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动脉支架

颈动脉支架

颈动脉支架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65421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护理实践与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论坛暨第七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研讨会、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第五届全国脂蛋白和动脉粥样硬化学术研讨会等;颈动脉支架的相关文献由4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慎茂、吴巍巍、任勇等。

颈动脉支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5421 占比:99.96%

总计:265535篇

颈动脉支架—发文趋势图

颈动脉支架

-研究学者

  • 李慎茂
  • 吴巍巍
  • 任勇
  • 刘丽
  • 刘建林
  • 刘磊
  • 史清宇
  • 吴雅妮
  • 周建
  • 周金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清媛; 陈忠; 寇镭; 周游
    • 摘要: 目的:比较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中常规后扩张与选择性后扩张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行CAS治疗并随访满1年的患者临床资料,基于术中接受常规后扩张和选择性后扩张进行分组,近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4例患者,其中常规后扩张组150例,选择性后扩张组164例(选择性扩张61例,选择性未扩张103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常规后扩张组与选择性后扩张组术后以下并发症(缺血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后扩张组持续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选择性后扩张组(46%vs. 28%, P=0.001)。1年随访结果表明,常规后扩张组治疗侧颈动脉再狭窄(> 50%)发生率显著低于选择性后扩张组(8%vs. 17.1%, P=0.016);选择性扩张治疗侧颈动脉再狭窄50%~70%发生率显著低于选择性未扩张(6.6%vs.17.5%, P=0.047);而两组治疗侧术后1年卒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常规后扩张较选择性后扩张可能会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虽然血流动力学改变(持续性低血压)是CAS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但经药物治疗使血压恢复后,症状可明显缓解,并避免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
    • 温宏峰; 贺大权; 陈宇
    • 摘要: 目的探讨经CTA、CTP、DSA联合评估Willis环不同mTICI代偿分级对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根据CTA筛选出单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65例并同时完善了CTP检查,其中33例经DSA压颈试验证实有经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向狭窄侧代偿供血(mTICI≥2b)称Willis环代偿良好组;另32例经DSA压颈试验证实没有向狭窄侧的代偿供血,或代偿不充分(mTICI≤2a)称Willis环代偿不良组。对所有患者给与狭窄血管的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手术(CAS),残余狭窄≤30%。所有患者术后3 m内均完善CTP检查,测量并计算两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术前、术后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两组术前、术后灌注参数自身比较与组间横向比较。结果两组术前Willis环代偿不良组rMTT、rTTP延长、rCBV略增加与Willis环代偿良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各参数变化差值比较,仅rCBF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Willis的结构和功能可明显改变脑血流分布,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 郭蕾; 王建红; 杨树; 王多姿; 陈鑫瑶; 郭富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根据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比较两组间AIP及血脂水平差异.分析颈动脉ISR的独立危险因素及AIP对颈动脉ISR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266例患者,其中再狭窄组35例,非再狭窄组231例,再狭窄组AIP值高于非再狭窄组(P<0.05);AIP与ISR独立相关(OR=3.850,95%CI:1.095~13.539);AIP为0.13时对颈动脉ISR预测价值最高,敏感性为81.0%,特异性44.2%.结论 AIP是颈动脉IS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预测颈动脉ISR有一定临床价值.
    • 王廉; 吕美萱; 徐佳良; 许高权
    • 摘要: 目的:探究并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91例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观察组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收缩压、颈动脉内膜厚度等),手术前后脑血流指标(包括Vmean、Qmean、Wv、R),手术前后MMSE评分,血清γ-GGT、IL-6水平.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各脑血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脑血流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组患者γ-GGT浓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两组患者IL-6浓度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 IL-6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更能有效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及术后认知功能,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李克; 王峰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器材的进步及治疗经验的积累,颈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症状性颈动脉慢性闭塞的再通对于预防脑卒中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对于此类患者,若想得到最大的获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严格把握适应证筛选出适合闭塞开通的患者,合理的手术策略,周密的围手术期处理.但由于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同时风险也很大,所以目前不适合广泛开展,仍需要持谨慎的态度.
    • 陈嗣明
    • 摘要: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从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进行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两组接受手术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模式,实验组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实验组中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析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可以发现,其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且优于单纯的用药治疗,还能够缓解患者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彭涛; 张紫霓; 朱碧峰; 刘建林; 但毕堂
    • 摘要: 目的:分析置入颈动脉支架对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287例,其中串联病变51例(17.77%).根据是否急诊置入颅外颈动脉支架,将串联病变患者分为支架组23例和非支架组28例.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与非支架组比较,支架组的高血压、房颤、吸烟比例更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静脉溶栓治疗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0.835,P=0.038)可能是影响置入支架的因素.结论: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不影响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预后,也不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
    • 张舟; 袁琪; 朴哲; 王利平
    • 摘要: 目的 探究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明确术后并发症与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既往脑梗死病史、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MRS评分、使用的支架类型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8月在本科室经DSA确诊颈动脉狭窄行CAS手术的57例患者,将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术后无并发症组和术后并发症组.收集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57例患者中,5例出现术后支架内再狭窄,5例出现术后血压异常,4例出现术后出血,在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中,既往脑梗死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手术治疗后更容易产生术后并发症.
    • 牟磊; 丁伟; 徐东成; 秦文玲; 张孟; 李姗姗; 刘相静; 薛叶潇; 李茂绪; 张宪忠
    • 摘要: 目的 观察五虫通络胶囊防治颈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中医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病人,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五虫通络胶囊治疗,两组病人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率、颈动脉彩超及支架后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同时随访6个月观察病人的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300/s全血黏度、100/s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红细胞沉降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彩超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血流速度(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虫通络胶囊应用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能够有效预防颈动脉狭窄,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