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穿孔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1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专利文献10925篇;相关期刊33种,包括法医学杂志、新体育、医学临床研究等; 视网膜穿孔的相关文献由316位作者贡献,包括董方田、于伟泓、戴虹等。

视网膜穿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89%

专利文献>

论文:10925 占比:99.11%

总计:11023篇

视网膜穿孔—发文趋势图

视网膜穿孔

-研究学者

  • 董方田
  • 于伟泓
  • 戴虹
  • 贺峰
  • 卢颖毅
  • 戴荣平
  • 李永
  • 郑霖
  • 魏文斌
  • 刘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佳; 李秋明
    • 摘要: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重水保护下内界膜剥除及孔周按摩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一组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孔者35例(37只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重水保护下内界膜剥除及孔周按摩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裂孔闭合情况、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37只眼黄斑孔全部闭合.术后1、3及6个月视力(BCVA,logMAR)逐渐改善,由术前的1.02±0.32提高至0.73±0.19、0.59±0.18及0.50±0.18(F=79.690,P<0.001).除1只眼短暂黄斑水肿,1只眼一过性高眼压外,余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重水保护下内界膜剥除及孔周按摩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临床疗效确切.
    • 李思园; 赵芃芃; 秦梅
    • 摘要: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的变化,分析两者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IMH并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23只眼(IMH患眼组)及其健康对侧眼23只(对侧眼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30名3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分析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3组受检眼的CBFA、DEZA.CBFA:以中心凹为中心、半径1 mm圆形区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DEZA:水平方向上椭圆体带缺失区直径.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手术前后CBFA及logMARBCVA的差异以及IMH患眼组组内手术前后CBFA、DEZA、logMAR BCVA的变化.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r检验.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后视力与基线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logMAR BCVA分别为1.26±0.7、0.48±0.22,CBFA分别为(1.49±0.30)、(1.92±0.17)mm2,DEZA分别为(1 080.22±576.98)、(433.78±423.04)μm.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3、7.77、6.58,P<0.01).IMH患眼组手术前CBFA小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F=14.13,P<0.01);IMH患眼组手术后CBFA与对侧眼组无明显差异(t=4.32,P=0.37),但仍小于正常对照组(t=4.07,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r=0.69、0.75,P<0.01);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CBFA与DEZA呈负相关(r=-0.49、-0.8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logMAR BCVA与手术前DEZA呈正相关(t=2.32,P=0.02).结论 IMH患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手术前后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DEZA与CBFA呈负相关.
    • 原莉莉; 高燕; 李冬平; 张东昌
    • 摘要: 目的 分析外伤性黄斑孔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灌注特点.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眼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单眼外伤性黄斑孔48例(48只眼)作为临床试验组,其对侧健眼48只眼作为对照组.根据治疗方式,将试验组分为药物治疗亚组15例(15只眼)和手术亚组33例(33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手术亚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和气体填充术.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间治疗后视力、黄斑孔愈合情况,黄斑中心区的视网膜无血管区面积(CMAZ),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CBFA)与密度(CBFD).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黄斑中心区浅层的CMAZ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5,P=0.051),试验组黄斑中心区深层的CMAZ大于对照组(t = 2.362,P=0.034);CBFA及CBFD试验组均小于对照组(t=-1.235、-2.076,均P<0.001).药物治疗后3个月,黄斑孔闭合者15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者33只眼.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药物治疗亚组、手术亚组及对照组比较,黄斑浅层CMAZ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0.925、8.354,P= 1.332、3.547);黄斑深层CM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7.778、16.498,P= 0.042、0.049);药物治疗亚组与手术亚组CBFA及CB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65、42.336、19.372、39.497,均P<0.001);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CBFA、CBFD均与视力呈正相关(r = 0.843、0.342,均P<0.05),对照组CBFA、CBFD均与视力无相关性(r=-0.029、-0.122,P=0.956、0.344).结论 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在外伤性黄斑孔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一定作用,CBFA、CBFD与治疗后视力呈正相关.
    • 陈奇; 赵昕; 钟海彬; 唐宁宁; 崔凌
    • 摘要: 目的 探研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对巨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巨大黄斑裂孔患者60例进行观察研究,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对巨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黄斑裂孔孔径进行评判,判断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对巨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黄斑裂孔孔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证明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对巨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帮助患者闭合裂孔,提升患者的视力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医院的治疗效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认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临床学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徐一珺; 陶继伟; 程丹; 沈丽君
    • 摘要: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手术中剥除内界膜(ILM)后,手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可观察到裂孔边缘存在突向玻璃体腔内的碎片组织(RF).目前认为RF可能来源于视网膜前增生以及与玻璃体牵拉,但存在争议,对手术后疗效的影响也不明确.但现有的研究仍有其共同点,即结果提示手术后视网膜解剖结构和视功能恢复较差的研究,手术中剥除ILM后再次染色,RF组织上残留ILM碎片;而结果提示RF有助于手术后结构和功能恢复的研究,RF组织上ILM碎片被清除干净.说明RF组织上ILM是否剥除干净对手术后疗效存在一定影响.但目前针对RF研究尚少,需从本质上认识RF,通过组织学分析以辅助判断.
    • 何广辉; 田歌; 陈松; 武斌; 董蒙; 张笑天; 王梦; 吴冠男
    • 摘要: 目的 观察伴有后巩膜葡萄肿(PS)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中PS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接受PPV治疗的伴有PS的MHRD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36例36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眼随机分为PS边缘视网膜激光组(激光组)、常规手术组(常规组),分别为25、24只眼.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BCVA分别为1.87±0.28、1.80±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4,P=0.551).常规组患眼行23G PPV,手术中曲安奈德染色,剥除视网膜前膜,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剥除后极部黄斑区内界膜(ILM),手术中详查周边部视网膜,如存在视网膜变性区则行激光光凝加固,经黄斑裂孔排出视网膜下液后硅油填充.激光组患眼除按照常规组手术步骤进行外,于PS边缘行视网膜激光光凝2~3排.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34±3.21)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BCVA以及两组患眼的手术次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首次手术后,常规组、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分别为17(70.8%,17/24)、24(96.0%,24/25)只眼;激光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84,P=0.046).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视网膜均复位.常规组、激光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分别为15(62.5%,15/24)、19(76.0%,19/25)只眼;两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1,P=0.305).常规组、激光组患眼logMARBCVA分别为1.20±0.47、1.08±0.39;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9、5.327,P=0.001、0.000);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5,P=0.506).常规组、激光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63±0.88)、(2.08±0.28)次;两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3,P=0.006).结论 与常规PPV比较,手术中联合PS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可有效提高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降低重复手术次数.
    • 郭晓慧; 吴苗琴
    • 摘要: 目的 比较特发性黄斑孔(IMH)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IMH 59例(61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4组,A组,25例(25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及C3F8填充;B组,12例(14只眼)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C3F8填充及术中孔内滴入神经生长因子(NGF);C组,8例(8只眼)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无菌空气填充;D组,14例(14只眼)PPV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于黄斑孔表面、无菌空气填充.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及OCT等检查.随访6个月,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各组的效果.结果 术后6个月,A组黄斑孔愈合率为96.00%(24/25),B组、C组、D组愈合率均为100.00%,各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B组愈合形态、视力均优于A组(Z=-1.996,P=0.046;t=2.226,P=0.029);A组与C组之间愈合形态、视力及视力增加值均相近(Z=-1.003,P=0.316;t=1.507,P=0.142;t=1.028,P=0.312);C组与D组愈合率相同,愈合形态及视力相近(Z=-1.095,P=0.273;t=-0.693,P=0.500),C组视力增加值高于D组(t=-2.241,P=0.036).结论 IMH手术中辅助使用NGF有益于术后孔愈合及视力改善,术中玻璃体腔填充无菌空气与填充C3 F8效果无明显差异,内界膜翻转填塞者术后视力恢复可能优于直接覆盖者.
    • 周文达; 董力; 魏文斌
    • 摘要: 近视性黄斑劈裂(MF)早期症状较轻,但其病程呈进行性发展,当继发黄斑脱离或黄斑裂孔时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因此,现普遍认为MF患者应在出现症状后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黄斑裂孔或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现普遍认为玻璃体皮质和后巩膜葡萄肿对视网膜组织的牵拉在M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手术方式也主要分为经玻璃体解除视网膜牵拉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经巩膜外路途径复位视网膜的黄斑扣带手术两类.对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否联合内界膜剥除和气体填充目前尚未形成广泛共识,保留中心凹部分的内界膜剥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黄斑扣带手术相比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解除后巩膜葡萄肿对视网膜的牵拉,但其无法解除视网膜切线方向上的牵引力.内外路联合手术似乎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弥补两者不足,但其具体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究.临床工作中对MF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权衡各手术的优缺点,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十分必要.未来探索有助于MF复位和手术后视功能改善且并发症相对较少的手术方式依然是我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 范围; 袁容娣; 胡春明
    • 摘要: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是高度近视的严重并发症,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眼轴增长、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萎缩等因素使手术难度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低、视力预后差,如何提高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并改善患者视功能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及后巩膜加固手术(PSR)是目前最为主流的手术方式.但关于PPV中内界膜的处理、玻璃体腔填充物的选择和PSR中加固材料、加固方式的选择以及是否需要联合PPV和PSR等,均存在较多争议.日新月异的手术创新使高度近视MH的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多数仅仅是解剖上或形态上的愈合,并不能改善患者的视功能,未来如何改善患者手术后视功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