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灾难报道

灾难报道

灾难报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78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中国地市报人、新闻世界、青年记者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年JMS第十届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第八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第四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等;灾难报道的相关文献由496位作者贡献,包括罗筑娟、高涛、刘一平等。

灾难报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6 占比:49.1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478 占比:50.37%

总计:949篇

灾难报道—发文趋势图

灾难报道

-研究学者

  • 罗筑娟
  • 高涛
  • 刘一平
  • 陆高峰
  • 李琦
  • 王亿本
  • 蒋晓丽
  • 陈瑜
  • 严利
  • 何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子娴; 韦平
    • 摘要: 灾难是被建构和被诠释的。作为具有极高新闻价值的硬新闻的一种,灾难报道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一个国家主流媒体所持有的价值理念以及媒体技术发展水平。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公众对疫情相关各种信息的需求急剧提升,电视作为最具有公信力和时效性的媒体,在疫情的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新冠肺炎疫情的电视新闻报道为切入点,分析了欧美电视新闻中所呈现出来的灾难叙事及其新动向,并提出了我国电视媒体可资借鉴的方向。
    • 摘要: 回顾:灾难报道中,媒体和从业人员有必要准确把握灾难报道的根本目的,强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突发新闻的报道最为考验新闻人的职业素养,而灾难报道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新闻伦理问题。2022年3月23日,人民网人民快评发文:灾难报道要守住道德底线、遵循新闻伦理。
    • 任晓琳
    • 摘要: 2022年3月22日,《每日人物》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关于“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遇难者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大众与学界对其专业性与伦理的广泛讨论。近年来,随着传播方式的不断改变,传统的媒介格局发生变化,网络舆论影响力提高。文章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新形势下媒体遇到的新的采写准则、读者对新闻时效性要求高,以及受众个体差异大等问题;从报道的方式方法、媒体的人文关怀等方面讨论灾难新闻的报道方式。在新媒介语境下,传统新闻专业主义不断消解,此前新闻制作的操作体系在不同层面失效。在坚守新闻原则和新闻伦理的前提下,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亟待变革创新,各方面应共同努力,构建真实、客观、和谐的新闻环境,让新闻专业主义内化为不同类型媒体的参与准则,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努力构建规范的操作体系。
    • 邵威仪
    • 摘要: “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有关罹难者人物报道涉及的新闻伦理问题曾一度引发社会热议,主要体现在记者在灾后对家属采访产生的“侵扰悲痛”、罹难者生前隐私信息与自媒体账号曝光等现象。空难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因发生概率低、跟踪报道周期长等特点,增强了受众对信息不确定性的紧张,提高了受众对媒体报道的依赖性和关注度。基于此,文章研究认为,从业者应该反思如何调整采访的方式、控制报道的节奏,既满足公众合理的信息需求,又维护罹难者及其家属的应有权益。报道争议可以归纳为新闻实践中的边界与尺度问题,据此媒体的努力方向可以表现在设立灾后的“伤情缓冲区”与“心理安全区”,平衡报道的发表速度与内容限度,在伦理红线内满足合理化的公众信息需要,同时维护个体利益。
    • 丁苏怡
    • 摘要: 灾难发生过后,新闻媒体的报道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出媒体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感。部分媒体的报道出现了“营销灾难”、侵扰当事人家属、私自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等伦理失范的现象,文章分析对比这部分媒体和权威媒体对于灾难的报道模式、伦理规范和人文素养。通过理论探索、新闻语篇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从案例中分析权威媒体对于灾难报道的人民立场、前沿的呈现、叙事的斟酌和群像的描绘。认为灾难报道呼唤规范的报道模式,应当秉持法治观念下的人民立场、生命神圣思想下的理性克制和边界意识下的真相保护。文章结合新闻工作实际对灾难报道的伦理规范和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灾难报道的实践提供参考。
    • 毛凯妮
    • 摘要: 2022年3月21日,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从昆明飞往广州,在梧州坠毁。机上共有132人。在官方尚未正式公布失联人员名单时,有媒体第一时间采访到多位失联人员的亲属好友,并迅速推送了报道。引起热议。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坚守真实、客观、及时、公正、全面报道,还应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守住道德伦理,特别是要注意人文关怀,不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
    • 杨剑兰
    • 摘要: 人们普遍认为,当灾难发生时,只有亲身经历灾难的人才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之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仅仅是看与灾难相关的报道,人们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 秦国风
    • 摘要: 灾难给群众的生活与生存带来巨大影响,既会给受灾者带来心理创伤,又会影响其他未受到灾害的群众,极易使他们出现恐慌不安心理。所以,灾难报道中新闻记者尤为重要。因灾难事件具有突发性特点,既考验了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又考验了其伦理道德,而灾难报道中记者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当前相关学界与业界深入探究的热点。
    • 陈欣
    • 摘要: 突发性灾难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安全感和不稳定因素,扰乱着社会的正常秩序。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和个人通常会发生信息“饥渴”,受众的认知平衡被打破。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在正向引导舆论、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灾难新闻报道也成为了新闻传播领域广泛关注和研讨的课题之一。人本价值对新闻界具有重要意义,人文关怀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新闻报道的剖析,反思和总结出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灾难报道如何凸显人本价值进行讨论。
    • 音卡尔·阿海哈提
    • 摘要: 在“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中,一些媒体采写的关于逝者的报道,因为涉及新闻伦理的问题而受到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文章试图呈现媒体所面临的既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又要做到关怀遗属、尊重罹患者生活隐私的新闻伦理困境。文章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展现新闻工作者采写灾难报道过程中面对不一样的新闻伦理抉择时,如何在维护公共利益与避免对遇难者亲友的悲痛侵扰之间实现动态的平衡。在呈现大数据时代媒体所遇到的新闻伦理的挑战后,文章指出新闻业界需要明确规范灾难报道应全面报道搜救工作、突发性灾难事件调查工作的进展,而不是第一时间抢发关于逝者报道,旨在表达关怀因天灾人祸而受难的群体不仅是作为记者的操守,还是出于作为人的同理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