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94951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世纪桥、新闻世界、西部广播电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三次全国法制心理会学术研讨会暨首次两岸四地刑事司法心理研讨会等;二次伤害的相关文献由317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文平、丁忠武、丁雨薇等。
二次伤害—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94951篇
占比:99.97%
总计:495077篇
二次伤害
-研究学者
- 陆文平
- 丁忠武
- 丁雨薇
- 刘卫国
- 刘桂萍
- 吴佳尉
- 周大永
- 咸春静
- 姚滕
- 孙宇
- 孟烨
- 康燕
- 张丽琼
- 张乃龙
- 张羽
- 昂胜华
- 曹洋洋
- 曹金玲
- 李存梅
- 李百福
- 杨代武
- 杨尊峰
- 杨震
- 武昌锁
- 王宁
- 王建平
- 王林
- 肖洪悦
- 肖莹
- 胡文丽
- 许丽
- 贺锦鹏
- 赵京
- 赵文婷
- 陈奕辉
- 陈艳
- 马迪
- 魏铭
- 丁观世
- 不公告发明人
- 乔莹
- 于贺苓
- 付婧
- 任志鹏
- 任琼
- 任陆军
- 伍先民
- 伍圣灵
- 何小兰1
- 侯海华
-
-
张硕
-
-
摘要:
随着民法典时代的到来,隐私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被害人的隐私权在刑事诉讼法领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展望他国,美国、日本等国在对于刑事被害人的隐私权保护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为我国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先进经验。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被害人的隐私权保护仍然停留在原则阶段,缺乏明确具体的权利条款与相关的保护措施、救济措施。理论上的缺失使得实践中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更加遭受忽视。因此,有必要完善刑事诉讼法中与被害人隐私权保护相关的条款,通过确立保护隐私权的权利条款和完善救济措施以保障被害人隐私权遭受侵害时能够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
-
-
邵威仪
-
-
摘要:
“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有关罹难者人物报道涉及的新闻伦理问题曾一度引发社会热议,主要体现在记者在灾后对家属采访产生的“侵扰悲痛”、罹难者生前隐私信息与自媒体账号曝光等现象。空难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因发生概率低、跟踪报道周期长等特点,增强了受众对信息不确定性的紧张,提高了受众对媒体报道的依赖性和关注度。基于此,文章研究认为,从业者应该反思如何调整采访的方式、控制报道的节奏,既满足公众合理的信息需求,又维护罹难者及其家属的应有权益。报道争议可以归纳为新闻实践中的边界与尺度问题,据此媒体的努力方向可以表现在设立灾后的“伤情缓冲区”与“心理安全区”,平衡报道的发表速度与内容限度,在伦理红线内满足合理化的公众信息需要,同时维护个体利益。
-
-
李洁
-
-
摘要:
生活中,五花八门的烫伤偏方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甚至尝试过。诸如抹牙膏、抹香油、冰敷等。不过,不管牙膏还是抹油,都是在阻碍散热,而且牙膏和油对于人体都是“异物”,很容易造成创面污染,加重瘢痕,影响伤口愈合。以下给大家归纳出常见的烫伤误区:误区一:伤口上涂抹牙膏、酱油涂抹牙膏无益处,还会增加创面恢复的难度。涂抹酱油会加重创面脱水、损伤。颜色掩盖创面,还会影响医生对创面情况的判断。
-
-
方艳
-
-
摘要:
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意外伤害很难避免,有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医治或处理不当的话,很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或给身体造成二次伤害,所以掌握一些急救常识非常必要。下面,笔者就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意外情况给出处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异物入眼异物进入眼内时,千万不要用手搓揉眼睛,以免异物划伤眼角膜,甚至引发感染。正确的做法是:尝试闭上眼睛,等到眼泪大量分泌时,轻轻眨眼数次,若异物在表层,可被眼泪“冲洗”出来;如果不行,可就近利用干净的水进行冲洗;若异物较深,应及时就医,以免引起感染。
-
-
施晓艳
-
-
摘要:
这是处理皮具的操作间。在操作台上,堆满了各种皮具清洗剂和不同颜色的颜料,边上摆放着一台喷枪和给皮具加热的风筒。紧挨着的另一个操作间里面是一台2米多高的美容机。旁边的货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已经修好的各类皮具、皮衣。修护师正埋头给一款LV钱包换拉链头,“在修护种类里面这种算是相对简单的,但是同样一点也不得马虎,如果不小心给钱包造成二次伤害,就等于给修复增加了难度。”
-
-
李德志
-
-
摘要:
人生短短几十年,百年之后是黄土,但亲人故去后,因墓穴的相关纠纷再次引人对家庭的二次伤害,尤其有一些亲属针对骨灰谁优先享有安葬权等纠纷走入法庭。本期笔者带你释疑:案例介绍刘婆婆年轻丧偶,独立抚养女儿,后来嫁给隔壁的王先生。
-
-
王阳;
王井怀
-
-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引发全国关注的同时,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报告泄露事件频发,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直接引发群众质疑流调信息安全性、可靠性,影响疫情防控工作大局。流调信息屡被泄露,只见侵权不见处罚从2020年11月以来,石家庄、成都、沈阳、杭州等地至少出现10起流调泄露事件,甚至还有泄露“疫情应对演练”流调报告的荒唐事。
-
-
魏铭
-
-
摘要:
媒介伤害概念建立于媒介批评和法学实践之上,反映了大众传播中的媒介伦理问题.本文以"7·23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案"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该案件的传播过程、媒介伤害表现进行定量、定性研究,探究媒介伤害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建议.
-
-
陈彦君
-
-
摘要:
媒体采取不当方式对暴力侵害案件中的受害人进行采访或报道而导致"二次伤害",是我国新闻传媒界屡见不鲜的现象之一.本文以"湖南凤凰少女被囚禁性侵案"为例,从"二次伤害"的角度审视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活动中出现的采访不当、报道主题混淆、隐私披露等过失,揭示其所呈现的新闻伦理困境,并从媒体"自省"的角度提出相关规避措施.
-
-
魏铭
-
-
摘要:
媒介伤害概念建立于媒介批评和法学实践之上,反映了大众传播中的媒介伦理问题。本文以“7·23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案”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该案件的传播过程、媒介伤害表现进行定量、定性研究,探究媒介伤害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建议。
-
-
李世虎
- 《第十三次全国法制心理会学术研讨会暨首次两岸四地刑事司法心理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性犯罪是以一类特殊对象--女性为侵害目标的犯罪活动。由于性别本身所决定,女性能够成为男性犯罪人满足其非法性需求的对象;同时,一般来讲,女性体力较弱,防卫和反抗能力差,并且大多生性胆小怯懦,易于被征服,因而往往成为性犯罪的被害人。女性在被强奸后,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摧残,然而我们整个社会包括司法机关往往忽略了被害人的心理保护,甚至在司法活动中存在被害人心理的"二次伤害"。本文针对性犯罪案件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就性犯罪案件被害人的心理保护做一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