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耗能产业
高耗能产业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659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经济论坛、中国发展观察、西部论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2017)中国管理学年会 、第十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等;高耗能产业的相关文献由172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季良、顾为东、吴卫红等。
高耗能产业
-研究学者
- 郑季良
- 顾为东
- 吴卫红
- 张爱美
- 储国强
- 刘军
- 刘琼
- 姜玲
- 张欣
- 张爱宁
- 李晶
- 焦知岳
- 熊聪茹
- 王娟
- 王建英
- 苏杨
- 薛龙龙
- 贾亚男
- 陈卫萍
- 陈盼
- CHENG Chun-yan
- WANG Juan
- WU Tong
- ZHENG Ji-liang
- 丁海涛
- 丁章明
- 丁翠翠
- 丁雨恬
- 仇京荣
- 代云
- 任腾飞
- 企业调查总队
- 佚名
- 侯晓丽
- 刘乔
- 刘佳明
- 刘俊
- 刘俊伶
- 刘安国
- 刘毅
- 刘汉初
- 刘涓涓
- 刘进国
- 刘长杰
- 刘雪梅
- 古章煜
- 史丹
- 叶阿忠
- 向明
- 吴传清
-
-
刘乔
-
-
摘要:
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推动核能清洁供热的产业化发展,在高比例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地区,启动建设核电项目。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正面临较高的清洁低碳电力需求、高比例新能源消纳、高耗能产业脱碳等多重压力。核电在我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
-
-
摘要: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党员、乐山职业技术学校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长期关注能源问题。对于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他建议,各城市应建立能源管理平台,以区域性能源管理的理念,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姜希猛认为目前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对现有的高耗能产业进行梳理。“比如说有色冶炼、化工这些高耗能的产业,其能耗数据必须要清晰地掌握”,姜希猛指出,因为相关产业的能耗可能是其他行业能耗的几十倍或者更多。
-
-
王婧;
孙伟;
崔嘉文;
汤旭
-
-
摘要:
某航空科研院所受产品设计研发特点影响,主要能耗以试验消耗为主,能耗量巨大,同时能源管理相对其他高耗能产业较为粗放,且尚未形成共识性的能源标杆。近年来,受国家“双碳”实施背景及能源管理制度和政策制约,加强能源管理是航空科研院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必然发展趋势。
-
-
古章煜;
孙泽辰;
刘俊
-
-
摘要:
在“碳中和”背景下,传统高耗能产业若不及时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或将会受到能源结构转型带来的制约。基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对包含十四个评价指标的绿色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高耗能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能够为高耗能产业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分别从落实减排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加强企业合作和推进数字化改造四方面提出改善高耗能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
-
相晨曦;
陈占明;
郑新业
-
-
摘要:
出口贸易在促进技术和资金快速积累的同时引入了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出口优势和贸易政策设计需要新的定义和依据.为此,首先结合理论机制,利用市场供需和中央-地方政府博弈等框架从环境排放输入国的角度分析环境成本对一国出口结构和政策倾斜的影响,并探讨具有显著环境外部性的高耗能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现实特征.其次,使用1997—201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从增加值和环境污染两方面测算高耗能产业出口的隐含社会福利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环境外部性的忽视会刺激高耗能产业的生产和出口,阻碍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金融危机后高耗能产业出口对企业经营、财政收入及劳动岗位创造的带动作用持续减弱,而隐含成本却不断增加,造成了约3%的福利损失.若将这部分成本内部化于比较优势衡量体系中,高耗能产业出口的净经济效益将明显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同时,对环境外部性的忽视也会影响环境规制的力度,导致政策设计中"明降暗补"现象的出现.相比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较低的环境标准会导致对环境损失的低估,从而影响贸易政策的精准制定.基于主要结论,在优化出口结构和设计贸易政策时,通过调整环境税和碳市场的方式提高环境成本可以减少企业决策与社会效率的偏离;加强对高耗能产业的调控并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实施过渡性政策有助于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结构转型;重建贸易优势判断标准能够引导"污染天堂"的关闭.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于经济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选择之一.
-
-
钟寰平
-
-
摘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
-
丁雨恬
-
-
摘要:
2021年9月中国沿海(散货)运输市场分析本月,在能耗双控、限电停产等调控措施影响下,高耗能产业生产受阻,下游采购规模缩减,运输市场货盘紧俏,市场情绪整体稳定,沿海散货运输市场运价小幅波动。9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1244.87点,较上月同期下跌1.9%,月平均值为1308.60点,较上月上涨4.4%。
-
-
韦福雷
-
-
摘要: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推动高耗能产业向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是兼顾"双碳"目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面临能耗"双控"制约、营商环境较差和产业配套体系滞后等问题掣肘.应转变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区域协同联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高耗能产业有序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
-
刘俊伶
-
-
摘要:
9月以来限电限产政策冲击股市,上市公司停产消息频出。此次限电政策或与“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未完全实现有关。据国家发改委《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仅有不到40%的地区完成了能耗降低进度,显著低于“十一五”以来的平均90%,包括广东、云南、江苏等在内的9个省(区)的能耗强度不降反升。
-
-
-
-
摘要:
7月16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工信部即将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生产过程、资源利用、产品供给等方面,推动工业及其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绿色制造体系支撑作用,从源头加大减排减碳的力度。
-
-
白羽;
蒋东卉;
李方一
- 《第十二届(2017)中国管理学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绿色治理与创新驱动,高耗能产业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重点调控的产业,亟需创新和变革.因而研究高耗能产业变化动因及其同投资需求的关系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中国多年份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从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方面对高耗能产业增长的需求动因展开分析,重点论述投资需求对高耗能产业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高耗能产业产值不断增加,投资增长始终是高耗能产业增长的最主要动因,出和消费贡献较小;(2)投资需求带动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投资需求规模的增长;(3)2000-2012年,由投资需求诱发的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增加值总额的43.3%,远高于由消费和出口诱发值,除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外,其他四大高耗能产业对投资的依赖性都在不断增强.建议保持投资政策的持续性和连续性,避免阶段性和突然性,以避免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下,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促进其转型升级.
-
-
ZHENG Ji-liang;
郑季良;
CHENG Chun-yan;
陈春燕;
WANG Juan;
王娟;
WU Tong;
吴桐
- 《第十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具有内生关联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建设过程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通过调控实现产业群的循环经济协同发展从而优化综合效益.运用协同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模拟实证研究.通过选择反映经济、环境、社会绩效的序参量指标,构建了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中筛选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各种参量.选取了具有循环经济建设相关性的六个主要高耗能产业模拟作为高耗能产业群.基于2005-2011年的高耗能产业群有关数据的汇总,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到了影响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变量为利润总额、工业中间投入、综合能耗、工业水耗、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中筛选了三个有代表性的调控方案,得到了优化调控方案,即兼顾环境指标与污染源治理投资的调控方案,实证表明该优化方案可以显著提高产业群循环经济的综合绩效协同效应.该研究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深入分析和模拟研究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效应的定量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