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静脉穿刺技术

静脉穿刺技术

静脉穿刺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98029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齐鲁护理杂志、护理研究:下旬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15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静脉穿刺技术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丽艳、刘歌明、句红萍等。

静脉穿刺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8029 占比:99.92%

总计:198197篇

静脉穿刺技术—发文趋势图

静脉穿刺技术

-研究学者

  • 刘丽艳
  • 刘歌明
  • 句红萍
  • 张大新
  • 朱秀梅
  • 李楠
  • 李波
  • 李秀芳
  • 李芳
  • 杨丽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雪梅; 刘映萍; 陈海欧
    • 摘要: 目的:探讨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细节行为护理对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1月31日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3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88例和观察组192例,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细节行为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首次穿刺成功率、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Frankl依从量表评分、临床护理效果、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依从性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细节行为护理能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降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依从性和临床护理效果,提升护理质量。
    • 于欢欢; 祖慧娟; 李太霞
    • 摘要: 目的:分析反馈式教学在静脉输液临床带教中对提高护生静脉穿刺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科进行实习的40名护生作为本次的研究组,采用反馈模式进行静脉输液教学;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进行实习的40名护生作为本次的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静脉输液教学.对比两组护生对临床带教的评价以及静脉输液操作考核成绩.结果:研究组护生对临床带教的整体认可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静脉输液操作考核的各项成绩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静脉输液临床带教中采用反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护生的静脉穿刺技术和综合素质,为护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有利于促进带教质量和带教老师自身素质提高.
    • 肖靖琼; 董莲诗
    • 摘要: 静脉输液技术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广泛应用于患者的急救及治疗,因此在教学中静脉穿刺技术为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我们以静脉输液技术失败原因分析为教学内容进行了"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廖素英; 陈丽勤; 周悠红; 黄君富; 郑蜀芳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传统静脉穿刺进针法和快速静脉穿刺进针法,从解剖学角度寻找一种微创、无痛的静脉穿刺技术.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采血化验的患者1786例,按照采血日期分为对照组(单日采血患者850例)和观察组(双日采血患者9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教科书上传统的15°~20°角度从血管侧方进针静脉穿刺进行采血,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尖斜面向左45°~60°角从血管上方快速静脉穿刺采血.观察比较2组患者进针速度、一针见血率、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及患者疼痛的感觉.结果 2组患者进针速度、对穿刺疼痛的感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采用的传统静脉穿刺进针法不仅损伤皮肤、血管壁穿刺点,还对皮下组织造成隧道式损伤,而观察组患者采用快速静脉穿刺进针法只损伤皮肤及血管壁穿刺点,无隧道式损伤.对照组穿刺一针见血率为91.03%,观察组穿刺一针见血率为95.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静脉穿刺与传统的静脉穿刺比较,进针速度快,患者疼痛轻,组织损伤少,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 曹莉; 夏丽清; 陈娇; 蒲华
    • 摘要: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中的常用技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操作,多用于抽血、输血、静脉输液等.静脉穿刺是一个合格实习护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穿刺技术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护士业务素质的最基本的要素.为提高实习护生静脉穿刺的技术,本文就外在因素(环境、物品、患者、带教老师)、自身因素(基础知识、心理素质、个性特征、沟通技巧、身体素质)等进行了浅析.
    • 张改珍; 李芳
    • 摘要: 目的: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提高护生静脉穿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来我科实习的护生中随机选取310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原始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取PDCA管理循环的带教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护生1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患者和家属对观察组护生的服务态度,静脉穿刺,操作能力,护生对患者的沟通与安抚,综合满意度等方面的满意度,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PDCA循环法在临床静脉输液教学管理中应用效果后好,显著提高了护生的输液穿刺技术,护生能掌握良好的输液技巧,取得患者的信赖感,在很大程度的增加护生的自信心。使护生树立当好护士的信心及职业成就感。
    • 朱秀梅; 郭亚东
    • 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临床实习护生尽快掌握静脉穿刺的教学体会;把静脉穿刺新的知识点教给实习护生,使静脉穿刺中的难点容易掌握,快速掌握静脉穿刺的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增进个人工作的信心,降低每次穿刺的紧张情绪。方法:将156位临床实习护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8人。实验组先按照作者的输液流程讲解,演示,第二天即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进行静脉穿刺,并能熟练固定。对照组先观看教学录像,再由带教老师按照录像流程演示,一周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静脉穿刺。结果:实验组护生对血管的选择、固定,一次排气成功等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先进的临床教学方法能够使在进行生产实习的护生较快的掌握静脉穿刺这项基本的护理操作;能够对各种血管条件的患者进行穿刺,使个人水平较大提高。所以这一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应得到很好的推广。
    • 朱秀梅; 郭亚东
    • 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临床实习护生尽快掌握静脉穿刺的教学体会;把静脉穿刺新的知识点教给实习护生,使静脉穿刺中的难点容易掌握,快速掌握静脉穿刺的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增进个人工作的信心,降低每次穿刺的紧张情绪。方法:将156位临床实习护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8人。实验组先按照作者的输液流程讲解,演示,第二天即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进行静脉穿刺,并能熟练固定。对照组先观看教学录像,再由带教老师按照录像流程演示,一周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静脉穿刺。结果:实验组护生对血管的选择、固定,一次排气成功等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先进的临床教学方法能够使在进行生产实习的护生较快的掌握静脉穿刺这项基本的护理操作;能够对各种血管条件的患者进行穿刺,使个人水平较大提高。所以这一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应得到很好的推广。
    • 卢军杰; 崔晓岗; 李楠
    • 摘要: 由于腋静脉穿刺缺乏公认的技术方法和可靠的体表标志,操作难度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大[1-3],因此,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对急危重症救治而言,盲探技术不需借助特殊设备,不失为紧急条件下的首选方法。本研究通过改良盲探腋静脉穿刺技术,以锁骨和环状软骨为体表标志,经胸前区外侧入路,探讨盲探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