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73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69387篇;相关期刊297种,包括实用中医药杂志、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微循环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四次乳腺病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全国民族医药发展学术研讨会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文献由170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丽、吴清洪、张嘉宁等。

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4 占比:1.0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9387 占比:98.95%

总计:70124篇

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文趋势图

血液流变学指标

-研究学者

  • 陈丽
  • 吴清洪
  • 张嘉宁
  • 李艳
  • 李静
  • 袁进
  • 顾为望
  • 曾祥元
  • 李国平
  • 杨玉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魏茂增
    • 摘要: 目的:探讨用益气通冠汤联合行气通瘀散穴位贴敷法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绞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莒南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益气通冠汤联合行气通瘀散穴位贴敷法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其心绞痛发作的频率、Gensini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更低,心绞痛发作持续的时间更短,硝酸甘油的用量更少,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更轻,P<0.05。结论:在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益气通冠汤联合行气通瘀散穴位贴敷法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其心绞痛的症状,减轻其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改善其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
    • 张莉
    •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开胸术患者实施硬膜外复合全麻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全麻,观察组患者采取硬膜外复合全麻。比较两组老年患者开胸手术耗时和开胸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使用丙泊酚和维库溴铵的用量、不同时间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开胸手术耗时和开胸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使用丙泊酚和维库溴铵的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切皮时全血低切粘度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30min、术毕时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老年开胸手术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缩短老年开胸手术耗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 贺鹤; 王琳; 姜晓春; 飞鹏
    • 摘要: 目的探究红藤败酱散加减联合氟罗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4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22例。参照组给予氟罗沙星治疗,研究组给予红藤败酱散加减联合氟罗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病情积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症状、局部体征及综合积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TNF-α、PCT、hs-CRP、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沉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藤败酱散加减联合氟罗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刘晓云
    • 摘要: 目的研究涂层药物洗脱支架(DES)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疗差异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不可降解涂层DES,研究组实施可降解涂层DES。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心功能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6.67%、不良事件发生率3.33%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2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分别为(38.21±3.12)%、(42.54±4.54)ml、(3.56±0.75)L/min,治疗后分别为(45.21±5.54)%、(52.42±5.25)ml、(4.56±0.75)L/min;研究组治疗前LVEF、SV、CO分别为(39.32±3.21)%、(41.36±4.47)ml、(3.47±0.67)L/min,治疗后分别为(47.34±5.67)%、(53.66±5.31)ml、(4.72±0.71)L/min。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SV、CO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选择不可降解涂层DES与可降解涂层DES疗效均较为理想,均能够改善患者功能与血流学指标,但可降解涂层DES安全性更高,术后不良事件较少,值得应用。
    • 王茗茗; 单立影; 徐景利
    • 摘要: 目的研究突发性耳聋患者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西药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中医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听力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更优,研究组的低频区、高频区的听力情况均明显更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更优,恶心呕吐、头晕和耳鸣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应用针灸方式治疗突发性耳聋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听力情况,同时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微循环,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促进患者的临床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蒋文丽; 范娜娜; 陈艳军
    • 摘要: 目的:探讨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7月1日~2020年7月31日收治的87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知识及健康信念评分、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下肢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DVT相关知识及健康信念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血浆黏度(PV)、血小板黏附率(PAdT)及红细胞比积(HCT)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下肢DVT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有助于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行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及预防信念,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 富雨洪
    • 摘要: 目的:研究用复方樟柳碱治疗眼底病变的效果及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眼底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A组(n=45)和研究B组(n=45)。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樟柳碱对研究A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研究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研究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A组患者的视力高于研究B组患者,其自觉症状消失的时间和视力改善的时间均短于研究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A组患者的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低于研究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眼底病变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樟柳碱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其视力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快速缓解其临床症状。
    • 杨芹; 王思予; 白杨
    •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6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各38例。联合组采用常规西药+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单一组采用常规西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单一组的63.16%(P<0.05);联合组纤维蛋白原为(3.32±0.53)g/L、血浆黏度为(1.52±0.15)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5.23±0.49)mPa·s,均明显低于单一组的(3.75±0.73)g/L、(1.79±0.12)mPa·s、(6.09±0.72)mPa·s(P<0.05);联合组心绞痛持续时间为(3.73±1.49)min,明显短于单一组的(6.52±1.93)min,心绞痛发作次数为(0.92±0.43)次,明显少于单一组的(1.55±0.85)次,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为(8.73±2.51)分,明显低于单一组的(11.86±2.22)分(P<0.05)。结论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缩短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降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利于患者预后。
    • 梁聪飞; 赵春儿
    • 摘要: 慢性盆腔炎(CPID)为常见妇科疾病,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或病情迁延所致,以下腹不适、白带异常、月经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导致慢性盆腔痛,甚至不孕,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抑菌抗炎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但因盆腔组织结构特点,抗生素使用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疗效均造成影响[2]。因此,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目前的迫切需求。研究显示传统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优势互补、协同增效,能够促进慢性盆腔炎的康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复发率[3]。笔者2018年2月—2019年6月应用自拟除湿止痛活血汤保留灌肠治疗CPID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现总结如下。
    • 方家鑫; 胡印星; 文穆坤
    • 摘要: 目的:分析在老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定眩汤的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从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7 月,研究对象为老年性眩晕患者,在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 80 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 40 例,前者应用的治疗方式为定眩汤治疗,后者应用的治疗方式为常规治疗方法,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比较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实验组较高,互相之间对比分析有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性眩晕患者中采取定眩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明显,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