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翰笙
阳翰笙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1年内共计3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8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郭沫若学刊、文史杂志、宜宾学院学报等;
阳翰笙的相关文献由23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志福、凌受勋、雷涛等。
阳翰笙
-研究学者
- 徐志福
- 凌受勋
- 雷涛
- 张大明
- 石曼
- 阳翰笙
- 夏衍
- 姚秦川
- 新凤霞
- 潘光武
- 陈明远
- 倪良端
- 成丕德
- 任白戈
- 姚望
- 宋彬玉
- 廖全京
- 张傲卉
- 徐志福1
- 晓歌
- 朱安平
- 杨乐生
- 田申
- 胡金兆
- 薛峰
- 陈播
- 颜坤琰
- 马识途
- 高小健
- B K
- 丁东
- 丘振声
- 东丰
- 乐采
- 于光远
- 亦木
- 任动
- 任宗德
- 伍毅师
- 伍铁林
- 何锦洲
- 余信红
- 余文祥
- 佟韦
- 倪墨炎
- 凌鹤
- 刘兴明
- 刘再复
- 刘华庭
- 刘厚生
-
-
曾昭安
-
-
摘要:
长篇小说《地泉》发表后,给作家阳翰笙带来一些名气。后来,他准备将《地泉》再版。一天,他去找茅盾,恳请他为《地泉》再版本写一篇序。茅盾当时对于1928年至1930年间盛行的革命文学中存在的“描写人物运用的是脸谱主义手法,结构故事借助于‘方程式'',而且在语言上也用标语口号的言词去表达感情”是持批判态度的。他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说:“你的《地泉》是用革命文学的公式写成的,要我写序嘛,我得毫不留情地批评它!”
-
-
姚秦川
-
-
摘要: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这样告诫自己8岁的儿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希望儿子能从宁静平和中提高自身修养,从俭朴节约中培养高尚品德。短短8个字,除了饱含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外,也教导儿子能早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年,作家阳翰笙请茅盾给自己的新书作序。茅盾不客气地写道:“这部作品很不成功,甚至一无是处。”
-
-
徐志福
-
-
摘要:
《阳翰笙评传》(五)介绍了阳翰笙从1979年至1993年平反复出后的人生最后的15年。这一时期,他以冲刺百米最后阶段的毅力,以全力拼搏的精神,在家里、在医院、在出访途中,利用一切机会,争分夺秒地工作着,以累累硕果,为他一生画上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句号。
-
-
姚秦川
-
-
摘要:
阳翰笙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1930年初,一家出版社有意将他的《地泉》三部曲再次出版。当时,出版社希望阳翰笙能找到几位名人为小说作序,以便宣传推广。思来想去,阳翰笙打算邀请瞿秋白、茅盾等人出面作序。不过,当阳翰笙去信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茅盾时,因为在文学上观点不一致,茅盾直截了当地给阳翰笙回信表示:"非常抱歉,我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因为你的作品是用革命文学的公式写的,这不是我喜欢的文学体裁。如果非要我作序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它。"
-
-
-
-
廖久明
-
-
摘要:
抗战时期,由于不愿意在国民党化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供职,郭沫若毅然辞去了中将厅长职务,当时与郭沫若同进退的阳翰笙、翁植耘、张肩重、丁正献、钱远铎等都在自己的文章中回忆及此事。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四十年,记不清楚具体时间很正常,所以,他们回忆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时间:"特别是一九四Ο年秋"(钱远铎:《永恒的怀念——纪念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武汉文艺》1979年第4期)、“一九四O年初秋”(丁正献:《昙华永念》,《东海》1979年第8期)、“一九四O年八月底”(张肩重:《在郭老周围的日子里》,《郭沫若研究专刊》第2集,1980年11月),"1940年秋初"(翁植耘:《回忆郭沫若同志和他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重庆现代革命史资料》1981年第2期)、“到了第二年一一九四O年八月”(阳翰笙:《第三厅——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五)》,《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4期)。
-
-
张涟
-
-
摘要:
著名电影演员董霖和林榛,是影坛上的一对艺术伉俪。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就参加了进步的话剧团体。董霖曾随话剧团赴延安、重庆等地宣传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辗转来到上海,进入党的地下组织领导的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昆仑”集中了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陈白尘、韩尚义、赵明、严恭、孙瑜、赵丹、王云阶等一批左翼电影工作者。
-
-
徐振泽
-
-
摘要:
安徽芜湖烟雨墩景区有一尊王莹雕像,基座上雕镂着“艺坛女杰巾帼先驱”八个字,定位了这个芜湖女儿的一生;诠释了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阳翰笙在《洁白的明星王莹》一书序言中的“无论如何不应该忘记她,而且永远不应该忘记她”。
-
-
姚秦川
-
-
摘要:
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长篇小说《地泉》最引人关注,小说反映了大革命时期农村土地革命、城市职工运动和知识分子的生活斗争。1932年,一家出版社有意将《地泉》三部曲再次出版。当时,出版社希望阳翰笙能找出几位名人为小说作序,以便更好地推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