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袭性
非侵袭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54916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临床肝胆病杂志、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兽医协会第七届中国小动物医师大会等;非侵袭性的相关文献由429位作者贡献,包括上田之雄、佐藤胜彦、坂本繁等。
非侵袭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4916篇
占比:99.97%
总计:555102篇
非侵袭性
-研究学者
- 上田之雄
- 佐藤胜彦
- 坂本繁
- 山中孝二
- 桥本诚一郎
- 森田伸广
- 水野利彦
- 田中俊之
- 祁兴顺
- 邓晗
- 郭晓钟
- 须山惠司
- 高桥秀夫
- D·H·马克斯
- D·T·库里尔
- K·R·范坎彭
- S. Gonzalez
- Z·史
- 乔占清
- 于姗
- 余佳
- 余成云
- 储宇霄
- 包新杰
- 卢延
- 叶实明
- 周梅花
- 庄远岭
- 张华贵
- 张正艳
- 张雪哲
- 李菊兰
- 沈永华
- 王任直
- 王小爽
- 王耕超
- 程可佳
- 肖志勇
- 胡光键
- 胡晓东
- 钱小飞
- 陈建良
- 陈瑜萍
- 高文涛
- 黄晓阳
- Andrew
- Astner S.
- Basheska N.
- Benvenuto-Andrade C.
- Boulinguez S.
-
-
吴蒙;
李振南;
刘思雨;
曾访溪;
罗菁;
崔韶阳
-
-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脑卒中患者存在手功能障碍[1],手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2],因此,手功能康复是目前治疗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项无创、无痛、非侵袭性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可用于运动神经功能完整性的诊断、治疗睡眠障碍及抑郁等问题。亦有研究提出其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3—5]。为探讨rTMS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问题,本文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对研究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今后r TMS在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
-
马云龙;
宋春雨;
李水清;
贾东林
-
-
摘要: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无创超声治疗技术。MR引导下的HIFU (MR-guided HIFU, MRgHIFU)能实现对病变靶点的精准消融,其兼具的测温功能还可对消融区温度进行实时监测。MRgHIFU的这些优势使其处理病变的同时极大减少了周围组织损伤风险,显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RgHIFU作为不同疾病状态的一种多模式治疗选择,在肿瘤学、神经系统、整形外科及康复医学等多领域的临床应用和临床前期研究中已有广泛报道。慢性疼痛是增加全球经济与疾病负担的主要病症,脊柱与骨关节疼痛是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MRgHIFU作为一种重要的非侵袭性治疗方法可能在脊柱与骨关节疼痛的综合治疗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柱与骨关节疼痛的微创治疗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
-
宋小磊;
热娜;
柯妍;
滕燕伊;
谭艳锦;
刘萍;
陈春林
-
-
摘要:
子宫内膜增生是妇科常见肿瘤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是一种非生理性、非侵袭性的内膜增生,随着腺体结构改变、腺体和间质比例的改变,从而导致子宫内膜量增多,经量增多等,研究认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evonorgestrel-releasingintrauterine system,LNG-IUS)治疗该疾病的效果好于单纯孕激素治疗,有报道发现其内膜逆转率高达100%[1]。植入后持续用6个月至5年。
-
-
-
JIAO Y;
LU W;
XU P;
焦彦;
卢旺;
陈煜;
时红波;
马迎民
-
-
摘要:
【据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2021年8月报道】题:肝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能成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再生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作者Jiao Y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虽然肝损伤严重,但是部分患者仍可以通过肝脏再生得以存活,因此ACLF患者的肝再生评估尤为重要。外泌体兼具肝脏活组织检查的特异性和外周血检测的非侵袭性的优点,可能是肝脏疾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建立ACLF肝再生的外泌体表达谱模型,探讨其在肝衰竭患者肝再生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
-
胡雪翠
-
-
摘要:
目的:分析采用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选取从 2018 年 5 月-2019 年 5 月收治于我院的 86 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成的单方面鼻内镜治疗对照组 (n=43),与鼻内镜术后进行鼻腔冲洗治疗的观察组 (n=4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在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出现的鼻塞、嗅觉、头痛与流鼻涕等症状改善程度小于观察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对应的 VAS 疼痛与 Lund-Ken-nedy评分改善程度小于观察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理想,配合鼻腔冲洗液进行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症状,强化预后效率,值得推广与使用.
-
-
-
林李芃;
王永;
谭新;
袁峥鼎;
陈卓;
滕荣;
闫翔宇;
费杰;
徐凯
-
-
摘要:
既往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在体内迁移能力进行实验分析时,多采用侵袭性方法,即在细胞移植后一定时间内处死实验动物,对其口腔颌面部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并不能对同一实验动物OSCC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和增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近年来,随着非侵袭性检查手段不断进步,通过以纳米颗粒作为对比剂的MR检查技术,可标记OSCC细胞内高度特异性表达的蛋白,从而靶向示踪其在体内的迁移,并由此推测OSCC的具体分期.本文主要对MR纳米分子探针靶向示踪OSC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