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安全
输液安全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37196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当代护士(专科版)、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10医改新政下护理改革之路系列研讨会(五)(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等;输液安全的相关文献由693位作者贡献,包括成端翠、朱盛楠、王丽丽等。
输液安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7196篇
占比:99.94%
总计:437443篇
输液安全
-研究学者
- 成端翠
- 朱盛楠
- 王丽丽
- 王学建
- 王静
- 王颖
- 石莉芬
- 罗雪莲
- 肖慧珍
- 付海英
- 付阿丹
- 任青敏
- 何云嵩
- 何卓瑶
- 余桂芳
- 侯水珍
- 傅天
- 傅如华
- 刘丽萍
- 刘忠
- 刘思川
- 刘文军
- 刘震
- 卢兰杏
- 吴小愚
- 吴蓓蓓
- 姜姗姗
- 宋琦
- 宋金德
- 宣艳
- 库力吉汗·波拉提
- 张慧
- 张茹
- 张鹰
- 徐春华
- 曾丽青
- 朱建英
- 李冬梅
- 李岫炜
- 李明娥
- 杜红妍
- 杨燕
- 梅立娟
- 欧春连
- 段振兰
- 池淑红
- 涂发妹
- 王丽新
- 王余波
- 王兰
-
-
冷芸坤;
李娜
-
-
摘要:
目的:提高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围术期输液安全质量。方法:选择耳鼻喉头颈外科收治的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共88例,按照实施护理专案改善方法干预的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4例和试验组44例。运用护理专案改善方法,分析对照组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围术期输液安全风险发生的原因,制定提高患儿输液安全质量的标准化方案对试验组进行干预。比较两组间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脱管率、堵管率、静脉炎发生率、患儿配合度、护士杜绝不合理用药率、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外周静脉针留置时间、脱管率、堵管率、患儿配合度、护士杜绝不合理用药率分别为(17.36±8.59)h、84.1%(37/44)、63.6%(28/44)、13.6%(6/44)、9.1%(4/44),试验组分别为(65.59±19.17)h、2.3%(1/44)、9.1%(4/44)、68.2%(30/44)、45.5%(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穿刺技术、身份核查执行情况、解决问题、沟通交流、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得分分别为(1.34±0.57)、(2.07±0.26)、(1.09±0.29)、(1.32±0.60)、(2.11±0.44)分,试验组分别为(2.55±0.70)、(3.0±0.00)、(2.91±0.29)、(2.77±0.52)、(2.84±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输液安全护理质量改善显著。两组静脉炎发生率(P=0.645)无明显差异。结论:护理专案能有效提高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围术期输液安全质量,减少护理缺陷发生,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
-
鲁萍;
杨佳丽;
李惠英
-
-
摘要:
目的 规范门诊抗肿瘤药物输液管理,充分发挥药师专业作用,保证门诊患儿抗肿瘤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方法 建立PIVAS门诊抗肿瘤药物病区,医嘱开具缴费后,实现PIVAS处方审核、发药贴签、调配核对、打包配送、护士穿刺输液等闭环式服务.结果 规范门诊抗肿瘤药物输液管理,建立门诊抗肿瘤药物输液区,免除患儿排队及取药等环节,减少等候时间,降低抗肿瘤药物周转风险,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为门诊抗肿瘤药物输液安全及合理使用提供了保障.结论 在PIVAS建立门诊抗肿瘤药物输液病区,规范门诊抗肿瘤药物调配使用的管理,加强职业防护,有利于提升医疗质量安全,促进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
-
-
陆燕芳;
朱锋;
过毅
-
-
摘要:
目的 分析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模式对行门急诊静脉留置针治疗的小儿置管风险和输液安全的影响.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行门急诊静脉留置针治疗的10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行门急诊静脉留置针治疗的100例患儿设为研究组,采用FMEA模式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在行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原因及结果进行剖析,计算出具体的风险值(RPN),就留置针相关危险因素做出管理,给出具体的整改方案.比较两组患儿实施FMEA模式前后的导管堵塞、外渗、意外拔针/脱管、穿刺部位感染的RPN.结果 实施FMEA模式后,研究组意外拔管/脱管、导管堵塞、穿刺部位感染、外渗的RP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MEA模式应用于行门急诊静脉留置针治疗小儿中,能降低置管风险,且能提高输液安全.
-
-
艾凌艳;
李文琴;
姜淑珍;
安原
-
-
摘要:
目的:探讨精准化管理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实施前后的问题医嘱、药物配置错误、药物核对错误及外送错误;医务人员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前8个月与实施后同季节的8个月差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前后的问题医嘱、核对错误、排药错误、外送错误比较X2值分别为4.538,2.820,3.614和2.027;实施后的医护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X2值分别为5.604和5.980.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精准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可有效控制差错,在持续质量改进,保证输液安全中有显著成效.
-
-
王颖;
郑一宁;
赵娅;
王兰;
胡凯利;
付阿丹
-
-
摘要:
目的了解全国输液报警器使用及管理现状,为规范输液报警器的临床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方便抽样方法抽取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9511名护理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疗机构输液报警器使用及管理现状问卷进行网络调查。结果9.91%的护理人员使用过输液报警器;医院或科室输液报警器购置来源不统一,7.36%没有合格证,7.60%没有产品说明书;约32.00%的科室没有建立输液报警器使用及管理规范,且未对使用人员进行相关培训;90.0%以上的调查对象愿意使用输液报警器,且认为应建立使用和管理规范并进行培训。结论临床缺乏统一的输液报警器使用及管理规范。为规范输液报警器的使用及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以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
王颖;
郑一宁;
赵娅;
王兰;
胡凯利;
付阿丹
-
-
摘要:
目的 了解全国输液报警器使用及管理现状,为规范输液报警器的临床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方便抽样方法抽取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9511名护理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疗机构输液报警器使用及管理现状问卷进行网络调查.结果 9.91%的护理人员使用过输液报警器;医院或科室输液报警器购置来源不统一,7.36%没有合格证,7.60%没有产品说明书;约32.00%的科室没有建立输液报警器使用及管理规范,且未对使用人员进行相关培训;90.0%以上的调查对象愿意使用输液报警器,且认为应建立使用和管理规范并进行培训.结论 临床缺乏统一的输液报警器使用及管理规范.为规范输液报警器的使用及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以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
崔鑫
-
-
摘要:
目的:探讨专职巡视护士对门诊输液室患儿输液安全的影响.方法:在我院门诊输液室安排专职巡视护士,分别在实施前后各随机抽查200例患儿,比较其静脉炎、输液外渗、针头滑脱、管路倒置、过敏反应等输液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输液室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安排专职巡视护士后,观察组患患儿输液期间静脉炎、输液外渗、针头滑脱、管路倒置、过敏反应等输液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输液室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职巡视护士通过安排专人对门诊输液室患儿进行密切巡视和健康宣教,及时发现其存在及潜在的风险问题,并予以防范和干预,有效预防并减少了患儿静脉输液期间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及其家长对输液室的护理满意度.
-
-
罗平;
尹桃;
刘韶;
王栋;
刘万里;
龚志成
-
-
摘要:
《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第2-34部分:患者服务输液安全》团体标准是针对静脉输液全过程中的风险环节,围绕输液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内容,制定标准化条款.标准包含输液安全管理、输液前评估、输液中监测、输液后评价4个部分,包括26个关键环节,为构建我国输液安全的标准化管理探索了一条规范化路径.
-
-
曾灿;
韦晓红;
王新;
郭诗丽
-
-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新生儿输液泵输液安全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8月我科患儿使用输液泵例次进行对比,按照护理风险管理开展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实施输液泵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即建立输液泵使用风险评估单;实施项目管理;实施全过程质量追踪;开展全员参与型规范化培训.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其中观察组空气报警、阻塞报警、输注延时、输注过快、仪器故障发生率5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规范地管理输液泵,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对输液泵用药安全具有积极影响.
-
-
-
苏秀翠
- 《甘肃省第五届护理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静疗组在规范全院静脉留置针对输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静疗组在输液安全及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意义. 方法:(1)制定静脉治疗小组成员职责标准;(2)建立静脉输液安全监督系统,系统内容包括:制定静脉治疗护理操作标准,定期进行静脉治疗相关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及考核,学习并贯彻落实国内外最新的静脉治疗护理,定期开展输液不良事件讨论会,参加院内相关静脉治疗的会诊工作.并负责统一培训和指导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倡导钢针零容忍),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统计静疗组培训前802例次和静疗组培训后1298例次静脉留置针操作中相关并发症或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评价静疗组培训前后护士对静脉留置相关理论和操作水平. 结果:静疗组培训后,静脉炎(P<0.05)、液体渗出(P<0.05)、敷料贴未及时更换(P<0.05)以及导管堵塞或破损(P<0.01)发生率均较静疗组培训前下降.护士的静脉留置护理能力得到提升. 结论:静疗小组在规范全院静脉留置针培训提高了院内输液安全及质量管理水平,且成为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的平台和载体;同时,护理人员输液安全意识增加、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科室间交流、沟通增多,护理不良事件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静疗组规范全院静脉留置针培训有利于输液安全及质量的管理.对于提升临床整体护理工作质量及科室管理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
-
-
严婷婷;
范琍;
于雯
- 《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在保证病人输液安全的前提下,探讨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或间断持续泵入药物的患者其泵前管路的更换时间,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对安贞医院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心血管外科共50例经外周静脉置管持续使用或间断持续使用微量泵的患者其泵前管路更换时间的临床资料进行资料分析与研究。结论:在保证病人输液安全的前提下,即无静脉炎和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的前提下,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将患者的微量泵泵前管路的更换时间最长延至96小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