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66471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解剖与临床、护士进修杂志、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全军手外科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创伤骨科、第三届全军肢体伤残修复学术会议、2015全国糖尿病足综合治疗、北京手足修复与重建学术研讨会等;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赞、宋达疆、刘元波等。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6471篇
占比:99.95%
总计:166551篇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研究学者
- 李赞
- 宋达疆
- 刘元波
- 吕春柳
- 周波
- 穆兰花
- 彭小伟
- 徐军
- 晏晓青
- 章一新
- 俞玮
- 唐举玉
- 唐园园
- 杨红岩
- 穆广态
- 靳小雷
- 伍鹏
- 周晓
- 周燕舞
- 康志学
- 彭翠娥
- 李晓林
- 栾杰
- 王先成
- 穆大力
- 董佳生
- 严义坪
- 乔群
- 于浩
- 何金光
- 侍朋举
- 冯光
- 冯锐
- 卿黎明
- 周鑫
- 张亦
- 张文龙
- 彭文
- 徐华
- 方柏荣
- 易亮
- 朱晓峰
- 朱珊
- 欧昌良
- 毛煌兴
- 王欣
- 王海蓉
- 王涛
- 王燕
- 王翔
-
-
徐华;
刘莺;
张亦;
王庭亮;
王涛;
何金光;
罗杰;
董莉萍;
王海蓉;
董佳生;
徐元兵
-
-
摘要:
背景与目的:乳房切除术后自体组织重建中,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越来越受到外科医师的关注,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穿支血管定位、抉择、解剖是制备DIEP皮瓣最大的难点。探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在延期DIEP皮瓣修复乳腺癌术后乳房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进行延期DIEP皮瓣乳房重建手术患者298例。将其中92例患者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进行皮瓣穿支评估设定为超声对照组(US组),206例患者设定为观察组(CTA组);术前采用CTA进行皮瓣穿支评估,将CTA数据导入HOROS软件分析,进行术前皮瓣优势穿支的选择,明确穿支血管直径、肌肉内走行方式及穿出点位置等解剖信息,从而指导手术。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术前定位穿支数量、术中采用穿支数量、抉择穿支时间、穿支解剖时间、供区皮瓣获取时间、皮瓣重量、总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部切口感染率、脂肪坏死率、二次手术探查率及皮瓣完全坏死率),并进行两组病例影像手术一致率比较。结果:298例患者进行延期DIEP皮瓣乳房重建手术,皮瓣存活率为99.33%(296/298)。两组病例术前定位穿支数量[观察组(2.90±1.13)vs对照组(3.2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二次手术探查率的比较中,CTA组低于US组(P<0.001)。对于具有腹部手术史患者,CTA组穿支解剖时间、总手术时间优于US组(P<0.001)。两组病例影像手术符合率分别为97.09%和4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延期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中,CTA可以明显地缩短术中皮瓣穿支抉择时间及解剖时间,降低二次手术探查风险,具有较高的影像手术一致率,可以有效地指导手术。
-
-
陈琴;
唐悦
-
-
摘要:
目的探讨辅助放疗联合细节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切除术后即刻行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乳房重建手术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安市人民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90例乳腺癌切除术后即刻行DIEP皮瓣乳房重建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后未接受放疗,观察组患者于术后接受辅助放疗,2 Gy/次,5次/周,共照射25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进行细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乳房美观度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免疫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2年内复发率及3年以上生存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对称性、乳房形态、垂直度及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显著降低;CD8^(+)百分比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相较于对照组均显著降低,3年以上生存率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辅助放疗联合细节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切除术后即刻DIEP皮瓣乳房重建患者中,可提高乳房美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但其可对机体免疫细胞造成抑制;因此,在放疗的同时应同时应用保护免疫功能药物,以提高疗效。
-
-
宋达疆;
李赞;
章一新
-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重建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巨大缺损的手术策略。方法2007年8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病灶切除后继发缺损需行下腹部皮瓣移植修复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女性患者89例,继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0 cm×12.0 cm~31.0 cm×16.0 cm,全部采用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为26.0 cm×12.0 cm~35.0cm×15.0 cm。本组患者均为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后遗留的单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联合皮瓣的具体形式分为两种:①对侧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同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②同侧带蒂腹直肌皮瓣联合对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的受区血管选择包括胸廓内血管、胸外侧动静脉、胸肩峰血管、胸背血管、胸背血管前锯肌支和颈横动静脉。采用第二种皮瓣形式时不能选择胸廓内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结果采用第一种联合皮瓣形式57例,其中4例腹直肌带蒂皮瓣一侧术后发生边缘部分坏死;采用第二种联合皮瓣形式32例,其中2例在切取过程中发现带蒂腹直肌皮瓣完全没有血供,改为游离腹直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3例腹直肌带蒂皮瓣一侧术后发生边缘部分坏死,清创后再采用局部推进皮瓣修复。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完全成活。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后期治疗,术后随访12~96个月,平均(29.5±0.3)个月,11例患者失访,完成随访的78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局部肿瘤复发(5.1%),4例患者发生脑部转移(5.1%),3例患者发生肝转移(3.8%),6例患者发生肺部转移(7.7%),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皮瓣外观、功能恢复满意,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联合下腹部皮瓣移植安全性高,有助于控制局部晚期乳腺癌病灶,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其中第一种联合皮瓣形式移植血管吻合选择更加灵活,皮瓣血运更加可靠;第二种联合皮瓣形式手术时间短。两种术式具体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
-
无
-
-
摘要:
《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2022年版)》2022—2023年度全国巡讲活动即将展开。《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2022年版)》新增了腔镜乳房重建、胸肌前乳房重建及乳房重建的个案管理等内容,并将初版的保留乳头乳晕的全乳切除章节更名为保守性全乳切除,并做了大量内容补充及更新。共识也对胸肌前乳房重建、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手术等临床热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相信本次更新会给各层级医院提高乳腺肿瘤整形及乳房重建临床水平,提升治疗规范化,优化治疗结局助力,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
-
-
张文娟;
樊星;
拓瑞;
肖霞
-
-
摘要: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共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研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移植效果、手术指标对比、术后表征情况以及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移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术后表征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性较高,临床价值突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
张刚;
郭皓;
梁杰;
管桥宇;
张冰
-
-
摘要:
目的 评估乳房重建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ce、WangFang、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1990年1月至2017年11月已发表的应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假体、单纯假体置入5种常用的乳房重建术式术后并发症的中英文文献,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文献29篇.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法术后出现皮瓣局部坏死、血清肿、感染、脂肪液化、腹壁疝及供区腹壁膨隆并发症高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法出现术后皮瓣全部坏死、伤口裂开、感染并发症高于背阔肌肌皮瓣法,其出现术后血清肿低于背阔肌肌皮瓣法,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阔肌肌皮瓣+假体置入法出现术后血清肿高于单纯假体置入法,其在术后假体包膜挛缩、假体移位要低于单纯假体置入法,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具有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的优点,并发症少.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并发症较低的乳房重建术.
-
-
王蕾;
宋爱莉;
宋达疆;
李赞;
周波;
吕春柳;
伍鹏;
唐园园
-
-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单侧早期(Ⅰ/Ⅱ期)乳腺癌患者12例,均为女性,年龄33~52(37.4±3.5)岁.1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并应用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同期乳房再造术,皮瓣携带的肋间神经感觉支与受区肋间神经吻合,腹壁下血管与受区胸廓内血管或者胸背血管吻合.记录皮瓣长度、宽度、厚度及血管蒂情况,携带感觉神经长度及选择的受区血管和神经.随访再造乳房的感觉恢复情况,将乳房分为5个区,包括4个象限和中央区,对每区的压力觉和温度觉恢复情况进行记录.完成患者主观感觉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外形恢复、感觉恢复和满意度.结果 皮瓣长(32.3±0.4)cm、宽(12.7±1.6)cm、厚(3.8±0.4)cm,腹壁下血管蒂长度为(12.5±0.4)cm,动脉管径为(1.7±0.4)mm,伴行静脉管径为(2.2±0.7)mm,携带肋间神经感觉支长度为(2.3±0.4)cm.受区血管为胸廓内血管(7例)和胸背血管(5例).所有受区神经为同侧第3肋间神经.所有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供区发生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未见其他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圆润,弹性质地可,未见皮瓣发生溃疡;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未见影响.12例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9.6个月,未见乳腺癌复发情况.术后12个月调查患者的感觉恢复效果,12例(100%)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再造乳房病例中,所有再造乳房至少有1区恢复了温度觉.患者对再造乳房外形及感觉恢复均满意.结论 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与受区胸壁第3肋间神经吻合有助于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感觉功能恢复.
-
-
黄显军;
周海波;
徐恒;
姜磊;
郭征东;
张高孟
-
-
摘要:
目的 总结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应用DIEP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1.0 cm×5.5 cm~28.0 cm×17.0 cm,DIEPF 切取面积 13.0 cm×7.0 cm~30.0 cm×19.0 cm.对2例合并肌肉、肌腱缺损或存在死腔者,同时切取腹直肌肌瓣嵌合移植修复.供区5例直接缝合,2例经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采用中厚皮片覆盖遗留创面.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解除,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供、受区组织相似度好,半年后均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除线形瘢痕或轻度色素沉着外,无腹壁疝形成或功能影响.结论 应用DIEP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大、血管蒂长、管径粗,是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
-
王燕婷;
马业华;
胡文蕊
-
-
摘要:
目的 总结36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探讨降低皮瓣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8年10月-2020年8月收治的36例因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接受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病例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对肢体伤情及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评估,消除不利于皮瓣成活的因素.术后根据手术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监测项目.康复训练根据术后病程进展、以不同康复目的分步进行.结果 术后32例皮瓣完全成活,4例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皮瓣移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3例,均为静脉危象,均行手术探查,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因为创面感染,导致血管栓塞、导致皮瓣坏死;腹部皮瓣供区31例一期愈合,3例出现切口皮缘部分裂开,1例切口边缘部分皮肤坏死,1例出现切口内脂肪液化;经过6~36个月随访,33例患者对肢外形功能恢复表示满意,能满足日常生活劳动要求.结论 对于接受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的围手术期患者采用个性化、系统化、专科化综合护理,可减少皮瓣移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皮瓣成活率及患者满意度.
-
-
宋达疆;
华占强;
冯光;
李赞;
章一新;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王志远
-
-
摘要:
目的 探讨移植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08年12月-2016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1(36.5±1.6)岁,均采用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Ⅱ期乳房再造.根据内增压吻合血管类型,将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分为3种类型:吻合血管蒂主干远端型、吻合血管蒂主干主要分支型和吻合血管蒂肌支型.皮瓣长(27.5±0.3)cm、宽(12.8±1.4)cm.供瓣区予以彻底止血后,间断缝合修补前鞘,完成脐重建,留置2根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皮瓣血管蒂与受区胸廓内血管吻合具体方式包括吻合1支动脉和1支静脉近端、吻合1支动脉和1支静脉近远端、吻合1支动脉和2支静脉近端.术后观察皮瓣成活、血运情况.随访观察再造乳房外形满意度、供区并发症、腹壁功能及瘢痕增生情况.结果 术后,采用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Ⅱ期乳房再造术患者的皮瓣均顺利成活且血运良好.随访14~56(20±6)个月,患者再造乳房外形满意,腹部供区无并发症且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 对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行游离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
-
张俊峰
- 《2017年河南省整形外科、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总结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并肌腱、骨外露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9例,切取皮瓣面积21cm×10cm~17cm×8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0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供区均无腹壁薄弱及腹壁疝的发生.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不带腹直肌及前鞘,只含有皮肤、皮下脂肪和血管蒂,避免了供区腹部并发症的发生.供区隐蔽,手术操作方便,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