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阳微阴弦

阳微阴弦

阳微阴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3736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福建中医药、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等;阳微阴弦的相关文献由231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克英、宋柏林、常立萍等。

阳微阴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3736 占比:99.95%

总计:183825篇

阳微阴弦—发文趋势图

阳微阴弦

-研究学者

  • 于克英
  • 宋柏林
  • 常立萍
  • 石锐
  • 乔志强
  • 孙新新
  • 张丽珍
  • 张哲
  • 方凯
  • 朱晓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文锐; 瞿惠燕; 王田; 唐巧林; 周华
    • 摘要: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上具有高死亡率、高住院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周华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本虚即阳微,以心肾阳虚为主;标实即阴弦,以痰浊、水饮、瘀血为主。治疗上强调从肾治心,分早期、中期、晚期三期论治。早期以肾阳虚为主,治以温补肾阳,选用鹿角方;中期以肾虚血瘀为主,治以温肾活血,选用鹿红方;后期肾虚血瘀兼水湿内停,选用鹿芪方。周华教授根据此三方加减运用,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王小康; 张朔; 王梦娇; 嵇克刚
    • 摘要: 胸痹心痛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即阳气亏虚,不仅为上焦阳气不足,亦包含肾阳之不足;“阴弦”之阴邪非单指寒邪,亦包含痰饮、血瘀、气滞。嵇克刚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不通”非单指气滞或血瘀,外感六淫之邪气,脾生痰浊之邪、血瘀于脉内、肝气郁滞,均可导致经脉不通,“不荣”即气血不足,不足以荣养经脉及脏腑,治疗胸痹心痛应通补兼施,采用温阳通经的治疗方法。自拟温通丸温阳通经,心阳不足者加桂枝、薤白等温补心阳,助心阳通其血脉;肾气渐亏者加附子、吴茱萸等温补肾阳之品以温肾阳助心阳;脾阳亏虚者加红参及炙黄芪等补中益气之药来温补肾阳;血瘀者加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痰浊者可加半夏、陈皮、瓜蒌等化痰之品;气滞者加枳壳、郁金等理气之品。
    • 万琰玓; 李天力; 俞德帅; 王显
    • 摘要: 阳微阴弦最早由张仲景提出,其原文为以脉代机,意在概括胸痹心痛病证的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此后历代医家虽各有发挥,然皆不离此虚实总纲。然而,随着西医学对现代疾病和生理病理的深入认识,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代表的胸痹心痛急重症的出现对阳微阴弦提出了挑战,其发病急骤、病情多变,迁延不愈等特点无法单以较为宏观的本虚标实充分解释,阳微阴弦因此呈现出一定局限性。在此背景下,络风内动理论应运而生,更细致地阐述了心血管急重症的病机特点。该理论以阳微阴弦作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在此基础上,又受到吴以岭院士“络病”学说和王永炎院士“病络”理论影响,强调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位相当于中医中的络脉,且其发病特点与中医风邪密切相关。笔者认为阳微阴弦体现的是胸痹心痛病的共性,而络风内动立足于阳微阴弦,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心血管急重症“动”的特点,并对其络脉的独特病位有所发挥,能更好地指导心血管急重症的临床实践。
    • 朱宏勋; 解晓静; 曹锐
    • 摘要: 瓜蒌薤白类方源于《金匮要略》,是治疗胸痹心痛的经方。首都国医名师李文泉教授擅长心脑血管病的中医药治疗,瓜蒌薤白类方临床应用较多,对其有独到的认识与应用。瓜蒌薤白类方针对“阳微阴弦”之病机,李文泉教授认为“阳微阴弦”不仅是指上焦阳虚,还指上焦阳位虚损,导致阴邪上乘于阳位。李文泉教授在此认识基础上,结合“安和五脏,权衡缓急”的辨治胸痹心痛思路,从五脏出发,创立了五张经验方:益气养心通络方、养心化痰通络方、养心解郁通络方、养心补肺通络方、养心滋肾通络方,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另外还根据“阳微阴弦”之病机,扩大了瓜蒌薤白类方的应用范围,用于治疗存在“阳微阴弦”之病机的心悸、咳嗽、喘病、郁病等病症,文中还介绍了李文泉教授在应用瓜蒌薤白类方时单味药和药对的配伍运用,其经验对临床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王铮; 禄文博; 郝如斌; 王昱
    • 摘要: 脓毒性心肌病(SIC)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现代医学尚无针对SIC治疗的统一策略,亦无特效治疗药物,目前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救治SIC的经验和临床研究较少。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对“阳微阴弦”理论指导下应用破格救心汤治疗SIC的经验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伤寒论》中“阳微阴弦”理论内涵,阐释阳虚不能温煦心脉是SIC的主要病理环节,临证中当以扶助阳气为主要治则。破格救心汤为李可老中医经验方,全方益气回阳固脱,在心力衰竭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基础。目前临床及实验研究已证实,破格救心汤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其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显著改善SIC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笔者依据张仲景“阳微阴弦”理论,以扶阳法为治则,将临床应用破格救心汤救治SIC的治疗经验进行分析,以期拓展中医药治疗SIC的思路。
    • 朱广辉; 李杰
    • 摘要: 恶性胸腔积液常见于晚期肿瘤患者,严重影响远期预后,且缺乏有效根治方法。阳微阴弦原用以总结胸痹之病机,指阳气亏虚,不能温煦、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输布,阴寒之邪乘虚侵袭胸中之阳位,发为疼痛。晚期肿瘤患者阳气亏虚,水液失于温煦、推动,而逐渐形成寒积,乘虚聚于膈上,造成“阴乘阳位”,发为胸腔积液,脉象可见弦紧,症状可见胸痛,可用“阳微阴弦”来解释。以温通法辨治恶性胸腔积液,一者温阳化饮,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二者通利三焦,分消水饮,宣上畅中渗下,给邪以出路。
    • 孙新新; 常立萍; 石锐; 于克英; 宋柏林; 曹力元; 闫晓丽
    • 摘要: 目的探索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复方制剂对冠心病(CHD)高风险人群阳气虚滞证的临床疗效,从而丰富胸痹心痛病“阳微阴弦”核心病机的理论内涵。方法将144例CHD高风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72例。给予相应的常规西医治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他汀类药物、胰岛素等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复方制剂(人参9 g,薤白12 g,桂枝9 g,枳实9 g,白芍9 g,甘草6 g),疗程为12 w。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情况,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生存质量,客观评价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复方制剂临床疗效。结果12 w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TC与LDL-C水平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胸闷、气短、乏力、畏寒肢冷、头晕、胁肋闷胀症状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87.14%)明显优于对照组(47.89%,P<0.05)。治疗组在改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复方制剂方合并西医常规用药治疗阳气虚滞型冠心病高风险人群,比单纯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效果更佳。
    • 李明伟; 杨文学; 李敏; 李绍旦; 杨明会
    • 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的有效治法,但PCI术后心绞痛仍是临床难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杨明会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胸痹、络病范畴,病位在心之络脉,病机为“阳微阴弦”,乃本虚标实之证,主要责之阳虚和痰瘀,治疗以温通为主,重在补肾温阳、祛痰通络。
    • 芦瑞霞; 朱晓星; 陈鑫; 衷敬柏
    • 摘要: 心胃相关理论是指心和胃生理相关、病机相应、虚实相因.心与胃是火生土的母子关系,胃为五脏之本,亦为心气之本,胃气下降是心火下交于肾的基础,脾胃失调,水谷精微代谢失常所化生的痰、饮、水、湿、瘀等标实病理产物贯穿冠心病心绞痛的全过程."阳微阴弦"为冠心病心绞痛及胃脘痛的共同病机,可将心胃相关理论应用于冠心病的诊疗,提出补胃气以益心气、降胃气以通心阳、清胃火以降心火之心胃同治三法治疗冠心病,为临床从心胃相关理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 何星灵; 林晓涵; 黄迎春; 连珍; 翁锦龙
    • 摘要: 目的 探讨"阳微阴弦"病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整理分析胸痹"阳微阴弦"相关条文及经典方剂,查阅中外文献,明确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结合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研究,从"本虚""标实"两个方面阐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病机.结果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阳微阴弦"正中其病机,可指导冠心病术前"未病先防"、术后"瘥后防复",有效弥补再灌注治疗的不足.结论 胸痹"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为确立"扶正祛邪"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将其扩大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样适用,临床应发挥传统医学治疗优势,分阶段辨证论治,寻因求本,以期"阴平阳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