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年全国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研讨会
2010年全国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研讨会

2010年全国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10-0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放射学杂志社

会议文集:2010年全国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高低对HIV/AIDS患者术后所发并发症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HIV/AIDS病人合并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将手术患者分为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其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118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33例。统计各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道感染、尿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rn 结果:151例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CD4淋巴细胞计数(200/μL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HIV/AIDS不是手术禁忌症,T淋巴细胞亚群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手术的预后。我们应在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再行手术,相当比较安全。
  • 摘要:目的:使用肺部高分辨CT(HRCT)扫描方法分析25例肺孢子菌肺炎肺小叶病变影像特点,提高对肺孢子菌肺炎认识,合理使用这些方法有利于,早期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判断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5例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住院患者治疗前主动脉弓、气管隆突、下肺静脉层面HRCT图像,观察肺小叶影像改变特点。结果:弥漫性肺泡炎18例,弥漫性肺泡炎伴小叶间质增厚7例。结论:本组25例肺孢子菌肺炎中,病变可以累及肺小叶的各个部分,以弥漫性肺泡炎性改变最为多见,占72%。
  • 摘要: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151例经病原学诊断确诊的马尔尼菲青霉病病历。结果:提示临床上同时具备中高度发热、中~重度乏力、头面部颈部丘疹性皮疹、浅表肿大淋巴结质中偏硬、B超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细胞正常或降低、进行性血小板降低、谷草转氨酶升高、CD4<50cell/ul之中的数个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抗细菌感染治疗无效时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可能,应追问本病流行区域居住史和旅行史,并积极作病原学检查进行确诊。血培养时应注意,临床实验室培养的马尼菲青霉菌生长较缓慢,本组病人培养7天阳性率仅38.3%,而当培养时间延长至16天时阳性率高达94.3%,因此血培养的时间以16天为佳。治疗分为症状期治疗,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三个阶段进行。
  • 摘要:@@本文介绍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曲菌病以及艾滋病并发肺部感染等常见肺疾病磨玻璃阴影的临床诊断标准。
  • 摘要:@@肺磨玻璃阴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引起临床高度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相当一部分肺磨玻璃结节的病人,发生了早期肺癌,CT随访虽然发现病灶有缩小,但是,向肿瘤发展的病理进程是不会改变的。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同样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的特征。rn 方法:对确诊的51例AIDS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及56例非艾滋病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CT平扫及HRCT扫描,对合并肿块或纵隔内可疑淋巴结的病人进行增强扫描。对其发病部位、范围及病变特点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两组患者中均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见,感染率分别为54.8%(28例)、58.3%(32例)。两肺弥漫分布、右上肺、右下肺、左上肺、左下肺病变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片或大片实变影、空洞影、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病变范围更广,多为弥漫分布,斑片状或大片实变影发生率较高(P=0.002)。发生部位及影像学特征与非艾滋病肺部真菌感染相比具有差异性,影像袭现复杂多样。以念珠菌感染最常见。
  • 摘要:@@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于1923年首次发现并命名为马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equi),后经细胞壁结构分析,发现本菌与棒状杆菌属有较大差异,因此将其归属为马红球菌。1967年首次报道人类感染此菌。它主要影响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尤其是HIV感染者。2009年8月-2010年8月本科室共收治HIV合并马红球菌感染3例。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AIDS患者的胸部不同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25例老年AIDS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资料(包括胸片及胸部CT片)。结果:25例患者的胸部影像表现:8例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样结节,5例呈磨玻璃密度影,6例表现为网状纹理改变,4例见气囊及空洞,10例见斑片状及大片状致密影,11例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9例出现胸腔积液。结论:胸部影像学表现对AIDS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结合胸部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可见,老年AIDS患者易合并肺部真菌感染。
  • 摘要:[目的]通过对健康人和HIV/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oll样受体-11(TLR-1)、TLR-2、TLR-4和TLR-6的表达差异分析,以筛选出表达异常的TLRs,探讨其在HIV/AIDS疾病过程中的意义。rn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5例健康人和20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多型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TLR-1、TLR-2、TLR-4和TLR-6的表达。rn [结果]TLR-1、TLR-2、TLR-4和TLR-6在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均有表达。HIV/AIDS患者多型核粒细胞表面的TLRs表达水平均降低,与健康对照相比,P值分别为P=0.014,P<0.001,P<0.001,P=0.004;但HIV/AIDS患者单核细胞表面的TLRs表达水平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相比,P值分别为P=0.047,P<0.001,P=0.019,P<0.001;HIV/AIDS患者淋巴细胞表面的TLRs表达水平有增高的趋势,TLR-4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TLR-1、TLR-2、和TLR-6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值分别为P=0.024,P=0.008,P=0.037。rn [结论]HIV/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TLR-1、-2、-4、-6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有显著变化,这表明TLRs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在HIV/AIDS疾病过程中有一定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的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rn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患者的资料,1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仅行CT平扫。rn 结果:CT表现呈单发结节/肿块16例,多发4例,共计28枚结节/肿块,均分布于肺叶外周带,24枚病灶(85.7%)与胸膜紧密相邻,其中11枚(39.3%)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病灶内部:呈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脂肪及空气支气管征,1枚肿块内部小片状低密度(坏死),空洞1枚,空气新月征1枚。病灶边缘:分叶征3枚,毛刺征16枚,11枚结节/肿块伴卫星灶,20枚边缘模糊。16例增强扫描6例呈明显强化,其余为轻-中度强化。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9例因体检就诊,其余11例临床症状较轻。rn 结论:原发肺真荫性肉芽肿CT表现虽与肺内原发或继发性肿瘤表现相似,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需仔细分析临床及CT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肺部影像学特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10年3月23例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肺部X线及CT表现。该组病例年龄29-56岁,均有咳嗽、发热,体温38.5℃-40℃,其中呼吸困难11例。所有病例确诊均参照199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诊断标准,HIV抗体阳性经阳江市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实验室确认。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诊断均采用痰聚合酶链反应(PCR)。rn 结论: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诊断主要靠X线和CT检查,有条件的医院患者CT应该是首选检查,它能清楚显示病灶形态、部位和范围及并发症。X线特征主要是双肺网状、絮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或仅为肺纹理增粗,提示肺间质侵润,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小片状阴影。卡氏肺囊虫肺炎常合并有肺大泡、肺气囊、气胸。典型的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或局限性磨玻璃样影像,有时磨玻璃样密度也可表现为补丁状,慢性或复发病例可引起间质结构和小叶间隔的增厚。了解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非常重要,对有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结节样肺泡实变以及网状、线状间质性病变,如果确诊为艾滋病患者.应首先提出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诊断可能性。对于不明原因出现上述影像学改变的患者在排除有其它有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性疾病的情况下,也要提示临床要对该患者做进一步的HIV及卡氏肺囊虫肺炎等方面的检查。
  • 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影像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及CT影像学表现。46例中42例做了X线(CR/DR)摄影,其中27例同时做了CT检查,4例仅做CT检查。结论:艾滋病卡氏肺孢虫肺炎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的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8年3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艾滋病死亡患者中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者40例,发生率为21.1%,患者以发热30例(75.0%)。消瘦28例(70。0%),纳差25例(62.5%),咳嗽20例(50.0%),咳痰11例(27.5%),皮疹10例(25.0%),浅表淋巴结肿大9例(22.5%)为主要表现,患者合并其他多种机会感染,以肺部感染33例(82.5%),口腔念珠菌病18例(45.0%),结核病10例(25.0%),消化道出血6例(15%),带状疱疹各5例(15%)等多见。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计数为56.47个/uL,晚期治疗效果不好。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是南方艾滋病患者常见死亡的原因之一,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100个/uL的患者。在南方对艾滋病忠者进行PSM的常规普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抗病毒、抗真菌治疗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MRI表现,及与HIV阴性结核性脑膜脑炎MRI表现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与22例非艾滋病患者结核性脑膜脑炎的MRI表现,比较MRI表现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艾滋病并发结核性脑脓肿与非艾滋痫脑结核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4/17,0/22,P<0.05),但非艾滋病并发脑结核在脑膜增厚、强化,脑内结核增,脑梗塞,交通性脑积水等方面与艾滋病合并脑结核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的MRI表现与非艾滋病患者结核性脑膜脑炎相似,但炎症反应轻,易于形成脑脓肿,MRI检查有助于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方法:收集10例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头颅影像表现特点。结果:10例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患者中共发现颅内病灶30个,每个患者病灶数目2~7个不等;结节状或类圆形病灶共20个。CT平扫所有颅内病灶表现均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有7个病灶出现环形强化;MR T1W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MRI有8个病灶呈环形强化,其中2个表现为“靶征”,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50cell/μl的患者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50cell/μl的患者,发现前者更易出现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卡方检验,P=0.009)。结论: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颅内病灶影像表现为多发性,多累及大脑半球、基底节区及丘脑,病灶的形态多为结节状或类圆形,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对较高的患者注入对比剂后更易呈环形或结节状强化。
  • 摘要:@@HIV/AIDS患者约50%伴有肺部并发症,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卡氏肺孢子菌肺炎、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最多见。目前对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和肺结核的研究较多,其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由于一些原因,艾滋病合并普遍细菌感染未能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研究发现细菌性肺炎可发生在艾滋病自然病程的任一时期,尤其好发于静脉吸毒的HIV/AIDS患者。主要的致病菌有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临床和影像学的表现,可以为肺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 摘要:艾滋病腹部并发症是仅次于其在胸部的病变,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合理选择是对其并发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重要环节。超声和CT扫描检查被认为是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艾滋病患者晚期可累及腹膜后、肠系膜等淋巴结系统。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较多,包括细菌(结核)、真菌、病毒及肿瘤。但仍以结核与肿瘤多见。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在CT增强扫描中除有多个肿大淋巴结与周围软组织融合成团外,其中心低密度均匀阴影,环形强化是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价值。
  • 摘要:@@艾滋病晚期常合并各种机遇性感染,但艾滋病合并骨骼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少于肺部,目前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不同时期的CT表现。方法:收集22例临床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卡氏肺囊虫肺炎胸部CT检查资料,分析不同病理时期的CT表现及治疗后的CT随访。结果:早期改变较少,不易发现(占5%);中期较多,影像学改变典型,表现以双肺实质对称性渗出性改变为主的磨玻璃影,预后较好(占82%);晚期表现较复杂,除了肺实质改变外,以间质改变为主的网格状影,弥漫性小结节影或网织结节影,胸膜下“月弓征”,肺门和/或纵膈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小片实变较多见,预后差。结论:胸部CT不仅可以充分显示PCP的病变影像,同时认识不同病理时期的CT表现,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发生ARDS甚至死亡。
  • 摘要:目的:通过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采用加强心理干预,了解此项措施实施后患者服药随访检查依从性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方法:对珠海市定点医院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随机选出30例进行艾滋病知识介绍、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保密、督导及免费随访,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淀粉酶、血糖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入选的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检查依从性由49%上升为74%,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有所上升(p<0.01)。结论:采用加强心理干预后能明显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检查依从性,同时在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一定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为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和艾滋病患者(AIDS)中结核病(TB)的患病情况及发病趋势,以便对TB/HIV双重感染者开展积极防治。方法:对586例已确诊HIV/AIDS人群分批集中进行拍摄正位胸片、痰涂片试验和痰培养检查。结果:在586例HIV/AIDS中,检查出结核病146例,感染率为24.91%,性别以及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P>0.05)。HIV/TB双重感染者与HIV/AIDS者的CD4细胞计数差异显著(P<0.0005)。结论:HIV/AIDS人群是感染结核病的高危人群,加强对HIV/TB双重感染的监测、诊断、预防、干预及治疗方面的探索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时机及实施管理后的治疗效果。方法:整合我院艾滋病、结核病治疗专家小组,筛查结核(TB)/HIV双重感染者,对筛查出艾滋病合并活动性结核患者30例,实施联合抗结核治疗和适时抗病毒治疗,并跟踪督导一年。结果:30例患者中,25例先抗结核后抗病毒,5例先抗病毒后抗结核,CD4T淋巴细胞治疗前42.40±39.34/mm3,治疗后226.13±106.78/mm3。25例患者结核临床治愈,3例仍在抗结核治疗,1例死亡。结论:早发现、早治疗结核加上有效督导管理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治愈率,保障抗病毒的顺利实施,延长患者的生命质量。
  • 摘要:目的:应用胸部直接数字化摄影(DR)正位图像及其后处理图像在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肺孢子虫肺炎(PCP)昀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本组146例,经证实为AIDS合并PCP,部分病人为首次DR胸片检查提示,以及部分病人经治疗复查。结果:典型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减低,呈磨砂玻璃状改变,双侧肺门旁及中下肺野呈弥漫性网状,部分渗出性病变可相互融合呈云絮状,斑片状阴影,并将其影像表现分为4型。结论:DR胸片可较早期发现“肺部感染”或弥漫性病变,而HIV抗体检测阳性者,结合肺部典型影像并排除“三不像”,“什么都不像”疾病,并排除其他免疫低下或缺陷疾病,可以考虑诊断AIDS合并PCP。
  •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艾滋病患者的致病机理,分析患者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使用适宜检验技术,解决ABO疑难血型鉴定,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方法:采用ABO血型鉴定正反定法凝集颗粒评价ABO血型凝集强度;采用直接盐水法+抗人球蛋白积分法测定患者血清(浆)中血型抗体效价滴度和亲和力。结果:24例艾滋病患者血清(浆)中血型血清学凝集强度弱,血型抗体效价滴度水平、亲和力大大低于正常健康人群。结论艾滋病患者血清(浆)中ABO血型抗体效价极度减弱或消失,是导致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讨论:由于艾滋病患者因HIV病毒特异性地侵犯并毁损CD4+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免疫球蛋白总体水平下降,导致血型抗体极度减弱或消失,引起血型鉴定凝集强度低、凝集亲和力减弱,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而成为疑难血型。
  • 摘要:@@艾滋病即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性传染病。病毒特异性地侵犯并毁损CD4+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病人感染初期可出现类感冒样或血清病样症状,然后进入较长的无症状感染期,继之发展为艾滋病前期,最后发生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而成为艾滋病。
  •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甲型H1N1肺炎影像表现特征,提升对危重症甲型H1N1肺炎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CDC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对危重症死亡病例生前的影像表现与尸检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生前4例行DR及胸部CT扫描,2例经DR胸部正位片检查。结果:6例死亡甲型H1N1病例中,其中4例发生在两侧肺部中下肺野,主要累及肺部背段及基底段,1例显示累及两侧肺野致密阴影,以肺的背段及基底段为著,1例显示两侧肺野淡薄云雾状模糊阴影。病理组织分析HE染色显示肺泡壁间隔增宽,肺泡壁充血,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肺泡内水肿液及纤维素渗出。免疫组化显示大量巨噬细胞表达聚集成团。电镜检查发现甲型H1N1病毒颗粒存在。结论:危重症甲型H1N1肺炎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认识和提高甲型H1N1流感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与病理检查不难做出诊断。
  • 摘要:@@艾滋病,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全球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截至2007年底,全球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高达3,320万人,2007年新增感染者250万人,210万人死于艾滋病,每天平均新增艾滋病感染者6,800人。中国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但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呈高流行态势。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999年9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58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其中诊断为艾滋病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11例(男7例,女4例);除1例8岁儿童外,其余10例年龄22~55岁。结果:艾滋病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患者约占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7%,其中8例CD4+<50×106/L,3例CD4+为(50~100)×106/L;临床表现以发热(11/11)、腹痛(11/11)、腹胀(11/11)、盗汗(7/11)、消瘦(10/11)、腹泻(7/11)、贫血(5/11)腹部包块(3/11)和腹水(1/11)为特点;腹部B型超声扫描示多个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部CT增强扫描示典型环状强化;2例行肠系膜淋巴结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均可见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物和朗汉斯巨细胞,抗酸染色均为抗酸杆菌阳性。11例均给予抗结核治疗6个月及抗病毒治疗5个月,病灶吸收和消失。结论:艾滋病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4+<<50×106/L、腹部CT增强扫描出现典型环状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艾滋病胸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皮肺穿刺活检资料,男21例,女5例,平均33岁。术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46.25/UL(2~201/UL),有CT引导经皮穿刺术的指征,无明显禁忌症。依据穿刺距病灶最近路径为原则进行穿刺,取出病理组织进行培养、涂片及染色。手术过程严格遵守职业暴露防护原则。rn 结果:26例患者行28次操作,22例获得明确诊断。肺结核11例,其中CT表现为结节样改变5例,大片实变影6例,合并空洞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胸膜炎4例;真菌感染6例,4例表现为结节样改变,2例并发空洞,2例并发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并发胸膜炎;细菌感染3例为大片实变影,仅1例合并空洞;肺鳞癌1例,为结节块影并胸膜炎。诊断符合率85.7%。26例艾滋病患者中,临床治愈6例,好转9例,进展5例,死亡6例。28人次手术操作中,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单纯病灶周围出血3例,病灶出血伴气胸2例,少量气胸4例。并发症发生率32.1%。rn 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艾滋病胸部病变病因、病理诊断的一种较为安全、实用的诊断技术,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断及临床有效的治疗。
  •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HIV/HCV共感染患者与单纯HC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HCV的基因亚型分布及遗传特征,为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巢式RT-PCR扩增广东省95例HIV/HCV共感染患者及99例单纯HCV感染者HCVNS5B基因区域,PCR产物测序后进行HCV基因亚型分析,遗传分析利用MEGA4软件。结果 HIV/HCV共感染患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毒品(79%)感染,HCV有5种基因亚型,不同基因亚型及比例分别为6a(53.7%)、3a(17.9%)、1b(15.8%)、3b(11.6%)和1a型(1%),亚型内基因距离1b高于其它基因亚型,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感染的HIV/HCV共感染患者HCV基因亚型主要为6a,占60%;单纯HCV感染者主要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81%)感染,HCV有7种基因亚型,不同基因亚型及比例分别为1b(67.7%)、6a(17.2%)、3a(6.1%)、2a(5%)、3b(2%)、4a(1%)和5a(1%)型,亚型内基因距离1b高于其它基因亚型,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感染的单纯HCV感染者HCV基因亚型主要为1b,占76.2%。rn 结论广东地区HIV/HCV共感染患者及单纯HCV感染者HCV基因亚型呈现多样性,HIV/HCV共感染患者与单纯HCV感染者主要感染途径不同,HCV主要基因亚型也不同。
  •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HIV/AIDS的肺部影像学表现。rn 方法:回顾分析对来我院住院的23例HIV/AIDS儿童患者,通过胸部平片及CT扫描图像进行影像学观察,初步了解儿童HIV/AIDS忠者的肺部表现。23例患者均行胸部常规拍片其中11人行CT扫描,肺部有阳性者影像表现22人;阴性者1人。rn 结果:22例患者肺部出现感染表现并短期内迅速累及双侧肺叶,在肺部弥漫间质性改变的基础上合并磨玻璃样密度病变、斑片状、片状及小粟粒结节阴影,13人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1人影像表现阴性。rn 结论:儿童AIDS患者肺部病变进展较快,常累及双侧肺组织,病变较重常为多重感染,影像表现复杂,无明显特异性,但部分影像特征仍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AIDS颅内病变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相关临床病史及相关检查,分析30例AIDS颅内病变CT表现特点。结果:30例中,CT检查病变累及部位:额叶(19例)、颞叶(15例)、基底节(13例)、顶叶(12例)、枕叶(8例)、脑干(4例)、小脑(1例);除1例平扫无明确病变征象外,21例病变累及脑白质或基底节为主、占位无或轻(其中6例增强扫描:4未见明确强化,2例脑膜轻度强化);5例脑实质可见单发或多发商密度环及周边水肿,轻度占位效应,均呈环形强化(1例伴多灶脑膜强化)。9例治疗后复查CT,5例病变范围缩小或消失(1例呈脑萎缩征象),4例病变范围增大或病变数目增多(2例合并脑积水)。CT诊断3例脱髓鞘病变,3例脑血管意外,24例颅内感染性病变。结论:CT检查可提供颅内病变部位、范围、数目及治疗效果初步评定,但确诊需结合病史、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信息。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毛霉菌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艾滋病合并肺毛霉菌病的胸片+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结果13例患者胸片(毛霉菌培养确诊同期胸片)中5例出现肺内浸润性病灶(38.46%)(其中单肺1例、双肺4例、弥漫性分布3例)、7例呈网织纹理(53.85%)、4例见胸腔积液(30.77%)、4例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30.77%)、3例见粟粒病变(23.08%)、3例见结节状肿块影(23.08%)、2例呈磨玻璃密度影(15.38%)、2例见肺气囊(15.38%)、空洞(为内含结节的空洞)、胸膜增厚、心包积液及局限性气胸各1例(7.69%)。13例患者HRCT扫描发现有7例见纵隔淋巴结增大(53.85%)、7例见小叶间隔增厚(53.85%)、6例出现肺内浸润性病灶(46.15%)(其中单肺2例、双肺4例、呈弥漫性分布3例)、5例见粟粒病变(其中1例可见胸膜下小结节)(38.46%)、4例见胸腔积液(30.77%)、3例见结节状肿块影(23.08%)、可见磨玻璃样密度影、多发肺气囊及树芽征各2例(15.38%)、空洞(为内含结节的空洞)、胸膜增厚、局段支气管扩张、心包积液及局限性气胸各1例(7.69%)。rn 结论:艾滋病合并肺毛霉菌病常见的胸部影像表现为:肺粟粒病变、纵隔淋巴结增大、网织纹理(小叶间隔增厚),肺内多发的浸润性病灶、胸腔积液及结节状肿块影。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病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病的胸片+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结果:10例患者胸片显示:9例有明显病变,1例只有轻微病变;病灶分布为右肺6例、左肺5例.右肺下叶4例、左肺下叶5例,右肺上叶2例、左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1例;8例为双肺受累,2例为单肺受累;5例为大面积实变并空洞形成,其中4例并对侧肺野散发病灶。在病变形态上有斑片状渗出实变(6例)、大片状(叶、段分布)实变(5例)、空洞(5例)、小结节病灶(3例)、粟粒病灶(2例)、纤维索条(1例)。7例患者HRCT显示:斑片状渗出实变(7例)、小结节病灶(6例)、大面积(肺叶、段)实变(5例)及随实变吸收消散而出现的空洞、支气管扩张(各5例),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磨玻璃密度影(3例),粟粒病灶及树芽征(各2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纤维索条(各1例)。结论:大面积实变合并空洞、结节病灶、支气管扩张而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较度肿大是艾滋病合并非结核性分支杆菌肺病的胸部影像特点。
  • 摘要:目的:研究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合并腹部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病理、病原学证实及临床诊断艾滋病合并腹部结核的腹部CT扫描表现。结果:33例艾滋病合并腹部结核腹部CT示腹部淋巴结肿大23例(69.7%,23/33);肝脾肿大10例(30.3%,10/33);脾内多发低密度结节14例(42.4%,14/33),其中脾内弥漫粟粒状低密度结节9例(27.3%,9/33);肝内低密度结节7例(21.2%,7/33),其中肝脓肿1例(3%,1/33);腹膜及大网膜增厚5例(15.2%,5/33),其中伴腹水2例(6%,2/33);回盲部肠壁不规则增厚4例(12.1%,4/33);腰椎骨质破坏伴椎旁脓肿及左腰大肌脓肿1例(3%,1/33),腰大肌脓肿1例(3%,1/33)。结论:艾滋病合并腹部结核常表现肝脾结核、腹部淋巴结结核、肠结核及腹膜结核等,CT对病灶的检出及随访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S-OIV)MSCT胸部影像学的CT征象,评估薄层CT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和治疗的56例(男性32人,女性24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CT完整的影像资料,分别由两位从事胸部CT诊断医师评估分析胸部薄层CT上病变形态、密度、分布范围等特点,并与常规CT扫描进行比较其影像表现的动态变化,确定诊断意见。结果:56例甲型H1N1患者中,薄层CT与常规CT扫描均有异常所见,薄层CT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要高于常规CT栓查。本组病例早期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35例,病变进展在磨玻璃影内出现类圆形或多发小片状实变24例,直接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大片状炎性实变者13例,出现肺不张3例,肺间质增生2例,以及胸膜病变41例。本组CT影像动态变化特点是早期小片状渗出的磨玻璃状改变,进展期向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和多发片状实变影过渡,最后常见有肺内病变范围减少,密度不均和肺间质性改变。结论:薄层CT是诊断甲型H1N1流感肺部病变的一种无创技术,最基本的作用是帮助具有甲型H1N1流感典型表现的患者与其它类型的肺炎患者区分开来。薄层CT能反映甲型H1N1患者肺部病变的密度、形态和范围之间的相应病理变化,可对S-OIV的早期诊断和了解病变的全部影像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信息。
  • 摘要:@@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162例,其中危重病例41例,孕妇3例都是重症甲型H1N1流感孕妇患者,2例孕妇进行了手术麻醉。现将手术麻醉处理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影像表现及CT评分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rn 方法:对21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载量测定,并进行胸部CT扫描(含HRCT)检查。观察CT表现及相应病毒载鼍变化,并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rn 结果:(1)21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于发病第4天CT评分最高均值5.9分,以磨玻璃密度及实变影为主,于发病第5天病毒载量最高为5.77 copies/ml;(2)孕产妇及有基础疾病组入院初次病毒载量较无基础疾病组低(3.76copies/ml对5.02 copies/ml),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T评分孕产妇及有基础疾病组高于无基础疾病组(6.13分对3.38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动态观察10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中7例病毒转阴时间快于肺内病灶吸收时间,而3例年幼患者病毒转阴时间明显延长,肺内病灶吸收较快。rn 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表现半定量评分与病毒载量无明显相关性。但成年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病毒转阴时间快于肺内病灶的吸收时间,而儿童则相反。提示临床甲流相关性肺炎肺内病灶的吸收不等于病毒在体内完全消失,尤其是儿童。
  • 摘要:目的:了解南宁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方法:对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9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甲型流感病毒核酸阴转时间和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9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以单纯型为主,男女比例2:1,高发年龄为15~28岁。居前4位的多发症状为发热90例(100%)、咳嗽51例(56.67%)、咽痛26例(28.89%)、头痛9例(10%)。阳性体征可见扁桃体肿大28例(31.11%)和咽部充血26例(28.89%)。中药与西药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南宁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情较温和,用中药治疗与用奥司他韦治疗较果类似。
  • 摘要:HIV相关性肺部病变是艾滋病患者重要并发症,也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影像检查对艾滋病肺部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艾滋病合并症疾病谱系及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对艾滋病影像学、病理学、解剖学对照,解释其病理机制:评价影像学在艾滋病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 摘要:HIV相关性神经系统感染是艾滋病患者重要并发症,也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影像检查对艾滋病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艾滋病合并症疾病谱系及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对艾滋病影像学、病理学、解削学对照,解释其病理机制:评价影像学在艾滋病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 摘要:AIDS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极度抑制甚至破坏,常导致多种并发症并累及多个器官。并发症是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AIDS的早期预防和正确诊断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关键。MRI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对炎症、水肿、肿瘤,尤其是神经系统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MRS更是可以检测人体代谢物的变化,这些技术对于AIDS尤其是AIDS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螺旋CT表现。结果:螺旋CT表现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22例、双肺索条状及网状影8例、碎石路征11例。少见的合并表现有双肺散布斑片状影、肺段实变、肺气囊、结节灶、肺大泡、气胸、少量胸腔秘液、心包积液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网状影、碎石路征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特征性表现,艾滋病人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考虑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可能性。
  • 摘要:目的:对比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与单纯肺结核病人的影像学差异,探讨AIDS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rn 方法:对45例AIDS合并肺结核病人进行影像学检查,其中胸部平片及CT检查7例,单纯CT检查38例,其中8例加做高分辨率CT(highresulation computer tomography,HRCT)扫描,4例加做增强扫描。单纯肺结核50例病人均有CT扫描。对合并肿块或纵隔可疑淋巴结结核病人行增强扫描。扫描结果根据发病部位、范围及病变性质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病变部位及范围对比:病变累及双肺、病变累及两叶和两叶以上、病变仅累及肺基底部或(和)前部(舌叶、中叶、上叶前段)组间的出现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2,0.030)。病变性质特点对比:斑片状或大片状实变阴影、多发结节影、胸内淋巴结结核、胸腔积液出现率组间的筹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3,<0.01,<0.01,0.020)。大片实变影内多发空洞出现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2,P=0.040)。两组患者年龄及CD4T细胞数检测结果对比: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7,P=0.076);45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CD4T细胞中位数为41/mm3,3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CD4T细胞中位数为244/mm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7.000,P<0.001)。rn 结论:AIDS合并肺结核的胸部X线影像学表现由于CD4T细胞数减少而不典型。AIDS病人胸部呈多肺叶浸润,不典型部位(肺基底部或前部)亦常被浸犯,多发斑片或大片状实变阴影、多发结节性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大片实变影内多发小空洞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常常是多种不典型征象并存。
  • 摘要:@@HRCT显示肺间质轻微病变,肺泡壁增厚,肺实质密度增高,称为GGO,即肺磨玻璃阴影。区别于肺实变病变是肺磨玻璃影的肺血管影透亮度是增高的,但血管并不模糊。
  • 摘要:@@胸部疾病诊断是临床的重点,也是影像专业中的难点。阅片医师掌握扎实医学影像基本功,不断培养个人与团队的突出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选择能力。核心是要有“思辩头脑”与“谦虚态度”,以及追求科学与探索真理的精神。
  • 摘要:@@在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卡波氏肉瘤较为少见,且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在中原地区则极为罕见。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AIDS合并卡波氏肉瘤作归纳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脑弓形虫感染的CT表现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68个病灶)艾滋病合并脑弓形虫感染的CT表现。结果:病变多表现为多发(21例,66个病灶,占91.3%),病灶多位于大脑深部;基底节区42个病灶,占61.8%;丘脑、脑干11个病灶,占16.296;小脑区6个病灶,占8.8%;大脑皮髓质区9个病灶,占13.2%;CT平扫呈低密度,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小结节均匀强化19个病灶,占28.0%;环形、螺旋状或靶形强化47个病灶,占69.1%;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占1.5%。结论:艾滋病患者脑部出现多发低密度灶,增强可见环状、螺旋状、靶形或结节强化,高度提示脑弓形虫感染。CT平扫和增强对艾滋病合并脑弓形虫感染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 摘要:@@艾滋病(AIDS)并发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机会感染,AIDS和结核病双重感染是一个相互促进病情进展,迅速导致死亡的伴发症。本研究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D4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掌握AIDS合并结核病的影像学特点及规律,为我国AIDS合并结核病的规范化诊断、治疗及预防工作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
  • 摘要:@@在艾滋病患者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但播散型结核性脑脓肿少见。我院于2010年收治1例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脓肿患者,现将该病例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了解南宁国家免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 viral therapy,HAART)对AIDS患者的疗效。rn 方法:228例AIDS患者应用HAART 3~18个月后进行病毒载量(viral load,VL)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及分析。结果调查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较全的病例共228例。100例在应用HAART6~18个月时进行病毒载最(viral load,VL)检测,治疗6、12、18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VL明显下降,下降发生在6个月以前,6个月以后VL比较稳定。151例在HAART 3~18个月时进行了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治疗3、6、12、18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增加,分别为195、228、255、277/μl,CD4+T淋巴细胞累计增值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15、148、175、197μl。rn 结论:HAARt对AIDS患者有确切疗效。VL下降主要发生在6个月以前,6个月以后VL比较稳定;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
  • 摘要:@@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亦称细胞包涵体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组DNA病毒;CMV感染时出现典型的有胞浆及核内包涵体的巨大细胞,故名巨细胞病毒。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多体素1H-MRS方法在AIDS患者认知障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3.0T磁共振对21例有认知障碍的AIDS病人(ADC),19例无认知障碍AIDS病人(NAS)及20例正常自愿者(SN)进行磁共振波谱分析,分别测量额叶白质区、基底节区和后项叶正中灰质区NAA、Cho、MI、Cr的峰下面积及其与Cr比值,比较每两组间代谢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额叶白质区ADC组NAA/Cr明显降低(1.2502)、Cho/Cr升高(1.2028),NAS组NAA/Cr降低(1.5334);基底节区ADC组和NAS组NAA/Cr均降低(分别为1.2625和1.5278),ADC组Cho/Cr明显升高(1.1631);后顶叶正中灰质区ADC组和NAS组NAA/Cr、Cho/Cr和MI/Cr较对照组有一定变化,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IDS患者脑代谢物变化与认知障碍有无及程度有一定关系。MRS可作为反映AIDS神经损伤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 摘要:@@真菌是条件致病菌,几乎只累及易感人群,特别是免疫缺陷者。由于骨髓干细胞和器官移植的普遍开展,AIDS、恶性肿瘤和重症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免疫缺陷存活患者近年显著增多,随之真菌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因真菌性肺炎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表现也无特异性,极易被临床忽视而漏诊、误诊以至延误治疗。因此,如何正确应用血清学、病原学和影像学的综合信息,早期识别真菌感染,尤其是肺部真菌感染尤显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Invasive Pulmonaryaspergillosis,IPA)感染的多层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例IPA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20例IPA病例的主要螺旋CT表现有:小结节(1-3cm)14例(70%),大结节或团块(>3cm)6例(30%),肺段或亚段分布的实变8例(40%),磨玻璃影3例(15%)。6例(30%)合并CT晕圈征,6例(30%)合并空气新月征或空洞影,2例(10%)可见中心低密度征,5例(25%)合并胸水。结论: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主要征象是单发或多发的结节、空洞形成及肺段或亚段的实变,结节晕圈征和空气新月征高度提示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并发肌骨骼感染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艾滋病并发肌骨骼感染的X线和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艾滋病并发肌骨骼感染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艾滋病片发肌骨骼感染的X线和CT表现:蜂窝织炎1例;软组织脓肿3例,均为腰大肌脓肿;脓性肌炎1例;脓毒性关节炎4例,其中膝关节病变2例,膝关节并肘关节病变1例,髋关节病变1例;骨髓炎8例,其中椎体病变5例,椎体并肋骨病变1例,肋骨病变1例,股骨病变1例。结论:软组织和骨骼感染是艾滋病常见并发症,影像检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后淋巴瘤的发生串高达3%-10%,具有高度恶性,以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on's lymphoma,NHL)为主。本院收治艾滋病(AIDS)经病理症实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3例;现结合文献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红球菌肺炎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艾滋病合并马红球菌肺炎的胸部影像表现。结果:3例X线胸片均可见斑片状渗出实变和小结节,见大面积实变及空洞2例。CT显示大而积(叶、段分布)实变及多发空洞、斑片状渗出实变、小叶中心结节和树芽征各2例,支气管扩张1例。结论:肺浸润实变伴空洞及散发结节是艾滋病合并马红球菌肺炎的常见胸部影像表现。
  • 摘要:目的:研究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腹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腹部CT扫描表现。结果:35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腹部CT示腹腔淋巴结肿大27例(77.14%,27/35);肝脾肿大18例(51.43%,18/35);肝脾实质病变共11例(31.43%,11/35),其中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3例(8.57%,3/35),脾内多发低密度结节5例(14.29%,5/35),肝密度弥漫减低5例(14.29%,5/35)及肝脏强化不均匀5例(14.29%,5/35);肠壁增厚3例(8.57%,3/35);腹水4例(11.43%,4/35);胰腺炎1例(2.86%,1/35)。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腹部常多脏器受累,腹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脾实质病变是其最常见的腹部CT影像表现。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27例儿童艾滋病中7例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X线胸片表现及胸腹部CT表现。结果: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6例,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2例,网织结节影1例;行胸部CT检查的3例患儿均可见小叶中央结节,其中1例表现为弥漫粟粒样结节,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局部小叶中央型肺气肿;行腹部CT检查的2例患儿均显示肝脾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1例肠壁增厚。结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儿童艾滋病常见的机遇性感染,胸部及腹部多器官受累,常见影像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肺实质及间质病变、肝脾肿大。
  • 摘要:目的:通过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影像表现、临床特征的分析探究,探讨影像诊断特征及预防重症病例死亡的应对措施。资料与方法:本文通过对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确诊的32例重症H1N1流感病例的CT检查、咽拭子培养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32例重症患者(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均阳性)。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8~67岁;临床表现为高热38-41.2度21例、咳嗽32例、咳脓痰29例、呼吸困难18例和血氧饱和度不同程度降低23例,神志不清或昏迷3例。CT检查示32例均表现为舣肺斑片状渗出、实变,或磨玻璃状改变,只是双肺渗出、实变范围大小有一定差异,病变基本从双下肺向中上肺野扩展,而肺部CT表现的病变程度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和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特点。rn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1例重症和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等资料。其中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中位年龄15.9岁,体重指数(BMI)平均19.28。危重症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23.5岁,BMI平均23.5。rn 结果: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乏力等症状,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哮鸣音。但危重症组患者突出表现为呼吸困难,少数出现胸痛、紫绀及咳血痰。重症组有肺炎病灶17例(89.5%),影像表现均为斑点片状影,两肺受累7例(36.8%),累及全肺2例(10.5%),急性肺损伤3例(15.8%);危重症组有肺炎病灶100%,斑点片状影4例(33.3%),大片状阴影8例(66.7%),双肺病灶9例(75.0%),累及令肺7例(58.3%),超过2/3的患者发生重症肺炎、中重度低氧血症、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呼吸衰竭。rn 结论:发热、咳嗽及咳痰等仍然是重症和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病例。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出现持续发热的同时,两肺见广泛磨玻璃密度影及大片状实变影,应警惕ARDS或病毒性肺炎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
  • 摘要: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System,CNS)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8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伴CNS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儿住院期间行头颅CT或MRI平扫/或增强扫描,常规脑电图检查,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常规生化及H1N1-RNA-PCR检测。结果 4例并发流感相关脑病均痊愈出院,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死亡4例,其中3例并发急性坏死性脑炎(acute necrotizingencephalopathy,ANE),影像表现为多灶性、对称性脑部损害,以双侧丘脑受累为特征,同时还可以累及内囊、豆状核、脑干及大小脑髓质,上述病变区CT呈低密度,MRI呈长T1长T2信号,DWI示双丘脑中心区呈低信号,周边为高信号。另1例并发颅内真菌感染,真菌性脑膜炎MRI增强化明显,真菌性肉芽肿MRI呈类圆形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边缘强化。rn 结论儿童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CNS并发症有:流感相关脑病、ANE和机会性真菌感染。ANE死亡率高,但其影像表现有相对特征性,应该及时行头颅MRI检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rn 方法:依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3日~12月15日收治确诊的7例孕产妇(孕妇4例,产妇3例)患者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资料,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为26.1岁。起病时间1.5~5d,平均3.5d。rn 结果:(1)7例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中,围产期妇女6例。重症型5例,危重型2例,占住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7/520)1.3%,占重症及危重型患者的(7/76)9.2%。(2)临床特点:伴有重度子痫前期、妊高症及低蛋白血症2例,出现ARDS、Ⅰ型呼衰、心肌炎及脑水肿1例,伴有细菌感染2例;临床上出现高热(最高在39℃以上)、咳嗽及咽痛等症状;经抗病毒、抗炎等治疗均痊愈。(3)影像学表现特点:病变分布于双肺下叶(5/7)71.4%;病变形态多呈大片状影(4/7,占57.1%)或小片状影(5/7,占71.4%);病变呈较高密度实变影(5/7,占71.4%)、磨玻璃影(4/7,占57.1%);多合并单侧或双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6/7,占85.7%);治疗后,肺部病变大片密度较高实变影在短期内有明显吸收,淡薄影磨玻璃密度影完全吸收。rn 结论:孕产妇是发生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危险群体,特别是围产期伴有并发症的患者,临床症状重,病情发展快;影像学表现为双肺中叶(舌叶)及下叶大片状或小片密度较高实变影,多伴有胸腔积液。积极有效治疗可完全康复。
  •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充血、口腔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临床特征。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四季均有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成人麻疹呈增加趋势。
  • 摘要:@@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1/2-3岁占绝大多数。近年来麻疹发病率有了新的变化,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都有了新的特点。接种过疫苗的3-12岁少儿和20-30岁左右成人发病也明显增多。由于以往此病报道较少,容易发生误诊。我们特收集此病51例的X线表现,分为麻疹肺炎和麻疹并发肺炎两种类型。并对其诊断与损伤机理作一探讨。
  • 摘要:目的:搜集艾滋病人合并肿瘤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影像学特点。rn 材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0例艾滋病合并肿瘤病人,包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6例,肺腺癌、胃窦癌、食道癌1例和直肠癌各1例。6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发生在胸部的2例,其中1例为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其余4例发生在胃肠道,所有病人均有患病后的多种影像学检查资料。rn 结果:艾滋病合并非何杰淋巴瘤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表现不同,胃肠道淋巴瘤主要表现为粘膜增粗,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1例发生在胸部的病例表现为纵隔及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另1例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最初表现为胸、腹腔积液,后出现多系统受累。其他非艾滋病定义肿瘤表现为各自的典型征象。rn 结论:艾滋病合并的肿瘤包括艾滋病定义性肿瘤和非艾滋病定义性肿瘤,艾滋病定义性肿瘤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最为常见。随着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的广泛开展,合并非艾滋病定义肿瘤的几率逐渐增高。
  • 摘要:目的:为分析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病理学特征提供资料。方法:系统尸体解剖艾滋病合并结核病1例。结果: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主因艾滋病合并结核、脓毒血症、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 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后转归的关系,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在统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病灶的吸收时间、体内青霉菌的转阴时间及患者预后情况与影像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1、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有:①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13例;②结节病变为主型14例;③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4例;④肿块病变为主型4例:⑤双肺肺气囊为主型2例:⑥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3例:⑦其它: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胸腔少量积液1例。2、影像学表现与转归情况:①患者体内青霉菌转阴时间早于胸部病变吸收时间。②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的患者体内青霉菌转阴的时间长于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及肿块病变为主型患者。⑨肿块病变为主型患者的胸部病变的吸收时间较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结节病变为主型及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长。④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和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犬的患者死亡率最高,其次为肺部结节病变为主型患者,再次为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患者。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采用平片和CT检查能够反映病变情况;影像学检查能够反映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病变转归情况;根据不同的影像学表现选择定期复查的时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AIDS合并PM感染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及CD4+T淋巴细胞汁数。结果:1、45例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主要有:①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13例:②结节病变为主型14例:③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4例;④肿块病变为主型4例;⑤双肺肺气囊为主型2例;⑥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3例;⑦其它: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大2例;仅见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胸腔少量积液1例。2、AIDS合并PM感染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高低与胸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之间无显著关系(Hc=7,P>0.05)。结论: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胸部影像学表现各种不同类型患者之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多脏器损害的声像图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已确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多部位、多脏器扫查,籍以掌握艾滋病各个脏器的变化情况。结果: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依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和病程不同,脏器损害程度不一。结论:多脏器损害是艾滋病晚期表现,随病情的发展而表现不尽相同。
  •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扫描方法在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应用,降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X线照射剂量。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共18例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住院患者,对比治疗前常规胸部CT扫描与治疗后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与变化情况。结果:本组18例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病例中,胸部低剂量CT扫描对病变变化判断准确,普通CT扫描与低剂量CT扫描图像对比:实变影影响最小,淋巴结与胸膜改变影响次之,磨玻璃影再次之,外周肺血管影响最大,低剂量图像细节显示不如常规胸部扫描,但图像质量在不影响诊断范围内。结论:低剂量胸部CT扫描是判断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X线照射剂量。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151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1例患者临床表现咳嗽139例(92.1%)、咳痰135例(89.4%)、胸痛130例(86.8%)、气短123例(81.4%)、发热130例(86.1%)。胸部影像学诊断粟粒性肺结核9例(6.2%)、继发性肺结核112例(74.3%)、结核性胸膜炎10例(6.9%)、胸壁结核5例(3.6%)、结核性腹膜炎5例(3.6%)、合并症合并颈淋巴结核54例(35.8%)。病灶分布在三个肺野以上者83例(54.97%)。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胸部影像学不典型,多数患者CD4+T细胞<200/μl。
  • 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影像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rn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及CT影像学表现。46例中42例做了X线(CR/DR)摄影,其中27例同时做了CT检查,4例仅做CT检查。rn 结果:46例中有42例出现肺部异常,(1)X线胸片27(59%)例两肺弥漫性片絮状、粟粒样、毛玻璃样阴影,呈部分融合;(2)CT中28(61%)例可见毛玻璃样、云雾样或树支挂霜样改变,分布较弥漫,呈非对称性、非均匀性随机分布;(3)有9例(19%)见网格状改变、片块状影。(4)有4例(8%)胸片表现正常,(5)其余病变X线胸片或CT均见以肺叶或肺段为单位的片状致密影,或薄雾状阴影,密度不均匀。有8例(17%)并胸腔积液,6例(13%)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rn 结论:艾滋病卡氏肺孢虫肺炎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具有上述(1)、(2)特征及临床有HIV感染的可以提示诊断。反之,要提示临床做进一步的HIV及卡氏肺包子虫肺炎等方面的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诊治的1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胸部X线片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临床分型:13例均为继发型肺结核;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片以多发斑片状、片状渗出阴影,严重者有融合趋势及两下肺播散灶,CT为多叶段侵犯,片状阴影及腺泡样结节阴影并存,病灶中心浓密,周边模糊。结论:AIDS合并肺结核的胸部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多种性质的病灶共存,多形态、多叶段分布,以两下肺明显的渗出性、多形态病灶;纤维化、钙化、肿块样阴影少见,无典型的结核增殖灶、肺门淋巴结肿大、胸水产生与有关文献报道有异,可能与本组患者为年青人及免疫下降程度和病程发展不同阶段等因素有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