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产业
设计产业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1年内共计579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工业经济、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15171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经贸实践、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届设计教育高层论坛、2012第六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 Summit Forum in 2011 & the Second Design Academic Conference of Chinese Worldwide (IDM 2011)(2011国际创新设计与管理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世界华人设计学术研讨会)等;设计产业的相关文献由453位作者贡献,包括郝凝辉、祝帅、陈圻等。
设计产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5171篇
占比:99.50%
总计:115747篇
设计产业
-研究学者
- 郝凝辉
- 祝帅
- 陈圻
- 郭丽
- 刘曦卉
- 张瑞华
- 张贝
- 束霞平
- 王汉友
- 许平
- 赵方忠
- Leeble
- 何丽娜
- 何志鹏
- 余小荔
- 刘宁
- 刘斯斯
- 刘虎成
- 华沙
- 吴讯
- 周彬
- 周扬
- 周海海
- 唐林涛
- 孙再吉
- 孙明
- 孙聪
- 崔国
- 廉锋
- 张印子
- 张宏
- 张欣
- 张萌秋
- 曹小琴
- 朱丽娟
- 朱冉
- 李一舟
- 李书波
- 李云梅
- 李涛(图)
- 李焱
- 李顺良
- 杨杰
- 杨菲
- 王倩倩
- 王劭君
- 王效杰
- 王芹生
- 章从福
- 管文明
-
-
马宁;
张欣
-
-
摘要:
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让设计产业在参与我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程中迎来更多创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结合北京建设设计名城的整体规划和探索实践,设计产业主体创新的新业务、新模式、新规范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的融合式、特色性、多元化发展,将为设计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文化科技融合为主线的未来展望提供有益参考。
-
-
祝帅;
张萌秋
-
-
摘要: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设计政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通过对设计政策中的中外设计产业比较、设计监管和设计治理、设计制度史三个方面的分析及研究,认为我国的设计政策研究在理论方面应加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在研究方法层面,本文提出应加强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历史研究中的概念史方法和制度史方法等多方位的应用;在研究视野方面,设计政策应树立一种全球史观,注重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在理论、方法和历史观上实现新的拓展,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主体性的设计政策研究。
-
-
张宏
-
-
摘要: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设计产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研究设计在经济中的价值与作用,为天津发展设计产业助力经济转型提供创新动力,为决策者制定设计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帮助。以设计产业发达国家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在经济中的价值,观察以设计为主导的国际领先企业发展情况以及研究国际前沿的设计理论文献,针对天津设计产业的问题提出建议。设计在经济中的价值与作用越来越被科技领先的国家所重视,以设计为主导的企业增多。天津应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发展设计产业战略,通过设计创新驱动经济变革。通过推进设计院校的课程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的设计专业素质实现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数据统计监测工作,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支持。
-
-
周宇
-
-
摘要:
当今全球化经济模式的迅速变化带来了全世界文化资源的整合,为了引领文化创意的新财富,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数字化的媒体制作等多种多样的方法为核心勇于推进革新.设计是使思维决策能力和具体实行能力融合的智慧资源,使抽象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果可以转换为特定的实际生产效益.像这样的中国创意产业,其根本性的发展条件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孕育,这意味着,中国创意产业不但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还拥有丰富的消费需求、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
-
马双
-
-
摘要:
面对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纷纷主打设计强国之牌,我国政府也将设计创新的思想嵌入政府的宏观决策范畴内,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扶持设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创意引领、竞合机制、技术支撑的有效驱动下,以设计为核心的新旧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当前知识、技术更新迭代频繁之际,我国设计产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
-
马宁;
张欣
-
-
摘要:
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让设计产业在参与我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程中迎来更多创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结合北京建设设计名城的整体规划和探索实践,设计产业主体创新的新业务、新模式、新规范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的融合式、特色性、多元化发展,将为设计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文化科技融合为主线的未来展望提供有益参考.
-
-
张宏
-
-
摘要: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设计产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研究设计在经济中的价值与作用,为天津发展设计产业助力经济转型提供创新动力,为决策者制定设计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帮助.以设计产业发达国家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在经济中的价值,观察以设计为主导的国际领先企业发展情况以及研究国际前沿的设计理论文献,针对天津设计产业的问题提出建议.设计在经济中的价值与作用越来越被科技领先的国家所重视,以设计为主导的企业增多.天津应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发展设计产业战略,通过设计创新驱动经济变革.通过推进设计院校的课程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的设计专业素质实现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数据统计监测工作,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支持.
-
-
祝帅;
张萌秋
-
-
摘要: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设计政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通过对设计政策中的中外设计产业比较、设计监管和设计治理、设计制度史三个方面的分析及研究,认为我国的设计政策研究在理论方面应加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在研究方法层面,本文提出应加强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历史研究中的概念史方法和制度史方法等多方位的应用;在研究视野方面,设计政策应树立一种全球史观,注重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在理论、方法和历史观上实现新的拓展,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主体性的设计政策研究.
-
-
马双
-
-
摘要:
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历经30多年的积累,我国逐渐发展成为能和发达国家比肩的重要经济体.当前,面对要素和投资驱动增长乏力,为使设计产业摆脱历史束缚,寻求更好的发展方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结合当前学界热议的产业政策走向议题,从经济、科技、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当下我国设计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主体、内容、关联性3个方面提出 设计产业政策应有"更大范围的参与"主体、 "到位不缺位"的内容把控、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从政策设计体系完善的视角,分析设计政策本体的自我完善理念.试图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为设计产业健康发展找寻条政策设计的有效方法和基本路径.
-
-
刘宁;
杨芳
-
-
摘要:
目的探索智能互联时代下,我国工业设计的创新发展路径。阐明智能互联时代的产业发展特征,厘清科技智慧、万物互联对设计创新的重大影响和新的要求,剖析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下,设计业态的升级与外延。方法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归纳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工业化时代和智能互联时代,总结提炼了智能互联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创新方式、连接方式和驱动方式等方面所呈现的新特征,综合归纳了智能互联时代下工业设计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演进方向。结论我国工业设计的创新生态正由设计服务逐渐演变为设计产业,即以全产业链平台搭建为基础,由设计创新驱动,集问题发现、产品定义、柔性制造、管理服务、品牌营销等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社会化创新,由"设计产品"升级为"设计生态"。
-
-
-
金萍
- 《2012第六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在设计产业化背景下,设计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日益凸显.其教学势必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其教学形式还得根据市场的现状,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与技艺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应当是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并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更新设计教育观念,建立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工作室设计教学模式实践,不断拓展设计产业的市场化.
-
-
-
陈跃华
-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上海的设计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入融合态势也是不断变化的,不仅设计的渗透性在不断蔓延,而且这种变化在不断向好的趋势发展,对工业、服务业、"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不断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变化也提升了设计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工业设计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的设计产品从上海走向市场。同时,上海有近300个文化创业产业园区,其中有128家市级文化创业产业园区。设计产业是先导产业。它既是古老的,又是新型的。它是由不断变化的设计特征所决定的。“设计之变”要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时代的要求,上海设计产业要依托优良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来发展。有了“设计之变”,上海的设计创新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
-
-
祈宜臻
- 《第三届设计教育高层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过产业转型这一环节,也是一个城市多维度动态发展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可以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达到有机的融合,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的方向引领整个城市的发展,并以一种创新可持续的活态智力资源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设计产业就从横向与纵向立体的构建了资源城市突破瓶颈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横向看来,发展以设计相关的诸如咨询、信息媒体等第三产业,改变当前滞后的产业类型;纵向来说,可将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智力资源渗透到已有的各个行业,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双向结合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龙头品牌产业,塑造独特的城市性格,一方面可全方位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对此笔者给出资源型城市设计转型的具体对策建议,即要采用适合自身的产业转型模式,服务大众满足居民要求,立足本土发展特色产业,利用“灰领”创意人才推动产业升级。
-
-
-
-
- 《2009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近几年来,市场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同时还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与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学术交流相继开展。设计师们也不断追求进取、突破自我,努力建设“中国创造”的新格局。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正在以“公益”的手段把设计领域内一群优秀的设计青年牢牢团结起来,增加产业内青年的凝聚力,通过各种活动平台的开展,促使中国设计业杰出青年人物互相合作学习,正确树立青年设计者形象。
-
-
-
童慧明
- 《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在20世纪的历史记忆中,中国缺席于商品创新的世界舞台,几乎所有标志着推动生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物品创造都与中国无缘。rn 今天,我们不得不为世界市场"打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永远打下去。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到"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业将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认清了"设计创新"是实现命运转折的法宝、可引领我们奔向"赢"的目标,并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集体行动。只有中国品牌靠设计创新与品质(而不是廉价)跻身全球著名品牌之列时,"中国制造"就能赢回世人对当代中华文明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