可能影响其复发和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42名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各临床指标与预后之间的关系.rn 方法:收集2003年至2014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手术且病理证实的142名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史、肿瘤分期、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等,按照Radkowski分期法将肿瘤分为7期,进一步分为高分期(>Ⅱa期)和低分期(≤Ⅱa)。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行pearson卡方、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等,探究各临床指标与复发的关系。rn 结果:所有142名患者皆为男性,中位年龄16岁,肿瘤分期低的患者占20.4%,有手术史、手术方式为鼻内镜或鼻内镜联合进路、出血量大于800ml的患者比例分别是40.8%、62.7%、60.6%。随访时间12~145个月,复发37人(31.3%),1年、3年、5年复发率分别是16.1%,28.O%和30.5%。失访24人(16.7%),其中19人为肿瘤高分期。有随访资料的118名患者中,肿瘤分期>Ⅱa患者的复发率(37.23%)大于肿瘤分期≤Ⅱa组的复发率(8.33%),P=0.009。术中出血量>800ml患者的复发率(41.43%)大于术中出血量≤800ml组的复发卒(16.67%),P=0.00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肿瘤分期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明显小于分期低组(P=O.009),出血量多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明显小于出血量少组(P=0.006)。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术中出血量与预后相关,肿瘤分期高的复发风险是肿瘤分期低的5.380倍(P=O.021,95%CI:1.293-22.382),出血量大于800ml的复发风险是小于等于800ml的3.007倍(P=O.009,95%CI=1.320-6.854)。年龄、手术史和手术方式与预后无明显关联。rn 结论:2003年至2014年3月142名JNA患者复发率为31.3%,肿瘤分期高、出血量大是复发的危险因素,与肿瘤预后明显相关。年龄、手术史和手术方式与预后无明显关联。
-
-
-
黄洋;
王德辉
- 《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JNA)的疗效与副作用,探讨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复发的措施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12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2例JNA患者的病例资料.定义经硬腭入路、面中掀翻和鼻侧切开者为开放手术组(96例),经单纯鼻内镜和鼻内镜+唇龈沟切口入路者为鼻内镜手术组(66例),采用Radkowski分期方法,观察记录术前分期、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术后残留或复发情况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复发率采用Fisher、卡方检验和Logistic分析,术中出血量经对数转换、平衡术前动脉栓塞与临床分期因素后用方差分析.结论:JNA的Radkowski临床分期系统与疾病复发率相关性好,分期越高,疾病的复发率越高,该分期方法对JNA预后有较好的提示作用。鼻内镜手术组JNA患者的复发率同开放手术组相当,但其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更少。
-
-
王德辉
- 《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JNA)不同的手术进路的选择。方法:分析了研究自1997年6月年至2011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JNA患者共173例,所有病人均为男性,共完成216次手术,2次手术29例,3次手术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4.8个月.传统外进路包括,经硬腭进路,鼻侧切开进路,面中翻接进路等.内镜下手术进路包括:1.单纯鼻内镜下进路:适用于位于鼻咽顶部较小的JNA.2.单侧鼻孔联合同侧柯-陆氏进路及单侧面中翻揭进路:适用于肿瘤较大,并波及翼腭窝及颞下窝内侧部,但肿瘤主体偏内侧.3.双鼻孔+中隔后端切除进路:适用于肿瘤较大,波及双侧蝶窦,肿瘤主体位于近中线区,经单侧鼻孔难以去除的肿瘤.4.外侧颊龈沟切开进路,常与单纯经鼻进路联合应用.适用于肿瘤较大,并且肿瘤主体部分位于颞下窝内.5.内镜辅助的外进路:适用于更广范围的肿瘤.结论: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己成为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主要手术方法。由于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大小侵及范围差异巨大,因此,手术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进路。以目前的技术,绝大多数肿瘤可手术切除,极少数巨大肿瘤,血供太过丰富的肿瘤可采用放疗。
-
-
王德辉
- 《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JNA)特别是波及中颅底的JNA手术的适应证.方法:17例波及中颅底的JNA患者中5例经手术治疗全部切除肿瘤,12例只完成了部分肿瘤切除,全部接受术后放疗治疗.结果:患者随访12~60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无症状生存良好.结论:部分波及中颅底的病例并非手术禁忌证.在术前有良好栓塞基础上,对于术中出血可控的病例是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的.但手术仍具有较大的风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