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管动力学

食管动力学

食管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4309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临床医学、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吞咽障碍论坛、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等;食管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宁、李兆申、许国铭等。

食管动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4309 占比:99.95%

总计:164399篇

食管动力学—发文趋势图

食管动力学

-研究学者

  • 尹宁
  • 李兆申
  • 许国铭
  • 邹多武
  • 余劲松
  • 刘凡理
  • 刘太阳
  • 吴继敏
  • 姚怡然
  • 孙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欣; 赵坚; 高春雨; 赵志明
    • 摘要: 目的 观察通腑解郁降逆方对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合并抑郁患者食管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于本溪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GERD合并抑郁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腑解郁降逆方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食管动力学指标[食管上端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UES)压力、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压力、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 DC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反流性疾病问卷(Reff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RDQ)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9.66%(52/58),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5.86%(44/58),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灼热评分、泛酸评分、胃脘灼痛评分及脘腹胀满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症状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ES压力、LES压力及DCI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UES压力、LES压力及DC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RDQ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RDQ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腑解郁降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抑郁患者其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其抑郁状态,促进患者食管动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金玉书; 陈智颖; 夏欢欢; 刘文新; 刘林; 王朝晖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特点及酸反流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96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每组32例。比较3组食管动力学指标[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LES静息压力、LES残余压力、LES松弛率、无效食管运动(IEM)、远端收缩积分(DCI)、蠕动性收缩比]及食管酸反流指标[酸反流次数、酸暴露时间(AET)、Demeester积分]。结果老年组LES长度、LES静息压力、LES残余压力指标均低于青年组、中年组(P<0.05),LES松弛率、IEM、DCI、蠕动性收缩比均高于青年组、中年组(P<0.05);青年组LES长度、LES静息压力、LES残余压力指标低于中年组(P<0.05),LES松弛率、IEM、DCI、蠕动性收缩比高于中年组(P<0.05)。3组患者酸反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AET、Demeester积分高于中年组、青年组(P<0.05),青年组AET、Demeester积分均高于中年组(P<0.05)。结论GERD不同年龄段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和酸反流情况具有差异,老年食管动力弱于青、中年患者,酸反流程度高于青、中年患者,青年食管动力弱于中年患者,酸反流程度高于中年患者。
    • 王艳蕊; 王晓阳; 张鹏宇
    • 摘要: 目的:研究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的作用机理及在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98例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C组和A+M组各49例,C组行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胶体果胶铋治疗,A+M组行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胶体果胶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食管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的QOL、疾病发作时VAS评分。结果:治疗后,A+M组患者症状总积分低于C组(P0.05),而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A+M患者的QOL评分更高,VAS评分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食管炎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食管动力学
    • 姜子晔; 徐晓红
    • 摘要: 目的分析探究功能性胃灼热(FH)与胃管食反流重叠发病的状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典型症状患者以及FH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罗马Ⅳ诊断标准和里昂共识进行诊断和专科检查。综合内镜检查、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来比较GERD与FH患者的胃食管连接部(EGJ)屏障功能和食管体部蠕动功能,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GERD组和FH组及有重叠症状可能存在组,GERD组52例,FH组28例,有重叠症状可能存在组20例,根据HRM检测结果,分析各组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调查结果及GERD-Q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组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高于GERD组,FH组的EGJ收缩指数高于GERD组与有重叠症状可能存在组,FH组与有重叠症状可能存在组的远端收缩积分水平(DCI)高于GERD组,FH组与有重叠症状可能存在组的无效蠕动发生率、UES残余压、LES长度、食团内压低于GERD组,且FH组的胃肠症状评分量表(GSRS)评分低于G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与FH均存在一定程度食管功能异常与明显反流症状,且GERD患者测定结果主要表现为LES静息压降低、EGJ屏障功能下降和食管体部蠕动异常等食管动力异常(无效蠕动增多);FH患者的EGJ屏障功能改变(也可能存在部分EGJ屏障功能下降、或可能存在FH与GERD重叠的功能改变,如食管高敏感和食管高警觉),但没有食管体部蠕动异常。
    • 王莉慧; 邹莹莹; 程凤平
    • 摘要: 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HH)是指部分胃囊经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其改变了食管下段的正常解剖结构,导致食管韧带松弛,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多项研究证实HH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好发因素[1-2],根据2014年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芝加哥分类标准[3],将食管胃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根据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与膈脚高压带之间的相对关系,分为三个亚型,Ⅰ型是正常的,表现为LES与膈脚高压带重叠;Ⅱ型分离距离介于1~2 cm的,还不能明确其是否存在轻度HH;Ⅲ型为LES与膈脚高压带分离距离大于2 cm,可以明确诊断为HH;临床上,Ⅱ型HH比Ⅲ型HH更为普遍[4],国人对Ⅱ型HH的研究有限,在一些研究中,Ⅱ型HH被忽略,它仅被认为是EGJ解剖学中的一个小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Ⅱ型HH在食管动力学、酸反流上的特点,为其评估、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 石俊生
    • 摘要: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RGERD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均予健脾和胃降逆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温针灸。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胃肠激素指标[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神经递质指标[5-羟色胺(5-HT)、多巴胺(DA)]、食管动力学指标[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UESP)]。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RDQ评分及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AS、MTL、5-HT、LESP、UES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健脾和胃降逆汤可通过调整胃肠激素、神经递质、食管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治疗RGERD,其效果显著。
    • 林辉
    • 摘要: 目的:研究替普瑞酮辅助奥美拉唑与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福州市第八医院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试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普瑞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评分、食管动力学指标、胃黏膜健康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烧心、反酸、胸痛等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食管括约肌压力高于对照组,立位反流时间比、卧位反流时间比、总反流时间比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高于对照组,环氧合酶-2(COX-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普瑞酮辅助奥美拉唑及莫沙必利联合治疗,在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的治疗中能减轻患者烧心等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食管动力学的同时,对保护患者胃肠黏膜健康亦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王燕
    • 摘要: 目的 对胃食管反流病应用兰索拉唑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将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和观察组(兰索拉唑),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食管括约肌压力及蠕动性收缩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用兰索拉唑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其食管动力学指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薛建亭; 王亚青
    • 摘要: 目的 探究将埃索美拉唑与多潘立酮联合应用于咽喉反流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及对患者RSI、RF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60例,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方案,观察组实施埃索美拉唑+多潘立酮联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反流体征计分量表(RFS)、食管动力学指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对照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RSI、RF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RSI、RFS评分分别为(4.39±1.31)分、(4.82±1.95)分,均低于对照组(8.07±1.05)分、(7.29±1.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LESP、UESP、DCI及I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LESP、UESP、DCI及IBP水平分别为(28.37±4.67)mmHg(1 mmHg=0.133 kPa)、(78.42±8.73)mmHg、(1 585.37±316.55)mmHg/(cm·s)、(3.47±0.11)mmHg,均优于对照组(22.35±3.19)mmHg、(60.42±5.47)mmHg、(1273.48±278.31)mmHg/(cm·s)、(3.69±0.2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为10.0%(3/30),低于对照组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咽喉反流性疾病治疗中联合应用埃索美拉唑与多潘立酮效果明显,不仅可改善RSI、RFS评分,同时可提高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 杨莉丽; 邓兴明; 张燕燕; 邹兵; 王俊萍
    • 摘要: 目的:分析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食管动力学状态及反流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RGERD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非难治性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监测并比较两组食管动力学参数[食管上端括约肌(UES)压力、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压力、LES长度、远端收缩积分(DCI)、收缩前沿速度(CFV)、胃食管连接处收缩积分(EGJ-CI)].采用24 h食管pH-阻抗监测(24 h MⅡ-pH)监测并比较两组反流指标.结果:病例组UES压力与LES压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弱酸反流、非酸反流、气体反流及气液混合反流次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R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状态以UES压力及LES压力明显降低为主,反流特点以弱酸、非酸、气体及气液混合反流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