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腹膜腔

腹膜腔

腹膜腔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5890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等;腹膜腔的相关文献由25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小平、李云峰、刘保池等。

腹膜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890 占比:99.79%

总计:56009篇

腹膜腔—发文趋势图

腹膜腔

-研究学者

  • 周小平
  • 李云峰
  • 刘保池
  • 刘凯
  • 唐婷
  • 孙兴伟
  • 孙培龙
  • 庄奇新
  • 张彩珍
  • 施裕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培; 周清; 沈霞; 姚佩莲; 沈茜; 徐虹; 方晓燕; 赵蕊
    • 摘要: 目的 设计一种可连续多次测量腹腔内压力(腹内压)的装置,并评估该装置在腹膜透析(腹透)患儿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设计的腹内压测量装置采用三通装置连接腹透外接管、带刻度的玻璃管及双联腹透液袋,通过转动三通装置实现腹透液的定量注入和腹内压的测量.测量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测量不同灌入量下的腹内压.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腹透治疗且透析龄>1个月的患儿,收集入选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记录测量过程患儿的主诉、体征、有无腹透导管污染、腹内压测量后压力相关并发症及感染情况,随访腹透患儿腹内压测量后3个月的结局.采用散点图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灌注量与腹内压的相关性.结果 9例接受自动化腹透治疗的患儿入选本研究,年龄(8.4±4.7)岁,体表面积(0.84±0.29)m2.9例患儿灌注量为1 000 ml/m2时的腹内压为(12.6± 1.9) cmH2O(1cmH2O=0.098 kPa),灌注量1 200 ml/m2时的腹内压为(13.8±1.9)cmH2O.测量装置安全可行,测量过程中未发生过导管污染,住院期间所有患儿未发生腹膜炎.随访3个月,除1例患儿因脐疝转血液透析外,其余患儿未出现压力相关并发症.结论 本装置操作简单、使用过程安全,可实现无创和连续性测量腹内压,对腹透患儿临床透析处方有指导意义.
    • 唐伟; 王毅; 熊坤林
    • 摘要: 将肠系膜分类为一个器官的提议促使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重新认识肠系膜疾病及评估治疗方法.肠系膜解剖学的最新进展和对其结构的更好理解构成了推进疾病治疗进程的基础,并允许开发较少的根治性(包括内镜、放射学和药物治疗)治疗方法.基于肠系膜的影像学评估是相关疾病放射学干预和术后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阐述肠系膜相关解剖学概念的更新,并将肠系膜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进行简要叙述.
    • 郭艳; 王震; 田广平; 刘真; 李振中
    • 摘要: 背根神经节(DRG)卫星细胞表达的P2X7R活化会介导不同的痛觉信息传递和疼痛反应,传入神经元p38MAPK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不仅能够介导炎症反应,而且还会介导各种痛觉信号的产生和传递。本课题研究了BTZ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DRG卫星细胞P2X7R与p38MAPK信号通路激活在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实验设计如下:①对照组:给予大鼠腹膜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g/kg;②抑制剂组:①BBG组:给大鼠腹膜腔注射P2X7R抑制剂BBG50mg/kg;②SB203580组:鞘内注射p38MAPK抑制剂10μL(10μg/10μL)SB203580;③BTZ组:腹膜腔注射BTZ每日0.2mg/kg(i.p.);④BTZ+抑制剂组:①BTZ+BBG组:BTZ注射前30min给予大鼠腹膜腔注射BBG50mg/kg;②BTZ+SB203580组:BTZ腹膜腔注射前30min鞘内注射10μL(10μg/10μL)SB203580。
    • 王屹; 冯彩珍
    • 摘要: 腹膜腔和腹膜下间隙由腹膜或称为浆膜分隔为解剖学上相对独立的间隙.腹膜下间隙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呈线状位于腹膜和肌层的内层.器官表面覆盖腹膜,因此所有器官均位于腹膜下间隙内;位于背侧腹膜后的器官成为腹膜后器官.腹膜反折构成韧带或系膜,其内含位于腹膜下间隙内的、供应脏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支供应相应的脏器.根据典型位置和器官关系或其包含的主要血管,我们可以在横断面影像中识别韧带或系膜.腹部和盆腔经韧带或系膜连接成连续的统一的解剖间隙,不仅提供了连续解剖平面,也为病变的播散提供了路径.理解腹膜下间隙的解剖将提升临床上识别炎性病变、恶性肿瘤和创伤播散途径的能力.
    • 杨飞; 王新杰; 杨晓; 郑哲
    • 摘要: 目的 探讨观察镜直接分离法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行后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45.12 ±12.65)岁,年龄范围为25-6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直接分离组与自制气囊组,每组30例.直接分离组采用观察镜直接分离法建立后腹腔行后腹腔镜手术,自制气囊组采用自制气囊法建立后腹腔行后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建立腹膜成功率、建立腹膜时间、造腔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直接分离组建立腹膜成功率[96.7%(29/30)]高于自制气囊组[73.3%(22/30)],建立腹膜时间[(6.26 ±1.21)min]、手术时长[(103.84 ±13.77)min]短于自制气囊组[(10.89 ±2.03)min、(126.45 ±15.65)min],造腔出血量[(4.22 ±1.65)ml]低于自制气囊组[(8.73 ±1.52)ml],并发症发生率[6.6%(2/30)]低于自制气囊组[2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镜直接分离法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成功率较高、耗时较少、出血量较低、安全可靠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莫湘琼; 潘海燕; 邹劲林; 李霄凌; 刘星伟
    • 摘要: 目的 总结一体化腹腔镜摄像系统在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全腹膜外修补术(SILS-TEP)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30例采用一体化腹腔镜摄像系统进行SILS-TE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一例中转开放或多孔,平均手术时间(58.6±4.3)min,平均出血量(6.5±2.4)ml,术后1 h VAS评分(3.36±0.66)分,术后8 h为(2.15±0.75)分,术后1 d出院.术后血清肿3例,其中1例多次抽液后痊愈,2例1个月后完全自行吸收.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切口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使用一体化腹腔镜摄像系统进行SILS-TEP安全、可行、有效,可以减少器械在体外的对抗干扰,有利于该手术的开展.
    • 林长方; 黄毓珍; 陈定柱
    • 摘要: 针对体液细胞病理诊断自动分类识别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化识别模型(CNN-LS).首先对图像样本进行灰度级转换、ZCA白化、归一化与标注处理,降低图像特征间的相关性与数据冗余.其次,在CNN-LS模型构建过程中引入改进的激活函数(LReLU-Softplus)用于提高模型的收敛速度和避免可能出现的饱和非线性问题,并通过实验验证获取CNN-LS模型的最佳卷积核数量和尺寸大小.最后将CNN-LS与CS+SVM,PCA+QSOFM,ANN,CNN这4种分类方法做了性能对比.实验表明CNN-LS模型在针对腹膜腔脱落细胞病理图像的癌细胞分类识别过程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 潘亮亮1; 邵继满1
    •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结果:本研究病灶平均长径约2.7cm(1.9~4.8cm),均呈分叶状,5例(71.4%)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平扫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7例中4例行CT增强扫描,静脉期强化幅度较动脉期高,平均高于动脉期21HU(9~39HU)。本组4例(57.1%)存在腹腔积液。7例均无远处转移。结论:CT对腹腔恶性间皮瘤的诊断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最终需依靠病理明确诊断。
    • 潘亮亮; 邵继满
    • 摘要: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T features of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and it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maging diagnosis.Methods:CT imaging findings of 7 cases o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confirmed by surgery or biops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The average length of lesions in this group was about 2.7cm (1.9~4.8cm).All of them were lobulated.Five cases (71.4%) were clearly demarcated with surrounding tissues.The density of plain scans was uneven, and irregular low density necrosis areas were seen.In 7 cases, CT enhanced scanning was performed in 4 cases.Enhanced intensity was high in venous phase, with an average of 21 HU (9~39 HU) higher than that in venous phase.Abdominal effusion was present in 4 (57.1%) cases in this group.None of the 7 cases had distant metastases.Conclusion:The CT diagnosis of malignant intra-abdominal mesothelioma can provide valuable clinical diagnosis, but ultimately depends on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目的:分析腹腔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结果:本研究病灶平均长径约2.7cm (1.9~4.8cm), 均呈分叶状, 5例 (71.4%) 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 平扫密度不均匀, 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 7例中4例行CT增强扫描, 静脉期强化幅度较动脉期高, 平均高于动脉期21HU (9~39HU) .本组4例 (57.1%) 存在腹腔积液.7例均无远处转移.结论:CT对腹腔恶性间皮瘤的诊断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但最终需依靠病理明确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