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加热
间接加热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58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冶金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2351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超硬材料工程、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等;间接加热的相关文献由999位作者贡献,包括廖小平、严嘉彬、闫浩等。
间接加热—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2351篇
占比:99.94%
总计:222484篇
间接加热
-研究学者
- 廖小平
- 严嘉彬
- 闫浩
- 松寺直树
- 江草知通
- 贝田裕彦
- 远藤弘毅
- 朱绍辉
- 李义
- 路学喜
- 片冈正树
- 甘晓雁
- 贾会平
- 陈少军
- 严知银
- 刘杰
- 吕勃峰
- 周健成
- 周国乔
- 孙汝雷
- 孙钢
- 孟祥雷
- 宋功乐
- 小泉幸生
- 张大林
- 朱学文
- 李增超
- 李森
- 李海燕
- 李继凤
- 李连生
- 王亚娟
- 王晓东
- 王金豹
- 田尚锋
- 田文喜
- 福村猛
- 秋穗正
- 苏光辉
- 陈勇
- 骆群
- J·A·斯韦普斯顿
- M·D·贝尔卡斯特罗
- 中村友二
- 丹尼尔·艾凡瑞朵
- 亚历山大·勒霍斯特
- 代建军
- 傅嵩
- 刘广利
- 刘春雷
-
-
王华;
刘炳成
-
-
摘要:
根据某电厂烟气的成分及流量,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高温钙基碳捕集间接加热法工艺流程,考察了碳化器温度、排渣率、煅烧炉温度及补充流流量对碳化器内CO_(2)捕集率、系统CO_(2)捕集率、系统SO_(2)捕集率及系统余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器温度和煅烧炉温度均通过影响吸收剂的活性来影响系统的性能。补充流流量、排渣率和气固分离效率则是通过改变系统内固体循环量和CaO吸收剂的循环量来影响系统性能。当碳化器温度为625°C,煅烧炉温度为1000°C,补充流流量为1400 kmol/h,排渣率为0.05时,系统捕集率达到最优。
-
-
陈晓静
-
-
摘要:
由一水硬铝石的拜耳法氧化铝生产溶出控制条件入手,结合某企业的特点,介绍"双流法直接加热溶出工艺"的形成及运行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生产消耗带来不利影响.并以提高溶出预热温度为主线,提高溶出效果、节能降耗,最终完成由直接加热到完全间接加热的优化改造.
-
-
李宝荣(摘译)
-
-
摘要:
蓝氢和灰氢竞争(在考虑二氧化碳成本时)基于蒸汽甲烷转化(SMR)技术。SMR技术SMR是一种成熟的催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灰氢,SMR技术在多管式反应器中使用蒸汽,外部燃烧进行间接加热。燃烧后碳捕集可将灰氢转化为蓝氢,可从低压后燃烧烟气中捕获99%二氧化碳。对于蓝氢,基于氧气的工艺,例如自热转化(ATR)和天然气部分氧化(POX)技术,比SMR更具成本效益。
-
-
-
娄会宾;
贺腾飞;
马平安;
刘杰;
刘勇辉
-
-
摘要:
使用石墨纸加热管和铁铬铝锰合金带加热管作为合成工业金刚石间接加热的加热器,对比所生产出的工业金刚石的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优选出铁铬铝锰合金带作为合成工业金刚石的间接加热器.改变铁铬铝锰带组装工业单晶合成块的加热器缠绕圈数来改变加热器横截面积大小,使高温高压合成人造工业金刚石的合成块电阻发生改变,根据工业金刚石的产量、质量优选出合适的铁铬铝锰带加热器厚度.
-
-
-
-
张放
-
-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有色冶金和化工行业发展迅速,间接加热型回转窑由于其较好的密封性能和控制精度,成为行业用来焙烧金属及非金属氧化物的重要工艺设备.基于此,以间接加热型回转窑焙烧碳酸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分别从主要工艺性能要求、技术参数计算、实验过程与结果等方面详细阐述间接加热型回转窑焙烧碳酸铅的可行性.
-
-
刘新海;
刘召忠;
李家全
-
-
摘要:
总结定形机传统加热方式,设计开发天然气燃烧器间接加热装置及热能回收装置,并介绍天然气燃烧器间接加热装置的加热过程、加热方式、装置材料、装置能耗,以工厂实例说明天然气燃烧器间接加热装置效果.通过实际应用表明,间接加热装置在安全、能耗、效率各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天然气燃烧器的使用开辟出一条新路.根据燃烧器间接加热装置特性特别开发的新型热能回收装置,废气排出温度可达到80°C,出水口温度可以达到80°C,在实际应用中,每小时可以回收热量4.54×106 J.
-
-
赵泳奇;
吴呈祥
-
-
摘要:
脱硅过程的实质就是使铝酸钠溶液中的二氧化硅转变为溶解度很小的化合物沉淀析出,目前的脱硅技术有很多种但是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铝酸钠中的二氧化硅以含水铝硅酸钠析出和以二氧化硅成为水花石榴石析出,这些方法各有其复杂的影响因素而这其中有以脱硅时的温度影响为主,本文主要介绍了蒸汽间接加热连续脱硅的生产工艺.
-
-
常爱民;
张建明;
王吉德;
李言荣
- 《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本文报道了采用微波间接加热法成功制备致密SrCeYO质子电导陶瓷,这在国内外公开报道中尚属首次.SrCeYO粉体的TEM分析表明粉体粒径分布为40~60nm,呈球型.成型尺寸为Φ10mm×5mm,SrCeYO样品自身吸收微波能力很差,直接采用微波烧结不可能烧结成瓷,将SrCeYO样品置于能强烈吸收微波的MgAlO-LaCrO保温体中,通过MgAlO-LaCrO保温体吸收微波后对SrCeYO的加热作用使之成瓷,在1365°C恒温45min获得了致密SrCeYO质子电导陶瓷.SrCeYO陶瓷样品的XRD分析表明样品成相良好,SEM观察表明样品平均晶粒尺寸为13.5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