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
鱼鳞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77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5472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家庭医生、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烧伤创疡学术会议、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2010全国中医特色诊疗方法暨适宜技术学术研讨会等;鱼鳞病的相关文献由66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壮、张锡宝、王信锁等。
鱼鳞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472篇
占比:99.50%
总计:55750篇
鱼鳞病
-研究学者
- 刘新壮
- 张锡宝
- 王信锁
- 杨勇
- 林志淼
- 罗权
- 巩杰
- 张建
- 张成海
- 方丽
- 朱学骏
- 汪慧君
- 胡稚兰
- 陈心
- 何玉清
- 全忠艳
- 周欣
- 姚志荣
- 孙秀坤
- 崔荣
- 张健
- 张成
- 李祖义
- 李雪梅
- 杨勤萍
- 丁常燕
- 乔风敏
- 侯晓峰
- 全春范
- 刘小荣
- 刘志昆
- 刘欣
- 刘绍臣
- 刘艳
- 卢锡林
- 吴婉玲
- 吴鹏辉
- 周伟杰
- 周文波
- 周春菊
- 周楠
- 姚丽
- 姚勇
- 姜伟
- 姜嫒芳
- 姜巍巍
- 姜玉武
- 威廉姆·亨利·欧文·麦克莱恩
- 孙淑萍
- 孙素蓉
-
-
邵红梅
-
-
摘要:
患者,女,61岁。掌跖进行性角化伴关节挛缩、疼痛60年。双手掌、足跖弥漫性角化斑块,双手指挛缩畸形,指间关节可见纤维缩窄环,关节活动障碍,四肢伸侧可及褐色多角形鳞屑。诊断为残毁性掌跖角皮症伴鱼鳞病。该例患者不伴有听力异常和智能障碍。其父母为近亲结婚,其姐有相似症状。
-
-
张建;
杨春青
-
-
摘要:
针对鱼鳞病病情顽固,且鳞屑祛除后易复发的特点,该研究根据长达40余年的临床经验及对1000例临床治疗案例的预后追踪发现:单纯的祛除鱼鳞屑对于鱼鳞病患者而言,远远不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还需在防止鱼鳞屑再生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而加强皮肤功能的恢复,使皮肤恢复正常的吸收、排泄及代谢,可有效防止鳞屑复生,使鱼鳞病患者达到长期临床治愈的效果。
-
-
张建;
杨春青
-
-
摘要:
针对鱼鳞病病情顽固,且鳞屑祛除后易复发的特点,该研究根据长达40余年的临床经验及对1 000例临床治疗案例的预后追踪发现:单纯的祛除鱼鳞屑对于鱼鳞病患者而言,远远不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还需在防止鱼鳞屑再生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而加强皮肤功能的恢复,使皮肤恢复正常的吸收、排泄及代谢,可有效防止鳞屑复生,使鱼鳞病患者达到长期临床治愈的效果.
-
-
-
-
-
-
李函;
乔立兴
-
-
摘要:
目的 对1例鱼鳞病患儿的PNPLA1基因进行变异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 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分析及医学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并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未发现疾病相关CNV区域.高通量测序检测出患儿PNPLA1基因的c.100G>A(p.Ala34Thr)和c.56C>A(p.Ser19X)复合杂合变异;前者为已知致病变异,后者在HGMD数据库及Clinvar数据库均未见相关报告,ACMG指南将其初步判定为致病性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亲携带c.56C>A(p.Ser19X)杂合变异,患儿母亲携带c.100G>A(p.Ala34Thr)杂合变异.结论 PNPLA1基因c.100G>A和c.56C>A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
-
-
文巧云
-
-
摘要:
目的 对新生儿鱼鳞病护理方法、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例鱼鳞病新生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医护,针对性护理干预,如对患儿全身进行鱼肝油软膏涂抹,已达到软化皮肤,对创面进行保护的目的;加强患儿眼部、口腔护理,口服维生素E等.结果 所有患儿均安全渡过了容易感染期,没有发生感染及并发症.结论 对鱼鳞病患儿的皮肤进行护理,同时给予针对性、保护性隔离,这两项工作是新生儿鱼鳞病护理的关键工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
-
-
-
王林娜;
刘艳霞
- 《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鱼鳞病的临床特点,引起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rn 方法:对1例新生儿鱼鳞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复习.rn 结果:对1例确诊为新生儿鱼鳞病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病情好转.rn 结论:本病较为少见,新生儿鱼鳞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特征性改变,根据症状达到早期诊断与对症治疗.新生儿鱼鳞病组织学上表现为表皮增生和角化过度,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部分患儿反复硬化和脱落后不再角化,可痊愈,部分患儿反复硬化、脱落而迁移不愈,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局部用药,常用药物有维生素A、尿素软膏等,能有效改善皮肤干燥情况,同时积极预防感染,一旦继发全身感染,可危及生命。本疾病的产前诊断尤为重要,DNA探针的应用为产前诊断及降低出生率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未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
-
牛富立;
殷书芬
- 《2010全国中医特色诊疗方法暨适宜技术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鱼鳞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且不分男女老幼,也无肤色之别.临床上将其分为遗传性或获得性(后天性)两类,前者为遗传因素所致,而后者则由全身性疾病所引起.鱼鳞病的发病部位:多发于四肢伸侧,严重者可累及全身。鱼鳞病的发病机理:《巢氏病源》认为“此由血气痞塞,不通润皮肤故也”。《中医名词术语选择》认为:“多因血虚生风,风邪搏于肌肤发。”经多年临床研究认为“鱼鳞病是因微循环障碍所致。造成微循环障碍的缘由:肝肾阴虚,血虚生风,风盛则燥,燥致肌肤失养发病。”见于本病遗传性,因此婚前检查显得尤为必要。患者结婚与升值应征询医学专家的意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遗传下一代。另外,应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阳光下长时间照射,尽量避免风、热、燥等自然环境对肌肤的损伤,注意多吃蔬菜,尤其是含有维生素A的蔬菜和食物。以本病“血燥风盛,瘀血为阻,肌肤失养”之特点,从改善微循环这一思路入手,立足于养血润燥,研制出标本兼治,内外兼治的“雷公藤鱼鳞散”。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内服“雷公藤鱼鳞散”主要治本,通过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疏通血循环,促进肌肤新陈代谢;达到促使角化的皮肤脱落,新鲜肌肤生长之目的。
-
-
-
张锡宝;
魏生才;
王艳芳;
李常兴;
徐晓;
李季;
何玉清;
罗权
- 《第三届中南地区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目的:对国内首例先天性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KID)的GJB2基因和GJB6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提取KID综合征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反应扩增GJB2基因和GJB6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剪切点并进行双向直接测序.结果:KID综合征患者的GJB6基因未见变化,GJB2基因核苷酸序列exon2第148位碱基由G突变成A,导致蛋白第50位的天冬氨酸转换成天冬酰胺(D50N)突变.结论GJB2基因突变是本例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的致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