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匀网格
非均匀网格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力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95038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西安理工大学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0年全国电磁散射与逆散射学术年会等;非均匀网格的相关文献由256位作者贡献,包括葛永斌、田芳、曹富军等。
非均匀网格—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5038篇
占比:99.95%
总计:195141篇
非均匀网格
-研究学者
- 葛永斌
- 田芳
- 曹富军
- 褚庆昕
- 周均
- 施保昌
- 王广超
- 田振夫
- 胡兵
- 丁海
- 于腾腾
- 何雅玲
- 侯精明
- 兰斌
- 刘三阳
- 刘彦芝
- 刘瑞祥
- 刘飞
- 同玉
- 吴启光
- 吴思洋
- 周建新
- 周波
- 周陆军
- 孙晓弟
- 宣益民
- 尹燕燕
- 廖成
- 张兆安
- 张尊
- 张文俊
- 张朝辉
- 张琰
- 张青洪
- 李强
- 李恭新
- 杨志峰
- 林汉同
- 牟媛
- 王俊珲
- 盛新庆
- 盛楠
- 石博文
- 童孝忠
- 苏锋
- 薛文强
- 袁冬芳
- 赵忠盖
- 邓滨
- 郑阳明
-
-
张尊;
牟媛;
郭琨毅;
王立权;
盛新庆
-
-
摘要:
针对超电大尺寸复杂环境中目标复合散射的高效计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均匀网格模型的复合散射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将复合散射分解为复杂目标散射、粗糙背景散射和耦合散射,采用物理光学法和等效电流法求解目标散射场;采用双尺度法修正散射中心模型,求解粗糙背景散射场;判定目标表面能够产生耦合效应的网格,并对此类网格进行数值加密,结合修正四路径模型求解耦合散射。以立方体-海面、复杂坦克-沙波纹为例,计算了复合目标的散射场,并与多层快速多极子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散射截面积的平均误差达到2.4 dB,效率提高了104倍,该方法有利于突破超电大复合场景散射的计算瓶颈。
-
-
解洁清
-
-
摘要:
由于近地表模型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导致基于均匀网格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很难达到最优,并同时存在信息冗余的弊端,由此提出了非均匀网格层析静校正方法.非均匀网格化建模方法基于背景速度场、地质构造带速度结构,以及目标地质图速度模型进行三级网格划分,运用一定的追踪方法获取方位角信息与地表初至波走时,将初至波观测走时与计算走时之间的时差分至追踪到各网格中,经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多次迭代,构建最终速度模型.采用该方法在近地表速度纵、横向变化剧烈地区得到的静校正时间剖面,与其他常规校正方法比较,静校正效果较好.
-
-
侯精明;
王俊珲;
同玉;
张兆安;
郭敏鹏;
苏锋;
高徐军
-
-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格划分技术日趋成熟.针对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频发以及实际地形范围广泛,且通常存在狭长沟道与广阔泛洪区等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套具有层次拓扑关系的结构化非均匀网格划分模型,并与基于GPU加速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型相结合模拟地表水流动过程.高质量网格影响着模型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非均匀网格划分技术以地形高程的梯度变化为基础设计网格划分原则,在需要高分辨率网格的计算域中检测关键地形特征以可靠地求解浅水方程,并对局部区域网格静态加密,从而在较准确捕获水位计算敏感区的同时减少计算网格数量,降低计算成本.数值模型采用Godunov格式有限体积法进行空间离散,利用TVD–MUSCL格式将模型时间与空间精度提高至2阶,通过GPU并行技术在不降低计算精度基础上大幅提高模型运行速度.使用理想和实际案例来演示基于GPU加速的高分辨率模型在非均匀网格上的流量模拟性能,以较为准确获取洪水淹没时间及淹没面积等信息.结果表明,基于非均匀网格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均匀网格相比,在保证模拟精度的前提下,其运行速度约为均匀网格的2~3倍,计算效率在GPU加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新模型适用于模拟复杂区域的大规模洪水演进及城市内涝过程,在实际大尺度洪水模拟中具有一定潜力.
-
-
侯精明;
王俊珲;
同玉;
张兆安;
郭敏鹏;
苏锋;
高徐军
-
-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格划分技术日趋成熟。针对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频发以及实际地形范围广泛,且通常存在狭长沟道与广阔泛洪区等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套具有层次拓扑关系的结构化非均匀网格划分模型,并与基于GPU加速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型相结合模拟地表水流动过程。高质量网格影响着模型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非均匀网格划分技术以地形高程的梯度变化为基础设计网格划分原则,在需要高分辨率网格的计算域中检测关键地形特征以可靠地求解浅水方程,并对局部区域网格静态加密,从而在较准确捕获水位计算敏感区的同时减少计算网格数量,降低计算成本。数值模型采用Godunov格式有限体积法进行空间离散,利用TVD–MUSCL格式将模型时间与空间精度提高至2阶,通过GPU并行技术在不降低计算精度基础上大幅提高模型运行速度。使用理想和实际案例来演示基于GPU加速的高分辨率模型在非均匀网格上的流量模拟性能,以较为准确获取洪水淹没时间及淹没面积等信息。结果表明,基于非均匀网格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均匀网格相比,在保证模拟精度的前提下,其运行速度约为均匀网格的2~3倍,计算效率在GPU加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新模型适用于模拟复杂区域的大规模洪水演进及城市内涝过程,在实际大尺度洪水模拟中具有一定潜力。
-
-
-
-
袁永榜;
易洪春;
鲜鹏辉
-
-
摘要:
为提升瞬变电磁超前探测矿井老空水的准确性,通过建立掘进工作面前方不同位置的老空水模型,采用基于非均匀网格的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正演模拟,结合实例分析了全空间条件下老空水的瞬变电磁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存在老空水的区域瞬变电磁场响应曲线明显畸变,观测信号以老空水影响下的电磁场衰减信息为主;老空水距离发射源越近,磁场响应时间越早,法线方向的磁场分量低阻响应更强;采用多方向多角度的瞬变电磁观测系统有利于定位矿井老空水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
-
刘万鸿;
陈荣钱;
邱若凡;
林威;
尤延铖
-
-
摘要:
提出将通用的插值补充格子Boltzmann方法(GILBM)应用于非均匀网格进行计算气动声学研究.通过顶盖驱动方腔流、低雷诺数圆柱绕流算例验证GILBM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高斯脉冲传播、周期性声源传播、二维圆柱绕流的气动噪声计算.研究结果表明,GILBM方法可以在非均匀网格上较好地模拟高斯脉冲及周期性声源声波的传播过程,计算结果与解析解较吻合.GILBM方法能够模拟非均匀贴体网格下的圆柱曲面边界由于涡脱落造成的气动噪声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可以较好地捕捉到近场及远场的声压传播.圆柱绕流声学特性呈现出偶极子现象,计算结果与参考文献较吻合,证明采用GILBM方法在非均匀网格中模拟声传播问题的正确性及求解气动声学问题的可行性.
-
-
-
张昌榕;
张贵宾;
江国明;
吕庆田;
徐峣
-
-
摘要:
下扬子及周边地区存在着丰富的地质构造和多金属矿产资源,其深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已成为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好地讨论下扬子及周边地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岩浆活动机制,本文基于均匀网格层析成像方法提出了非均匀网格远震层析成像方法,利用大量的天然地震相对走时残差数据反演获得了下扬子及周边地区深至700 km范围内的三维S波和P波速度结构,并根据纵横波的比值关系计算出泊松比异常.由于S波速度比P波对流体的反应更加敏感,所以泊松比异常反映了物质是否包含流体或者物质的软硬、冷热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下方的上地幔内存在明显的高泊松比异常,而地幔过渡带内则存在明显的低泊松比异常;(2)大别造山带及其南侧的中扬子地块的上地幔中下部及地幔过渡带内都存在明显低泊松比异常,且呈现东深西浅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我们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下方的地幔过渡带内滞留着古太平洋俯冲板块,其上地幔内则赋存着软的上地幔热物质,为深部成矿提供了热量或幔源物质.因此,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
-
-
-
-
丁海;
褚庆昕
- 《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06年
-
摘要:
FDTD方法在处理介质交界面时,如果使用均匀网格,FDTD方程不再是二阶精度.本文采用非均匀网格,给出了介质交界面上二阶精度的FDTD方程,并进行了精度的数值验证.
-
-
周建新;
刘瑞祥;
陈立亮;
林汉同
- 《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流动场数值模拟一般比较耗时,传统的流动场数值模拟一般采用均匀网格模型,为了保证铸件最薄处的精度,则要采用小的网格单元,这大大阻碍了流动场数值模拟的实际工程应用.本文采用非均匀网格技术来进行流动场的数值模拟,利用基准件来验证了其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与基于均匀网格模型的模拟结果以及模拟所需时间进行了对比.实际应用表明采用非均匀网格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网格数,减少模拟所需的时间,从而使流动场数值模拟更能满足实际工程应用.
-
-
马少鹏;
王显
- 《北京力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格化数字图像相关(mesh-DIC)的理论模型和求解思路然后介绍了一种基于8节点等参单元的mesh-DIC(Q8-DIC),用实例论述了Q8-DIC的优点;最后讨论了测量严重非均匀场时mesh-DIC在选择单元大小时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一种采用非均匀网格的mesh-DIC,并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在计算高度非均匀场时较传统方法有更高的精度。
-
-
张青梅;
虞萍
- 《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本文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分析了微带双分支定向耦合器,仿真结果与测量曲线吻合很好,充分说明使用该算法分析结构复杂的微带电路是切实可行的.同时还对各分支的宽度与耦合度、隔离度、驻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二阶Mur's吸收边界条件(ABC)及非均匀网格划分法的应用克服了算法中的两大难点,提高了仿真结果的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