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1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080篇;相关期刊272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蛛网膜囊肿的相关文献由1871位作者贡献,包括宗绪毅、彭玉平、桂松柏等。

蛛网膜囊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6 占比:10.6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5080 占比:89.22%

总计:5694篇

蛛网膜囊肿—发文趋势图

蛛网膜囊肿

-研究学者

  • 宗绪毅
  • 彭玉平
  • 桂松柏
  • 张亚卓
  • 漆松涛
  • 王新生
  • 陈谦学
  • 李储忠
  • 乔广宇
  • 冯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晓棋(综述); 翟瑄(审校)
    • 摘要: 颅内蛛网膜囊肿(IACs)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大多数不能自行消散,且无明显临床表现。不同位置的IACs症状稍有不同,其严重程度与囊内压力显著相关。对于IACs的治疗方式,目前尚存在争议,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因其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中出血少、长短期并发症少成为目前首选治疗方式。该文对IACs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IACs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帮助。
    • 胡新华
    • 摘要: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年轻父母带着孩子的CT或MRI片子前来咨询:医生,孩子查出来有个蛛网膜囊肿,要不要紧?该怎么办才好啊?其实,没有必要那么紧张。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在脑外异常的局限性积聚,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本病多无症状,多为单发,少数多发,男性较多,左侧多于右侧。体积大者可压迫脑组织及颅骨,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
    • 王胥; 陈丹; 高文昌; 周义; 阴鲁鑫
    • 摘要: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儿童蛛网膜囊肿术后近端分流管移入蝶窦的病例,通过文献复习的方法提高对该疾病在诊断及治疗上的认识。方法:通过回顾该病例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结合相关文献以求提高诊疗效率。结果:患儿蛛网膜囊肿分流术后,脑脊液鼻漏,无明显外伤史,影像学显示患儿左侧蝶窦后壁不连续,蝶骨缺损,近端分流导管进入左侧蝶窦腔。经鼻内窥镜手术修复蝶窦漏口,同时切除蝶窦腔内多余分流管,患儿顺利出院,随访无明显异常。结论:与成人相比,儿童蝶窦骨质较薄,较容易被过长的近端导管磨损破坏,导管长度过长对脑部结构本身也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儿童。
    • 郑振新
    • 摘要: 1案例介绍案例男性,3岁,2015-05-23日因车祸致头部出血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额部伤口清创缝合,注射破伤风,静点抗生素等治疗,恶心呕吐无好转,7 h后到当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神清、语利,头额部伤口长约7 cm,已缝合,面部肿胀,压痛。颈软,病理征(—);辅助检查:头颅CT提示双侧额颞部硬膜下少量积液,蛛网膜囊肿(图1);给予保守治疗,住院8 d,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出院时情况:神清,时有恶心、呕吐。
    • 吴明星; 张冰克; 马鸣雷; 李延滨; 李继业; 邸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室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VCC)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SACs)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估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1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ACs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术前均行头CT平扫、头MRI平扫及矢状位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评估,根据术前影像及术中所见将SACs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基底动脉位于囊肿内,Ⅱ型基底动脉位于囊肿下方。手术方式均采用脑室镜下VCC。患儿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行头颅MRI平扫和矢状位3D-FIESTA序列,评估脑室大小变化情况、囊肿变化情况及脑脊液通路改善情况。结果共纳入8例患儿(年龄1.5个月~3岁10个月)。8例SACs中7例Ⅰ型,1例Ⅱ型。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VCC。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感染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2例患者出现短期轻微硬膜下积液,均在1个月内自行消失。术后3D-FIESTA序列示囊肿均明显减小或消失,中脑导水管及双侧室间孔均通畅,造瘘口通畅。6例患者术后脑积水症状消失,脑室缩小,术前症状消失。2例患者术后脑积水未缓解,1例术后1个月行内镜探查术见造瘘口通畅即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于术后3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脑积水未缓解患者虽然经分流治疗,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结论 脑室镜下VCC治疗SACs微创且有效,磁共振3D-FIESTA序列可清晰评估囊肿术前及术后情况。
    • 马斌; 刘建华; 汪生毅; 王昌家; 李佩章
    •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症状性颞部蛛网膜囊肿患儿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9例症状性颞部蛛网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从而为颞部蛛网膜患儿的诊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思路。结果 165例(80.1%)囊肿体积明显减小(减小≥50%),其中囊肿体积减小≥50%的患儿症状改善率明显好于囊肿体积减小 4岁组之间比较,前者患儿影像学预后明显好于后者,并且患儿年龄与影像改善存在负相关性,提示年龄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结论 手术治疗症状性颞部蛛网膜囊肿患儿,年龄是影响预后因素之一,影像学改善与患儿的症状改善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患儿年龄越小,影像学改善越明显。
    • 徐金山; 葛明; 梁树立; 渠沛然; 冀园琦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AC)伴发硬膜下出血(SDH)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1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例颅内AC伴发SDH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论述该类患儿的起病诱因、发生机制、出生史、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争议,探讨处理对策及有剖宫产史AC患儿发生SDH的倾向性。结果 8例颞部AC患儿均有剖宫产史,1例额部AC患儿为顺产,1例枕大池AC为产钳助产;4例有轻型头外伤史,3例有低压分流术史,产钳助产史1例。手术治疗9例,包括单次手术5例,多次手术4例。钻孔引流共10次,成功4次;开颅术共4次,成功3次;分流术2次均成功。保守治疗1例成功。术后随访,AC缩小6例,变化不著4例;所有患儿原有症状缓解。GalassiⅡ或Ⅲ型AC伴发SDH的患儿均有剖宫产史。结论 多数患儿通过单次手术治愈,少数患儿需数次不同手术治疗;预后均良好。钻孔引流术更为常用。治疗策略应层次化、个体化。除了头部外伤,低压分流手术史也是儿童颅内AC伴发SDH的一个诱因。
    • 靳俊功; 张莹; 孙崇阳; 何郭一石; 汪鑫
    • 摘要: 目的 探讨伴有癫痫的颞叶蛛网膜囊肿(AC)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以及颞叶AC与癫痫发作类型、脑电图异常之间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癫痫组就诊的64例颞叶AC合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囊肿类型、囊肿大小及癫痫类型、脑电图类型进行分类,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各年龄组及总体患者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在三种囊肿类型、两种不同大小的囊肿及总体患者中,全面性起源的癫痫为最多的类型,未知起源的癫痫为最少的类型;脑电异常患者占比远高于脑电正常患者占比,间期脑电异常均以广泛性为主.三种囊肿类型、两种不同大小的囊肿和癫痫、脑电图类型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关联及差异.结论 颞叶AC伴癫痫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全面性起源的癫痫和广泛性异常脑电图最常见.囊肿类型、大小与癫痫、脑电图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张翔; 程祖胜; 诸绍锋; 王亮; 张群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CT影像特点在偏执型首发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偏执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均行头部CT扫描,测量脑叶CT值,分析偏执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CT影像学特征,随访1年统计其复发率,评估CT的诊断效果.结果 研究组额叶CT值为(33.1±1.4)HU,低于对照组的(36.9±2.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14,P<0.001);研究组脑室扩大、脑沟增宽、蛛网膜囊肿及大枕大池患者占比分别为51.1%、24.4%、31.1%、20.0%,均高于对照组的5.5%、2.5%、2.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1.688、8.411、11.928、4.675,均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22.2%(10/45),复发者左侧额叶、右侧额叶CT值分别为(32.1±1.7)HU、(32.5±1.6)HU,明显低于未复发者的(35.0±1.9)HU、(34.9±1.7)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48、3.985,均P<0.001).结论 偏执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异常,表现为脑室扩大、脑沟增宽、蛛网膜囊肿及大枕大池;CT影像特点在偏执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显著,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创新性.
    • 康旭; 陈若平; 王晓强
    • 摘要: 此前文献报道,有脑积水或蛛网膜囊肿病人行腹腔分流术后出现裂隙脑室综合征,表现为间歇性头疼以及脑室狭小。目前对裂隙脑室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尚未深入,其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仍需进一步研究。综述了裂隙脑室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