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6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文化月刊、中外文化交流、北方音乐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等;河南坠子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雪莲、王宁、马龙等。

河南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77.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46 占比:22.44%

总计:205篇

河南坠子—发文趋势图

河南坠子

-研究学者

  • 张雪莲
  • 王宁
  • 马龙
  • 李可
  • 马志飞
  • 刘红英
  • 季红莉
  • 张守振
  • 曹宏凯
  • 毕国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瀛乐
    • 摘要: 河南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省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中原文化在这里与诸多来自周围不同地区的文化相融合,由此产生了极具特色的中原音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中原音乐对河南地方曲艺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河南坠子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 王惠丽
    • 摘要: 河南坠子《晴雯撕扇》是由小说《红楼梦》改编而成的代表作之一。马紫晨、明巧玲编写的以及赵(铮)派、曹(元珠)派演唱的三种版本的河南坠子《晴雯撕扇》同小说原作相比,唱词在环境氛围营造、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增删方面均有所创新,有得有失:所得在于丰富和细化了晴雯娇俏可爱的艺术形象,不足在于未能精准地理解和再现贾宝玉的思想和性格,与小说作品稍有偏离。遵循“忠于原著、守正创新”的改编原则,坠子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新的《红楼梦》经典作品。这样不仅有利于小说《红楼梦》的大众传播,也有利于坠子艺术经典化定型。
    • 韩洪波
    • 摘要: 河南坠子传递正能量、讴歌真善美,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河南坠子作品借助说唱宣传疫情防控、文化扶贫,反映重大事件、形势政策;赞美孝道,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弘扬传统美德;歌颂道德模范、抗战英雄、抗疫榜样,弘扬正气,具有寓教于乐、感染力强、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契合等特点。研究河南坠子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助于民俗文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拓展。
    • 王婧
    • 摘要: 河南坠子是一种发源于我国河南省并广泛流行于豫、鲁、皖、京、津等地区的一种以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民间说唱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困境。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坠子进行了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与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在加强编创人才管理,丰富演出舞台形式,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强线下线上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任超
    • 摘要: 唱腔是河南坠子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是其特有的风格类型。本文即是针对河南坠子的唱腔风格辨识方法进行说明,并重点针对河南坠子唱腔的艺术流派进行论述,以供大家参考。
    • 姜昆
    • 摘要: 我们的曲艺家应该在一起来分析一个现象。在现在的多媒体平台上,许多民间的曲艺演员一下子成了“网红”。尤其是几个响当当的最早出现在网络当中的,不是我们一些传统上最受大众欢迎的那些曲种演员,比如相声、山东快书、快板、河南坠子、单弦、京韵大鼓,而是边远山区的名不见经传的陕北说书从艺者。
    • 王晗; 杨春林
    • 摘要: 赵铮是河南坠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完整地将传统河南坠子中的艺术特点继承下来,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广受观众欢迎的赵派河南坠子艺术,使得河南坠子艺术体系更丰满。赵铮是我国曲艺大家,也是声名远扬的表演家、传统曲艺教育家,代表作很多,其中《玉堂春》是我国戏曲、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深得广大观众的喜欢。文章以《玉堂春》为例,赏析赵派坠子的艺术特色。
    • 刘梓歆
    • 摘要: 河南坠子是河南民间的一种说唱音乐。它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诞生于河南开封,主要流行在河南,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曲种因用“坠子弦” (即坠琴)伴奏,演出时用河南本地方言演唱而得名,故人称河南坠子河南坠子是由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曲艺形式结合而成,坠子在歌曲的唱腔、 音乐的体裁等方面融合了三种曲艺。它不仅在民间的流传和发展中吸收了戏曲音乐的成就,还对我国古代说唱艺术的优秀成果进行了综合,继承了 民族歌曲的精髓,使其彰显出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
    • 周国瑞
    • 摘要: 利用文学名著的传世影响和文学名著的资源宝库,来进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或改编,应是一条最易取得成功的捷径。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命运、事件因果、情节过程,以及情感原委等都已耳熟能详,因此,对于一些根据文学名著内容来进行改编或创作的艺术形式来说,无疑像是“戴着镣铐跳舞”——既有一定的自由,也受一定的限制。
    • 徐常现
    • 摘要: 十九届精神天下传,三五计划金光闪。毛泽东思想放光芒,三个代表是誓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