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间接征象

间接征象

间接征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013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西医结合研究、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中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年会、2006全国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等;间接征象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付秀婷、刘培进、刘畅等。

间接征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1.6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013 占比:98.34%

总计:9165篇

间接征象—发文趋势图

间接征象

-研究学者

  • 付秀婷
  • 刘培进
  • 刘畅
  • 叶涛
  • 吴明君
  • 吴越
  • 孙罡
  • 张伟
  • 柳一民
  • 汪凤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培进
    • 摘要: 目的:探讨C 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8年2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74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X线检查,而观察组则运用C T检查,并且根据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观察组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且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间接征象和直接征象检出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CT检查对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清晰显示直接和间接征象,并且减少漏诊或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
    • 陈国龙
    • 摘要: 目的:对比前交叉韧带急性和慢性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效果.方法:择取本院骨科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接收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计1054例.其中604例急性损伤、450例慢性损伤,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诊断,比较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结果:T2WI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冗长高信号比高于慢性损伤患者(P<0.05);T1WI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间断比高于慢性损伤(P<0.05);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桶柄状撕裂比高于慢性损伤,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比低于慢性损伤(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更为准确,且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检查明确.
    • 霍英杰; 李孟静; 袁静; 高明; 王成健; 李培秀
    • 摘要: 目的 探讨MRI间接征象评分预测胎盘植入类型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怀疑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根据术中或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52例及异常组89例(包括粘连型62例、植入型17例、穿透型10例).选择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指标联合MRI间接征象(胎盘异质性、胎盘内/下纡曲增多血管、子宫下段膨隆等),制订评分表,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各组MRI评分界值.结果 两组患者流产次数、剖宫产次数以及合并前置胎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007、19.915、17.163,P均<0.05);正常组评分低于异常组[(2.9±1.0)分比(5.2±1.8)分;t=16.645,P<0.05],粘连型评分低于植入型、穿透型[(4.5±1.5)分比(6.5±1.2)分及(7.3±1.3)分;F=25.676,P<0.05];ROC曲线显示,当曲线下面积为0.824、评分≥2.5分、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77.9%时,正常组与异常组界值为3分.当AUC为0.817,评分≥5.5分,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66.5%时,粘连型和植入型的界值为6分.当曲线下面积为0.634、评分≥6.5分、敏感度为76.4%、特异度为60.7%时,植入型和穿透型的界值为7分.结论 MRI间接征象评分量表可评估产前胎盘植入程度,对临床诊疗胎盘植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相光华; 黄苑铭; 缪华章; 何敬华; 徐玲; 邓雪红; 郑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测量胎儿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双顶径比值对完全性胼胝体缺失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53例妊娠20+3~32+4周确诊为完全性胼胝体缺失胎儿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271例妊娠20~32+6周正常单胎作为对照组,测量胎儿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双顶径,比较两组胎儿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双顶径的比值.结果 研究组胎儿侧脑室前角间距、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双顶径比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F=581.162、731.615,P<0.001),不同孕周间胎儿侧脑室前角间距、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双顶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748、2.159,P<0.001).研究组相同孕周胎儿侧脑室前角间距及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双顶径比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随着孕周增加,两组胎儿侧脑室前角间距逐渐增宽.两组胎儿双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8,P>0.05),不同孕周间两组胎儿双顶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867,P<0.001).研究组53例胎儿颅脑表现为透明隔腔消失,52例胎儿双侧侧脑室扩张呈泪滴样,14例胎儿第三脑室扩张并上抬,50例胎儿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双顶径比值增大.结论 胎儿侧脑室前角间距与双顶径比值可以作为产前超声筛查完全性胼胝体缺失的有效观察指标.
    • 罗晓霞; 厉位明
    • 摘要: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肺动脉MRI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分别进行MSCTA和肺动脉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肺动脉栓塞病灶位置及间接征象的检出率.结果 MSCTA和肺动脉MRI对单发、双侧多发、右侧多发和左侧多发等不同位置病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MSCTA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马赛克征、肺段梗死、胸腔及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和局限性肺纹理稀疏等间接征象的检出率与肺动脉M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SCTA与肺动脉MRI均可准确诊断肺动脉栓塞病灶位置和间接征象,两者各具优势,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刘培进
    • 摘要: 目的:探讨C 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8年2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74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X线检查,而观察组则运用CT检查,并且根据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观察组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且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间接征象和直接征象检出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CT检查对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清晰显示直接和间接征象,并且减少漏诊或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
    • 董芹; 顾晓清; 沈春明
    • 摘要: 目的 讨论超声对急性阑尾炎分型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经笔者诊断并随访确诊的急性阑尾炎75例,联合运用高频和低频探头,通过急性阑尾炎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的综合评判,诊断结果 与手术结果 对照,评估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超声对急性阑尾炎分型诊断准确率较高,特别是阑尾脓肿和化脓性阑尾炎诊断准确性可达100%.结论 超声可以做出急性阑尾炎的分型诊断,特别是阑尾脓肿和化脓性阑尾炎.
    • 叶涛
    •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血栓栓塞患者50例作为资料,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64排螺旋CT肺动脉扫描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准确率,分析肺动脉血栓栓塞的CT影像特征,明确栓塞数量及位置,获得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结果:螺旋CT对检出率44.43%与数字减血管造影检出率44.2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直接征象中心型检出率3.32%显著低于数字减血管造影10.43%,附壁血栓型检出率13.57%显著高于数字减血管造影9.02%,P<0.05。结论:在肺动脉血栓栓塞诊断中采取64排螺旋CT扫描准确率较高,可清晰观察到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明确栓塞数目及位置,为诊治提供详细可靠的依据,评估病情发展过程,值得推广。
    • 叶涛
    •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血栓栓塞患者50例作为资料,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64排螺旋CT肺动脉扫描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准确率,分析肺动脉血栓栓塞的CT影像特征,明确栓塞数量及位置,获得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结果:螺旋CT对检出率44.43% 与数字减血管造影检出率44.23%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直接征象中心型检出率3.32% 显著低于数字减血管造影10.43%,附壁血栓型检出率13.57% 显著高于数字减血管造影9.02%,P<0.05.结论:在肺动脉血栓栓塞诊断中采取64排螺旋CT扫描准确率较高,可清晰观察到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明确栓塞数目及位置,为诊治提供详细可靠的依据,评估病情发展过程,值得推广.
    • 吕杰
    • 摘要: 目的:探究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CTA)在MI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共纳入39例患者,时间2015年4月至2018年7月,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A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39例患者经此检验均诊断为MID,诊断率100.00%;其中,CIM发生率28.21%,AMI发生率71.79%;AMI患者影像特征分别为:肠系膜动脉栓塞发生率28.57%、肠系膜动脉血栓32.14%、肠系膜动脉狭窄28.57%、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0.72%;此检验方式与病理诊断AMI患者间接征象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对于MID患者诊断具有实施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