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灾难新闻

灾难新闻

灾难新闻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273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活力、中国地市报人、新闻世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学术年会、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会议等;灾难新闻的相关文献由320位作者贡献,包括沈正赋、刘勇、王再承等。

灾难新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8.4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273 占比:91.45%

总计:3579篇

灾难新闻—发文趋势图

灾难新闻

-研究学者

  • 沈正赋
  • 刘勇
  • 王再承
  • 甘小亚
  • 刘华
  • 刘艳萍
  • 卜莹
  • 吴婷婷
  • 吴颖
  • 孙志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斓; 喻发胜
    • 摘要: 重特大地震灾害往往伴随着社会破坏与群体伤亡。不同于古时视地震为“天象神话”的迷思范畴,地震类灾难新闻包含着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与解释,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相互形塑的产物。本文通过对7159篇地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重特大地震报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1949年至1978年作为“宣传的新闻”、1978年至2002年作为“报道的新闻”以及2003年至今作为“响应的新闻”。从而完成了从宣传到响应的传播功能转向;而“救灾”“人文”与“重建”则始终是我国地震类灾难新闻的重要议题。未来,灾难新闻应进一步强化灾难响应、信息传播、文化沟通、社会协同等功能,在灾难新闻报道实践中拓展新局面。
    • 汪帆
    • 摘要: 随着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灾难新闻报道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哪怕是几年一遇,灾难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以及对人心理造成的阴影却是巨大的。灾难新闻应该怎样报道?报道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应该回避什么?如何既报道了真实状况又不给受灾人群带去二次伤害?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希望总结一些可操作性的规则,提高记者灾难新闻报道的技巧和水平。
    • 黄子鸣; 阮玥莹
    • 摘要: “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相关新闻报道多次引发社会争议。文章对此次事故的新闻报道情况进行解构,找到实现避免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保留人文情怀的路径。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在归纳以公众号“每日人物”为代表的新闻媒体报道内容的基础上,纳入受众群体中不同立场和评论,从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视域出发,探究如何把握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度”,为未来相关新闻报道保持专业与伦理色彩提供借鉴。在对前人文献和事件梳理的过程中,发现灾难新闻报道引发群体偏差的根源在于新闻专业主义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平衡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规范新闻记者秩序外,还需统筹新闻媒体与新闻行业等因素。
    • 龙雨晴
    • 摘要: 近年来,突发性灾难事件时有发生,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框架不仅体现媒体的叙事策略和报道立场,还关系到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事实上,数十年以来,我国灾难新闻无论报道方式还是报道理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依托新媒体的发展,灾难新闻报道的载体从传统媒体逐渐转向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文章以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对“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对其报道主题、报道时间、新闻出处以及报道方式进行关联研究,分析人民日报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框架,从新闻框架理论这一研究视角切入,为新媒体平台上的主流媒体关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框架提出完善建议。
    • 卞文志
    • 摘要: 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上空发生空难。面对突发的灾难和来自各方铺天盖地的讯息,不少网友陷入震惊、忧虑、悲痛等情绪。空难发生后,许多人不停地刷新页面,迫切想要知道更多、更新的相关消息,这又会使大家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一名叫刘丽的网友发帖说:“我对遇难者的遭遇感到深深的同情,他们本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可是意外事故让他们的未来戛然而止。空难发生后我一直失眠、焦虑、食欲不振,为失事客机上的人感到悲伤。
    • 温凯淇
    • 摘要: 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要求新闻媒体秉持“积极向导”的要求,对社会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在灾难事件发生后,社会焦虑加速扩散,公众负面情绪增多,更需要新闻媒体践行建设性理念,推动问题解决,这不仅需要国家主流媒体的实践,更需要地方媒体的努力探索。本文聚焦“山西暴雨”这一灾难性事件,以《山西日报》的做法窥探地方媒体建设性实践中暴露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我国地方媒体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需承担的社会角色,进而推动地方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重新定位社会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 徐睿娴; 罗璇
    • 摘要: 运用叙事学理论,以获得2022年普利策突发新闻奖的《迈阿密先驱报》系列报道《瑟夫赛德的悲剧》为研究对象,对其叙事视角、叙事框架以及叙事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媒体在报道突发性的灾难新闻时,需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采用全知与限知、内外聚焦相结合的混合多元叙事方式,呈现多样的报道视角,并且运用各种符号资源组成多模态的报道语篇。
    • 胡芸雯
    • 摘要: 运用比较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依托5W模式,抓取并分析人民日报微博和微信在“河南暴雨”中的相关报道,对其灾难新闻传播模式进行比较探究,发现微博“实时扩散”与微信“深度综合”的不同特点。基于此,为媒体利用“双微”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提出差异传播和联动互补的建议。
    • 石梦蕊
    • 摘要: 自媒体大多是由个人或是团队自发组织形成的,大部分自媒体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教育,新闻素养不高,有些自媒体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不惜违背伦理道德,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失范现象尤为明显,如渲染悲情、苦情宣传;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灾难拟态环境;过度消费女性英雄形象。文章研究自媒体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失范现象,以推动自媒体从业人员从价值观、原则、行动等方面采取措施,减少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失范现象。
    • 李奕沣; 胡明青
    •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声,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和议程设置,将新冠肺炎疫情的一手资讯及防疫最新动态,第一时间传递给人民群众。然而在报道过程中,个别媒体仍旧存在着刻意的正能量式宣传,与报道的初心背道而驰。基于此,文章选择四篇具有代表性并在疫情初期引发热议的诉诸情感类报道,通过文本分析,对其内容和词组进行提炼,分析其在修辞和使用情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力图探究在灾难报道中,主流媒体如何既能落实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晓之以理,又能传递温暖,动之以情。要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将理性逻辑和感性表达相结合,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探索新的路径,开拓更大的思考空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