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文化
蜀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873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民族大家庭、考古与文物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等;蜀文化的相关文献由98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治民、任文举、李明斌等。
蜀文化
-研究学者
- 宋治民
- 任文举
- 李明斌
- 刘不朽
- 刘祯贵
- 吴爽
- 宁智伟
- 崔荣昌
- 李复华
- 段渝
- 胡小会
- 邓健
- 郭小红
- 郭鑫鑫
- 靳丹
- 高大伦
- 井中伟
- 任秀蓉
- 俞方洁
- 傅正初1
- 刘前凤
- 刘旭东
- 卢升弟
- 史鉴
- 周伟
- 周婷
- 周波
- 周述椿
- 唐文
- 唐毅
- 唐永进
- 婧红
- 孔令泽
- 孙虎
- 宋治民1
- 尹盛平
- 应晓琴
- 廖倩
- 张东辉
- 张建锋
- 张汉卿
- 张群
- 张芳瑜
- 施劲松
- 旦红艳
- 曹启富
- 曾咏霞
- 朱达志
- 李万洪
- 李万霖
-
-
马珀
-
-
摘要:
近年来,商业空间中的文化应用场景呈现现代艺术手段与传统地域文化内在驱动并行的特点,公共艺术作为最适合的载体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现代城市的商业空间中。文章以成都及其代表的蜀文化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现代商业场景中地域文化要素的体现规律,分析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如何与地域文化要素进行结合,并对商业模式的衍生给出建设性优化意见。
-
-
王彦玉
-
-
摘要:
川南地区商周时期遗存可分为三期4段,一期1段包括三星遗址一期1段、市荣和桃坪遗址,二期2段包括沙溪遗址一期1段、朝阳、王华和平阳遗址等,三期3段包括沙溪遗址二期2段、三星遗址二期2段以及斑竹林遗址等,三期4段包括沙溪遗址二期3段、三星遗址二期3段,年代依次相当于殷墟三期、殷墟四期、西周早期和西周中期.蜀文化在一期1段和二期2段大量进入青衣江流域以及大渡河流域的三星遗址,从而形成蜀文化在两地的地方类型——沙溪类型和三星类型,而自三期3段开始蜀文化便被本地文化所排斥而迅速退出,但相关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较为密切,并导致金沙江流域出现了祖源为蜀文化的类蜀文化遗存.
-
-
胡小会
-
-
摘要:
萨翁派是活动于川黔交界仁怀市西北一带的民间道场班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道场科仪活动涵盖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艺术门类.萨翁派音乐与科仪活动及科目内容紧密相连,经典具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
-
李斯
-
-
摘要:
[提要]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广立官学,蜀地因而文教大盛,相继产生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史称"文翁化蜀".这一使得蜀地确立华夏文化正统身份的标志性事件,不仅带有强烈的儒学教化色彩,而且对早期西南丝绸之路开拓具有重要影响.司马相如及其副使"通西南夷"事业的成功,又是以"文翁化蜀"后相对普及的文化条件为基础的.在早期西南丝绸之路的开拓进程中,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向导和翻译的情形可能较为普遍.史籍所见"九译""重译"记录,也可以理解为华夏文化扩张达到空前规模所产生的一种文化自信现象.
-
-
许珍
-
-
摘要:
四川省蜀文化品牌传播在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格局中,重塑信息流引导集群化发展的传播生态系统下,取得明显成效:在城市建设中注入蜀文化内涵,具备了一定的“大传播”意识;依托旅游产业带动蜀文化品牌传播,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加强蜀文化品牌传播的凝聚力,不断丰富了传播手段.与此同时,我省蜀文化品牌传播也存在传播思维固化、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渠道扁平和“两张皮”传播的问题.
-
-
孔令泽
-
-
摘要:
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极具影响力和文化美学的地域文化认知.以蜀文化作为主要的文化基调打造文化生态餐厅,是餐饮餐厅设计当中的独特展现.本文在对生态主题餐厅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以四川地区蜀文化为主要文化价值的设计理念,通过对餐厅受众群体和需要具备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开展的餐厅空间结构、场所特征的全面设计,使传统文化中的蜀文化能够与餐饮服务实现完美结合,打造具有文化影响力的餐饮服务主题环境.
-
-
靳丹
-
-
摘要:
自2017年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部编本"中古典诗文比例大增后,全国各地培训机构的"国学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或固守"读经教育"或进行超前教育,社会急需对此乱象进行考证分析。笔者在两年半的教学实践基础上,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童设计了以"诗意国学"为主题的课程,涵盖"时令""品德""乡俗"三个层次的内容,旨在形成新的古典诗歌系统教学内容,为当代童蒙教育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
-
-
靳丹
-
-
摘要:
自2017年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部编本"中古典诗文比例大增后,全国各地培训机构的"国学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或固守"读经教育"或进行超前教育,社会急需对此乱象进行考证分析.笔者在两年半的教学实践基础上,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童设计了以"诗意国学"为主题的课程,涵盖"时令""品德""乡俗"三个层次的内容,旨在形成新的古典诗歌系统教学内容,为当代童蒙教育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
-
-
-
黄海
- 《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
| 2001年
-
摘要:
古代的巴蜀分布地区有别,但却彼此相邻.其文化面貌尽管有差别,又却有很大的相似性,可把二者划在一个大文化圈内.巴文化和蜀文化是这个大文化圈内的两个分支.随着三峡工程兴建,通过近十年的调查发掘工作,在三峡库区又发现大量新石器--商周时期遗存.巴、蜀文化的区别及巴文化自身的发展序列也日渐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