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计算机断层

计算机断层

计算机断层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9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79103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医疗卫生装备、基础医学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0年全国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核素显像与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议、首届国际医学影像学暨介入医学学术会议等;计算机断层的相关文献由1663位作者贡献,包括M·格拉斯、R·普罗克绍、T·克勒等。

计算机断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9103 占比:99.93%

总计:379360篇

计算机断层—发文趋势图

计算机断层

-研究学者

  • M·格拉斯
  • R·普罗克绍
  • T·克勒
  • 津雪昌快
  • 塚越伸介
  • 赫伯特·布鲁德
  • 中西知
  • T.弗洛尔
  • 卡尔·斯蒂尔斯托弗
  • 吴书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勇; 谢勤岚
    • 摘要: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部,在胸部CT图像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病理特征,为此开发了一种自动分割模型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分析.基于3D U-Net分割框架,提出了一种结合挤压与激励模块和注意力机制结合的3D SE-ResNet深度学习模型.采用包含200张COVID-193D CT图像数据集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增强后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Dice指标达到了87.00%,与基于3D ResNet和3D U-Net网络模型实验相比,分别提升2.85%和1.03%.可以看出,3D SE-ResNet网络模型能在冠状病毒感染区域分割实现较高精度.
    • 张波; 王侠; 许兴园; 吴兴旺
    • 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CT结肠虚拟内镜(CTC)成像的结肠影像学特征在预判不完全结肠镜检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同时做过CTC和结肠内镜的患者71例,依据结肠镜是否到达回盲部,分为完全组30例和不完全组41例.记录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和影像学特征(乙状结肠顶高、结肠长度、仰卧位腹围、曲折度),分析出与不完全结肠镜有关的临床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再评估影像学特征预判不完全结肠镜检的价值.结果 与完全组相比,不完全组的年龄更高(P<0.001),乙状结肠顶高较高(P<0.001)、结肠长度较长(P <0.001)、仰卧位腹围较长(P =0.005)、曲折度较多(P=0.003).乙状结肠顶高、结肠长度、仰卧位腹围、曲折度和联合这些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1、0.795、0.685、0.704、0.850.结论 年龄、乙状结肠顶高、结肠长度、仰卧位腹围、曲折度是与不完全结肠镜检有关的因素,联合多个影像学特征能够较好地预判结肠内镜检查是否能完成.
    • 梁春杰; 李雪; 郭小强
    • 摘要: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A筛查病例,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人群中根据性别、年龄、解剖结构分布的情况,为临床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丰台医院2014年6月—2021年1月完成检查的1487例冠状动脉CTA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比较各年龄段男女患者的发病率、阳性率以及阳性评分等,进一步分析性别等因素对冠脉病变节段分布的影响.结果:男性及女性在冠脉分布走行方面及优势型间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在50~69岁区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男性被检者的阳性率及病变评分总体较女性高,病变峰值出现的年龄段较女性高,且评分更高.因此,50~69岁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尤其是男性尽早进行冠状动脉CTA筛查可能获益.
    • 唐菁华; 孙秀勤; 王建军
    • 摘要: 目的 对比DR、MSCT检查对不同分型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CT检查及DR检查所得的图像进行讨论和分析;根据AO分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不同分型的准确率.结果 74例患者中,经MSCT确诊为骨折的有74例,准确率为100%.其中A型19例,B型25例,C型30例;经DR确诊为骨折的有59例,准确率为79.73%.其中A型18例,B型22例,C型19例.MSCT诊断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准确率显著高于DR的诊断准确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和MS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像学特点,但CT检查鉴别诊断不同分型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能力显著优于DR检查,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 罗素金
    • 摘要: 目的 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的肺部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20日在我院就诊并最终经临床确诊的COVID-19肺炎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三天内行胸部X线检查或高分辨率CT平扫,分别记录每位患者两种影像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累及的肺叶、 磨玻璃影(GGO)、 实变影、 铺路石征、 纤维索条及小叶间隔增厚等征象.结果 共22例确诊为COVID-19肺炎,其中男:女为1:1,年龄范围20~82岁;平均年龄为(52.9±16.2)岁.21例行胸部X线检查,其中有3例患者同时行肺部CT平扫检查;1例患者仅行胸部CT平扫检查.21例X线检查中16例(76%)胸片表现为斑片状、 絮状致密影,余5例(24%)检查双肺未见异常征象.4例CT扫描患者中均可以见到病灶(100%),其中有3例(75%)累及5个肺叶,1例(25%)仅累及1个肺叶;均表现为胸膜下磨玻璃影、 斑片状实变影、 铺路石征、 小叶间隔增厚、 小血管增粗及支气管气象;其中1例(25%)出现淋巴结肿大;2例(50%)出现纤维索条影.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其中X线检查对于部分病灶显示欠佳,胸部CT平扫对于病变的检查较为准确,可作为COVID-19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 浦学慧; 徐海; 刘冲; 李海; 吴艳玲; 俞同福
    • 摘要: 目的:探讨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 (minute pulmonary meningothelial-like nodule, MPMN) 的影像及病理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MPMN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MPMN平均直径 (1.7±1.1) mm (范围0.5~5.0 mm) .16例MPMN是显微镜下病灶, CT图像上无明确显示.21例CT显示MPMN中, 13例为多发病灶.21例MPMN均位于肺外周, 19例为磨玻璃结节, 17例病灶边界模糊, 19例与肺小静脉相连.MPMN病理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脑膜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散在分布, 细胞含嗜酸性胞浆, 染色质细腻, 偶尔可见核内包涵体;病变沿胸膜下或肺小静脉分布, 部分呈涡旋状排列.37例行免疫组化检查, 波形蛋白 (vimentin) 表达均为阳性, 30例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表达阳性, 32例上皮膜抗原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表达阳性.结论:熟悉MPMN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
    • 熊青峰; 阎超群; 蔡仁慧; 周娣; 付晓荣; 陈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20例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CAPA)的影像特征、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6年7月20例不明原因左心室扩大或二尖瓣返流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发现ACAPA,术前评价心胸比率,术后借助胸片及彩色多普勒随访并分析其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 20例患者中,心影Ⅲ级10例,Ⅱ级8例,Ⅰ级2例,其中40%合并二尖瓣损害.MSCTA发现左主干起源异常18例,回旋支1例;右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迂曲、增粗14例,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4例合并细小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7例行冠状动脉移植术,3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心影Ⅲ级4例,Ⅱ级5例,I级11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95,P=0.009),术后心影改善率达65%.结论 疑似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患者MSCTA检查可以确诊,心影大小变化及二尖瓣功能改善情况可作为判断手术疗效可靠指标.
    • 摘要: 据外媒报道,宝马集团在原型车研发、生产和分析过程中引入了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CT),为汽车行业首例。得益于此项技术,即使在车辆的早期研发阶段,宝马都可对从宝马MINI到劳斯莱斯等全系车型进行质量管理。扫描工作由4个机器人执行,机器人在原型车的外部四处走动,从而产生数千个横断层面影像,用于详细车辆的检查创新技术、新材料和粘接技术。
    • 府伟灵
    • 摘要: 纵观科学发展史,光谱学技术的每次重大突破及其与生物医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如X线、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均大幅提高了生物医学研究水平,并孕育产生了一系列关于生命本质和规律的重大理论发现。近年来出现的太赫兹技术有望为活细胞检测提供新的契机。
    • 谢生智1; 杨娜2; 候亚琴3; 贺国盛4; 雷振5
    • 摘要: 【目的】分析并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胸部CT影像征象及部分临床特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就诊肺癌患者,共筛选出86例病理证实为NSCLC的患者。所有患者行胸部CT检查、活检病理诊断及EGFR基因检测。定性分析所有患者胸部CT上病灶所在肺叶、位置、形状、边界、密度、空气支气管征、肺内转移、磨玻璃影、胸膜牵拉、胸腔积液、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等影像征象,统计患者的病理类型、EGFR基因突变型、野生型数量,同时记录性别、年龄及吸烟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以上CT影像特征、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情况及EGFR基因突变状态,评估NSCLC患者CT影像特征、患者性别、年龄及吸烟情况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联系。【结果】胸膜牵拉、肺气肿、性别及是否吸烟与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膜有牵拉、肺内无肺气肿、女性、无吸烟患者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