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进针角度

进针角度

进针角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6474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全国临床药学学术交流会、第十八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等;进针角度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陆爱清、佘小玲、余沛豪等。

进针角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6474 占比:99.72%

总计:96748篇

进针角度—发文趋势图

进针角度

-研究学者

  • 陆爱清
  • 佘小玲
  • 余沛豪
  • 刘爱桢
  • 刘玉洁
  • 刘静玲
  • 周书平
  • 周红社
  • 和欢
  • 唐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寅; 赵玲玲; 吴贤; 王奕; 苏卫民; 谢炳銮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消融术中多针、多角度消融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为24例患者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消融效果、并发症,总结消融针的进针设计思路。结果:2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黄疸、肠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增强MRI,1例未完全消融,23例完全消融。术后第2天血常规白细胞[(7.80±3.14)×10^(9)/L vs.(5.68±1.94)×10^(9)/L]、血生化丙氨酸转氨酶[23.50(18.25,41.00)U/L vs.119.00(79.13,235.18)U/L]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角楔形模型可很好地帮助确定腹腔镜超声引导下消融的中心点及范围。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行肝肿瘤消融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肿瘤病灶消融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与开展。
    • 徐忆宁; 郑屹峰; 黄小燕; 潘锋
    • 摘要: 目的观察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单钩定位单一肺结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11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病灶切除术的单一肺结节患者116例,术前均行CT引导下Hook-wire单钩定位肺结节。观察患者VATS病灶切除术前肺结节定位结果;统计定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16例患者肺结节定位成功率98.3%(114/116),并发症发生率44.0%(51/116),其中气胸25.0%(29/116),出血23.3%(27/116)。多因素分析显示,进针角度是否垂直胸膜切线位是患者定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OR=0.245,95%CI:0.057~0.985,P<0.05)。结论单一肺结节VATS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单钩定位是一种成功率高、定位精准且操作简便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穿刺时选择合适体位、尽量垂直胸膜进针有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吴晓美; 黄芳; 彭振秋; 叶卓敏; 范树帮; 赖静萍; 吴佳丽
    •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进角度与穿刺成功率及疼痛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120例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取采取常规15o~30o角进针,观察组于成人与皮肤呈45°角进针,老人与皮肤30°~40°角进针,统计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调整静脉留置针角度为45°、30°~40°情况下,较常规15°~30o角留置针进针对比,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更高,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值得广泛推广.
    • 黄莹莹; 梁焕瑛; 张泸尹; 姜喜; 庞永通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桡动脉采血不同进针角度对血气分析标本合格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续抽样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其中以2019年9~11月的67份血气分析标本为对照组,2020年1~3月采集的60份血气分析标本为观察组,两组患儿均由桡动脉采血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的护士统一对患儿取同样体位采用十字定位法,均使用5.5号头皮针连接抽取10 U/ml肝素钠盐水0.5 ml进行充分浸润的1 ml注射器行斜刺法采血.对照组采用40°角进针,观察组采用10~20°角进针,观察两组标本的合格率.结果 对照组67份标本中,3份有气泡,10份血标本凝集,15份一次穿刺采血量不足0.5 ml,合格标本39份,合格率58.21%;观察组60份标本中,1份有气泡,3份血标本凝集,4份一次穿刺采血量不足0.5 ml,合格标本52份,合格率86.67%.两组的标本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10~20°角进针行桡动脉采血能有效提高早产儿血气分析标本合格率,有助于保障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 黄莹莹; 梁焕瑛; 庞永通; 姜喜; 宁良群; 谢晋萍; 张泸尹; 何蓉
    •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进针角度在早产儿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体重低于2500 g需行桡动脉采血的早产儿4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7例,观察组21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十"字定位法,使用5.5#头皮针按动脉血标本斜刺采血法进行采血.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40°角斜刺进针,观察组根据患儿不同体重采用10°~20°角进针.观察两组患儿采血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穿刺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40°角斜刺进针法相比,根据患儿不同体重采用10°~20°角斜刺进针法配合"十"字定位法可明显提高早产儿经桡动脉采血的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叶丽; 陈高杰; 程丛霄; 常云鹏; 罗斌; 杨琨
    • 摘要: 目的 通过基于遥感技术的静脉穿刺角度监测仪,测量不同熟练度人群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探究其熟练度、进针角度和穿刺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招募无静脉穿刺经验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和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各30人,在手臂橡胶穿刺模型上进行穿刺,记录2组穿刺时的预估角度,读取监测仪给出的穿刺实际角度,记录其穿刺成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护士组穿刺成功率为96.7%(58/60),学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51.7%(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29.4,P<0.05);护士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5.2±1.9)°,学生组角度预估平均差异为(8.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7.10,P<0.05);最适合初学者的静脉穿刺角度范围是(31.6±6.4)°.结论 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角度存在着相关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适宜角度范围在(31.6±6.4)°;操作者对角度的预估值偏大普遍存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角度监测仪使得静脉穿刺的精准研究成为可能.
    • 姚侠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2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40例。对照组以10°~20°的角度进针穿刺,研究组以30°~40°的角度进针穿刺,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14%)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留置时间[(4.89±0.52)d]长于对照组[(3.25±0.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5,P=0.007);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过程中,采用30°~40°的进针角度对患儿进行穿刺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穿刺针留置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儿恢复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姚侠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 ~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2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40例.对照组以10°~20°的角度进针穿刺,研究组以30°~40°的角度进针穿刺,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14%)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留置时间[(4.89±0.52)d]长于对照组[(3.25±0.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5,P=0.007);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过程中,采用30°~40°的进针角度对患儿进行穿刺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穿刺针留置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儿恢复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