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艺术理论、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党的生活(河南)、平顶山学院学报、北方音乐等;
马街书会的相关文献由99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志飞、崔彦平、李玲玲等。
马街书会
-研究学者
- 马志飞
- 崔彦平
- 李玲玲
- 蔡婷
- 高天雨
- 鲁耀虎
- 何辛年
- 刘伟
- 刘爱珍
- 孙浩斌
- 孙珂佳
- 张小红
- 张雪莲
- 李卫玲
- 李晓敏
- 毕国锋
- 王敏
- 王静
- 郭应学
- 陈荃有
- 高喜军
- 丁需学
- 严寄音
- 何娟
- 何瑞涓
- 侯俊彩
- 冯丽娜
- 刘培
- 刘春艳
- 刘进军123
- 吕萌萌
- 周小岩
- 孙瑞
- 宋利强
- 宋国平
- 宋建平
- 宗丽洁
- 师娟娟
- 常民强1
- 常青
- 庞建春
- 张换成
- 张新红
- 张武涛
- 张洁茹
- 张笑
- 影强
- 徐培鸿
- 晋华(文/图)
- 朱世琦
-
-
-
张换成;
宋利强
-
-
摘要: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文化传播已逐渐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是植根于中原大地的民间曲艺艺人盛大的艺术聚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原地区曲艺文化中杰出的代表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出发,分析马街书会的文化推介价值,探讨运用新媒体技术向世界推介马街书会的策略,推动马街书会国际形象提升,促进中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
-
-
郑浓
-
-
摘要:
近年来,影像与"非遗"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其中既有《手造中国》《了不起的匠人》《马街书会》等聚焦非遗的动态影像,也有为数众多的静态摄影。2020年11月评选的"中国·青阳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来稿踊跃,《中国摄影》杂志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近1600位影友的1.7万余组(4万余幅)摄影作品;《中国摄影》杂志主办的浙江嵊州戏曲摄影工作坊(2019年)及安徽歙县的影像调查计划(2020年),学员作品涉及最多的题材均与当地非遗题材相关.
-
-
陈梦琪
-
-
摘要:
马街书会是一种民间性质的民俗活动,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又被称为"十三马街书会".它作为一个民间自发性质的曲艺交流盛会,包含多种多样的曲艺流派.本文运用可视化平面设计的方式将马街书会的活动过程呈现出来.用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和理论将马街书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转化为可视信息,并以艺术化表现手法作为辅助,用简洁明了的创意图形来表达,同时将马街书会的民俗活动信息应用于产品设计上,以达到宣传传统民俗活动的目的.
-
-
杨秋玲
-
-
摘要:
以马街书会为代表的传统曲艺文化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除了艺人数量日益减少之外,受众群体的严重萎缩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传统曲艺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稳定和扩大受众队伍.有鉴于此,从实地调研出发,对马街书会上的受众群体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和研究,并对如何稳定现有受众和发展新的受众群体提出了有参考意义的建议和富有可行性的措施,以保护传统曲艺表演形式合理、健康发展.
-
-
赵悦帆
-
-
摘要:
马街书会作为中国民间曲艺艺人的说唱盛会,起源于700多年前,其传承发展不曾间断。近年来,融媒体的发展为大众带来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既丰富了视听需求又改变了视听方式。在此背景下,民间说唱市场持续萎缩,导致曲艺人收入不乐观,曲艺平台受众群体锐减,逐渐陷入青黄不接的传播窘境。本文以马街书会为研究对象,以马街书会的有效传播、寻求机遇为前提和导向,分析其在融媒体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探究符合传统文化实际情况且针对性较强的传播方法和传承策略,以期为传统文化传承人与传播者探索发展之路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
-
李卫玲
-
-
摘要:
"互联网+"为各行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其中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马街书会作为民间曲艺的代表,如何利用"互联网+"大环境延续自身、再创辉煌是结合时代特点的发展思路,是值得研究的.为此,文章由分析影响马街书会发展的问题出发,从"互联网+"对文化产业服务的影响着眼,以社会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误读为切入点,提出马街书会在"互联网+"下的发展路径,为马街书会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
-
-
李卫玲
-
-
摘要:
政府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了不懈努力,但如何使非遗文化脱离长期需要帮扶的状态仍需研究.文章以马街书会保护为例,分析了政府机构的角色变化,提出了当前马街书会存续困境,指出具有引导作用的政府机构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自身角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