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M模型
DPM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45627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流体机械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等;DPM模型的相关文献由33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让书、王毅、肖日宏等。
DPM模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5627篇
占比:99.93%
总计:145728篇
DPM模型
-研究学者
- 徐让书
- 王毅
- 肖日宏
- 万永刚
- 云昊
- 刘斌
- 刘新蕾
- 刘立忠
- 周华
- 夏南
- 宋少雷
- 屈海涛
- 张承中
- 张立平
- 张雪宁
- 张雷
- 徐鑫祥
- 欧阳光耀
- 段文博
- 沈佳
- 沈斌
- 牧振伟
- 王娟娟
- 王智
- 王洁
- 程建勋
- 赖志强
- 赵兰萍
- 邵凯
- 郭勇
- 郭春生
- 马帅
- 高建华
- Bai Jicheng
- Cao Mingrang
- Guo Yongfeng
- Huang He
- Mei Jianhong
- Wang Yanqing
- 万夫
- 万沁林
- 丛晓春
- 乐建波
- 乔志强
- 于佳龙
- 于博骞
- 于海鹏
- 任树梅
- 任甲泽
- 伍丽娟
-
-
陈延辉;
闫美芳;
徐孝轩;
赵宝琴
-
-
摘要:
为研究软化水对90°弯管的冲蚀情况,使用CFD-FLUENT数值仿真,选用RNGk-ε湍流模型,DPM离散相冲蚀模型对两相流颗粒流场分布、流体流速、流体黏度、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粒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随流体流速增大,最大冲蚀速率呈增大趋势;随流体黏度增大,最大冲蚀速率先增加后趋于平稳;随着颗粒质量流率增大,最大冲蚀速率呈线性增长;随着颗粒直径增大,最大冲蚀速率呈下降趋势;冲蚀区域主要集中于弯管外侧壁面,随变量改变,冲蚀区转移到出口区域,并出现二次碰撞现象。
-
-
黄帅;
王戎;
刘京;
董建锴
-
-
摘要:
结合DPM离散模型与组分输运模型,考虑液滴在换热盘管壁面形成液膜以及气-液两相传热传质,建立蒸发式冷凝器气-液两相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分析影响蒸发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主要设计参数。结果表明:在侧进侧出的送风方式下,进口风速不宜大于3 m/s;喷淋角度对蒸发式冷凝器换热性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本模型中喷淋角度宜取15°;在一定喷淋流量范围内,当流量从0.001 kg/s增加到0.005 kg/s时,出口水蒸气质量分数平均值由0.0015增加至0.0032;蒸发式冷凝器的传热性能主要受水膜与空气间传质驱动力变化影响,当进口空气相对湿度由30%增大至90%时,出口水蒸气质量分数平均值从0.00114减少至0.00096。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为蒸发式冷凝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
-
魏云鹏;
闫毅志;
张万举;
李梓萌;
王文雄;
刘波
-
-
摘要:
针对工程地质中散粒体结构的滑坡,本文以EDEM-FLUENT耦合方法和DPM(Discrete Phase Modle)模型为基础,采用VOF方法追踪自由液面,模拟散粒体滑坡体沿斜坡运动所引起的涌浪产生及其传播过程。将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该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DPM模型作用下滑坡体运动状态对涌浪生成和传播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数值仿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试验观测数据吻合较好,这表明DPM模型能够准确模拟滑坡涌浪的产生与传播特性。
-
-
张雷;
曹尊毅;
王金亮;
汪生彪;
杨志贤;
石广帅
-
-
摘要:
多沙河流水电站水轮机活动导叶磨损严重,导致机组出现“潜动”现象,甚至危及机组安全运行。为了揭示小开度工况下导叶区域的流动特性以及磨损特性,建立了万家寨原型水轮机全流道三维水体模型,采用DPM模型和标准湍流模型对四种小开度工况进行了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0%开度工况与40%开度工况相比,叶栅流道的流态变差,导叶区域的流速和压强变化梯度增大,导叶立面密封位置两侧压力差由48 k Pa增加到108 k Pa,立面密封处流速由18 m/s增加到24 m/s;在10%开度工况下,叶栅流道狭窄,含沙水流在活动导叶出口形成射流磨损,导致活动导叶迎水面的头部和出水边以及背水面立面密封位置处磨损严重,随着导叶开度增大,活动导叶表面的磨损程度以及磨损区域都逐渐减小。本研究对于多泥沙电站水轮机稳定运行以及活动导叶的磨损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
-
陈一鸣;
陈微;
刘宏达;
何金宝
-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方形补偿器内固体颗粒冲蚀作用规律的影响,基于DPM模型,结合流固耦合稳态模拟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热补偿能力相同的四种标准方形补偿器内壁面的冲蚀速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4种补偿器内的冲蚀速率随固体颗粒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大,其中,Ⅲ型补偿器C弯管局部冲蚀集中区最大占比达到96.2%,Ⅰ型补偿器冲蚀速率与质量流率近似呈线性正相关;在不同粒径范围内,4种补偿器先后出现波动的冲蚀速率变化周期,各型补偿器最大冲蚀速率差距明显。其中,Ⅳ型补偿器内的冲蚀速率可达到1×10^(-7) kg/(m^(2)·s)量级,明显高于其它3类补偿器;在热补偿量一定的情况下,弯径比为1.5的Ⅳ型补偿器最大冲蚀速率达到弯径比为2.75的Ⅰ型补偿器的6倍,随弯径比的增加,各型补偿器的冲蚀区域均出现明显的扩大。其中,Ⅳ型补偿器在外弧面区出现最大范围0°~240°的“带状”磨蚀区域,最大冲蚀速率逐渐下降并在弯径比为1.5时达到最低值。因此,应根据流体介质中固体颗粒粒径、质量流率及补偿器结构合理选择补偿器类型,从而减轻管件局部点蚀与大范围磨蚀对管道内表面电化学腐蚀保护膜的破坏,以降低冲刷腐蚀速率。
-
-
陈曦宇;
王柯栩
-
-
摘要:
污垢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日常生活和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换热设备的传热过程中,由于污垢沉积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国民生产总值0.28%~0.35%。近年来,随着石油开采行业的发展,原油质量降低,含水量越来越高,热交换设备、地面集输系统的结垢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文总结了现有的微粒污垢模型,同时利用Fluent软件中的DPM模型模拟了管道中不同直径的微米级粒子的沉积和剥蚀状况。其结论是:临界微粒剥蚀直径随沉积位置不同而变化,管顶较小。速度一定时,随着粒径增大,沉积率、粒径剥蚀概率和净沉积率都会增大,粒径沉积多发生在管道的中下部,块状沉积现象加重;当微粒直径一定时,随流速增加,沉积率和净沉积率下降,剥蚀几率增大,管壁微粒沉积趋于均匀,块状沉积现象减弱。
-
-
赵庆鑫;
刘爱玲;
于佳龙;
孔明辉;
支涵
-
-
摘要:
利用GF105管式离心机对废机油进行固液分离,分别采用VOF模型和DPM模型对转鼓内部固液两相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获得10000 r/min和30000 r/min转速下废机油体积分数变化和固体颗粒的运动轨迹。模拟结果表明,30000 r/min分离后的机油体积分数为0.5561,10000 r/min分离后的机油体积分数为0.5632。在10000 r/min时,有少量5μm颗粒残留在转鼓顶部和分离头的缝隙里,或随分离后液体排出,30000 r/min的固液分离效果要优于10000 r/min。为了高效清洁转鼓内壁残留物,设计了一套可清洁内壁残留物的转鼓组件,为废机油回收再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
-
吴敏;
常星星;
高茂洋;
马浩骞
-
-
摘要:
短电弧加工过程中大量的蚀除颗粒分布在底面及侧面窄隙处,形成“富集区”。当蚀除物不能及时排除将会造成极间放电状态发生变化,引起“二次放电”,导致加工工件精度降低以及电极损耗量大,严重时会引起短路现象而无法正常加工。利用FLUENT软件对短电弧铣削加工中蚀除颗粒在窄隙中的分布状态及排除方式进行仿真研究,选择DPM模型对颗粒进行跟踪计算。通过模拟研究不同加工深度下粒子在窄隙中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发现,加工深度的变化对工件表面质量影响不显著。当加工深度为3mm时,流场速度较大且颗粒在拐角处分布稀疏,有利于排屑,可提高短电弧加工的稳定性。
-
-
张锐尧;
蒋振新;
李军;
郭勇;
柳贡慧
-
-
摘要:
针对多梯度控压钻井过程中空心球分离效率低,无法实现多密度梯度的问题,设计了空心球过滤分离器.利用多孔介质模型、DPM模型以及冲蚀模型对分离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注入速度和空心球直径对分离器腐蚀速率的影响,以及过滤过程中分离器内部在轴向上以及径向上的压力与速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空心球注入速度越小以及空心球直径越大,对工具的冲蚀磨损速率越低;过滤结构内入口层的中心压力高而外侧压力低,随着压力逐渐扩散,出口层外侧压力高而中心压力低,速度分布规律则相反;随着入口速度与油水比的增加,工具的压降逐渐增加,但是油水比的影响较小.该研究实现了多梯度控压钻井中空心球分离效率低的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多梯度钻井方式实现的可行性,为窄压力窗口地层中井筒压力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
-
段文博;
马帅;
王洁;
万永刚;
张立平
-
-
摘要:
冲蚀磨损是影响管道寿命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常见的沙粒及水作为流动对象,研究含沙流动对变径管道的冲蚀磨损规律,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分析了颗粒直径及水流速度等参数与管道磨损的关系.结果表明,颗粒粒径与管道的最大冲蚀磨损率成正比例关系,水流速度与最大冲蚀磨损率成反比例关系,整个管道中,冲蚀磨损最严重的部位发生在变径段,而管道的上游段与下游段冲蚀磨损程度较小.
-
-
肖志锋;
乐建波;
吴南星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中干燥塔内气固两相流动及传热传质复杂,温度场、速度场、湿度场、颗粒直径分布等难于测量问题,基于CFD方法,采用DPM模型描述陶瓷料浆颗粒运动轨迹,构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二维轴对称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搭建喷雾干燥试验装置,开展了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实验,实验测得颗粒直径分布、颗粒湿含量与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得到了干燥塔内空气湿度、速度、温度分布,以及颗粒的运动轨迹、湿含量情况,可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塔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
肖志锋;
乐建波;
吴南星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中干燥塔内气固两相流动及传热传质复杂,温度场、速度场、湿度场、颗粒直径分布等难于测量问题,基于CFD方法,采用DPM模型描述陶瓷料浆颗粒运动轨迹,构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二维轴对称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搭建喷雾干燥试验装置,开展了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实验,实验测得颗粒直径分布、颗粒湿含量与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得到了干燥塔内空气湿度、速度、温度分布,以及颗粒的运动轨迹、湿含量情况,可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塔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
肖志锋;
乐建波;
吴南星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中干燥塔内气固两相流动及传热传质复杂,温度场、速度场、湿度场、颗粒直径分布等难于测量问题,基于CFD方法,采用DPM模型描述陶瓷料浆颗粒运动轨迹,构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二维轴对称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搭建喷雾干燥试验装置,开展了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实验,实验测得颗粒直径分布、颗粒湿含量与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得到了干燥塔内空气湿度、速度、温度分布,以及颗粒的运动轨迹、湿含量情况,可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塔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
肖志锋;
乐建波;
吴南星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中干燥塔内气固两相流动及传热传质复杂,温度场、速度场、湿度场、颗粒直径分布等难于测量问题,基于CFD方法,采用DPM模型描述陶瓷料浆颗粒运动轨迹,构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二维轴对称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搭建喷雾干燥试验装置,开展了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实验,实验测得颗粒直径分布、颗粒湿含量与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得到了干燥塔内空气湿度、速度、温度分布,以及颗粒的运动轨迹、湿含量情况,可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塔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
肖志锋;
乐建波;
吴南星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中干燥塔内气固两相流动及传热传质复杂,温度场、速度场、湿度场、颗粒直径分布等难于测量问题,基于CFD方法,采用DPM模型描述陶瓷料浆颗粒运动轨迹,构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二维轴对称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搭建喷雾干燥试验装置,开展了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实验,实验测得颗粒直径分布、颗粒湿含量与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陶瓷料浆喷雾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得到了干燥塔内空气湿度、速度、温度分布,以及颗粒的运动轨迹、湿含量情况,可为陶瓷料浆喷雾干燥塔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