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能量交换

能量交换

能量交换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351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21920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求是学刊、学会、中国电力教育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8届年会等;能量交换的相关文献由641位作者贡献,包括后藤正典、M·阿夫欣、S·汉森等。

能量交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1920 占比:99.83%

总计:122131篇

能量交换—发文趋势图

能量交换

-研究学者

  • 后藤正典
  • M·阿夫欣
  • S·汉森
  • 信田昌男
  • 江口真人
  • 高桥圭端
  • B·N·尔布
  • 曾龙
  • 黎灿兵
  • M·戈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成城; 张小琴; 鲁程鹏; 束龙仓; 刘波
    • 摘要: 潜流交换研究涉及地表水-地下水系统交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影响因素和生化作用等方面,是近年来水文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潜流交换过程包含水流运动、溶质运移以及能量传输过程。以稳态流动条件作为控制因素的潜流交换研究成果已经不能满足相关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非稳态潜流交换过程的研究及其成果渐受关注。当前相关研究多以物理模型试验为主(如室内水槽试验、示踪试验),辅以数值模拟或遥感技术进行验证,进而总结非稳态潜流交换过程水动力交换和能量交换过程规律。未来研究应在多时空尺度,集合多种高精度监测手段,研究潜流交换中的影响因素(如河流水位波动),开发更精确的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系统认识非稳态潜流交换过程。有关非稳态潜流交换的研究结论将有效指导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和综合治理。
    • 杨颖宜; 李东子; 马永顺; 张明亮
    • 摘要: 为研究浅滩植被对复式河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了解植被作用下滩槽间水流动量交换的影响机制,利用Fluent流体力学仿真软件,选取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封闭雷诺方程,对浅滩植被作用下的复式明渠内的流体运动特征进行精细化模拟,分析了不同淹没高度、不同流量条件下滩地植被对复式断面明渠的水流速度、湍流动能及断面二次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植被的影响,植物区计算主流速度的垂向分布不再呈对数分布,而呈现准S型的分布;相对无植被的工况,植物区内主流流速减小,随着滩地植被高度的增加,植物带的内部与上部区域主流速度减小,而主槽内主流流速相应增大,说明植物的存在对滩地区域的水流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使断面主流向河道主槽内转移,植物的存在也对横向速度产生较强的扰动,能够促使断面二次流的形成;植物顶端附近的湍流动能变化较大,随着浅滩植被高度的增加,植被和水流交界处的湍流动能最大值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说明在植被顶端存在较大的动能交换;随着入流流量的增加,断面主流速度呈增大趋势,各测点湍流动能沿水深方向的幅值也相应增大.研究表明,Fluent流体力学仿真软件能够较好地精细化模拟滩地植被对复式河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其计算结果可为河流防洪工程、河道浅滩整治及生态护岸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田丹宇
    • 摘要: 信息公开制度包括一对法律关系:一是政府端的应对气候变化政务信息的主动公开;二是企业端的碳排放信息披露。信息公开制度在整个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体系中起到推进行政管理体系内外能量交换的作用。信息公开除了自成一项独立的制度之外,还是很多制度的后置性制度,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中应规定“评价考核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在温室气体排放现场检查制度中应规定“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检查结果应遵循’双随机、一公开’原则进行信息公开”。
    • 杨颖宜; 李东子; 马永顺; 张明亮
    • 摘要: 为研究浅滩植被对复式河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了解植被作用下滩槽间水流动量交换的影响机制,利用Fluent流体力学仿真软件,选取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封闭雷诺方程,对浅滩植被作用下的复式明渠内的流体运动特征进行精细化模拟,分析了不同淹没高度、不同流量条件下滩地植被对复式断面明渠的水流速度、湍流动能及断面二次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植被的影响,植物区计算主流速度的垂向分布不再呈对数分布,而呈现准S型的分布;相对无植被的工况,植物区内主流流速减小,随着滩地植被高度的增加,植物带的内部与上部区域主流速度减小,而主槽内主流流速相应增大,说明植物的存在对滩地区域的水流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使断面主流向河道主槽内转移,植物的存在也对横向速度产生较强的扰动,能够促使断面二次流的形成;植物顶端附近的湍流动能变化较大,随着浅滩植被高度的增加,植被和水流交界处的湍流动能最大值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说明在植被顶端存在较大的动能交换;随着入流流量的增加,断面主流速度呈增大趋势,各测点湍流动能沿水深方向的幅值也相应增大。研究表明,Fluent流体力学仿真软件能够较好地精细化模拟滩地植被对复式河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其计算结果可为河流防洪工程、河道浅滩整治及生态护岸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 魏永祥; 胡登海; 郭武; 孙崇亮
    • 摘要: 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无干扰地热能供暖项目(三期)一标段枫溪美郡工程为依托,在分析地热能交换原理的基础上,对中深层无干扰地热能能量交换装置从取热装置、换热管安装装置优化展开研究.采用优化后的门式支架换热管安装装置,与传统安装方式相较,提高了中深层无干扰地热能地热井内HDPE换热管安装质量、安装效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及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可为类似工程施工组织提供借鉴.
    • 刘珂; 晃晃
    • 摘要: 摄影师刘珂和晃晃都是成都人,两人于2003年相识,之后相恋、结婚、生子。刘珂从小跟着父亲、舅舅学习绘画和摄影,晃晃以前是学舞蹈的,认识刘珂后也开始摄影。他们一个是天蝎座,一个是处女座,他们在探索中寻找两人之间的能量交换,在平淡的生活中一起体验、感受、创作……
    • 郭小璇; 王凯; 李磊; 张寒; 马磊; 姚志生; 张伟; 胡正华; 郑循华
    • 摘要: 若尔盖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地区地面水热通量观测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基于涡动相关法,于2013年1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利用三维超声风温仪和红外开路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在若尔盖高原一典型高寒草甸开展周年通量观测,以揭示其地表能量交换和蒸散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地表能量通量各组分呈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年均值分别为94.5、21.0、51.8和1.2W·m-2.非生长季感热稍占优势,生长季潜热占绝对主导地位,波文比全年平均值为0.70,能量平衡闭合率年平均值为0.77.辐射是感热通量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潜热通量则受温度、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日蒸散量变化范围为0.12~5.09mm·d-1,全年平均值为1.82mm·d-1.非生长季蒸散主要受土壤表面导度因子控制,生长季则由辐射主导,土壤和植被表面导度因子为次要影响因素.在季节尺度上,蒸散的变化取决于降水分布,全年降水和蒸散量分别为682.7mm和673.6mm,其中生长季分别占全年总量的84%和82%.6-7月降水匮乏抑制了蒸散,此时土壤储水成为蒸散的主要水源,从全年看,降水基本都以蒸散的方式返回大气.与青藏高原上同类观测研究相比,地表能量通量和蒸散都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但观测到的年平均波文比和年蒸散量最大,气温、降水、地表植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这一结果.研究数据可作为地面验证资料,用于若尔盖地区陆面模式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卫星遥感反演资料的校验.
    • 姜建国; 曾昭淦; 付月豪; 占二林; 龙大海
    • 摘要: 基于对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MCR-WPT)原理的推导与分析,采用ANSYS Electronics Desktop/Maxwell3D对经典S/S补偿模型MCR-WPT系统进行模拟仿真,观察系统的能量交换和磁场分布情况.所搭建实际模型与模拟仿真结果比较一致,表明系统的整体硬件电路能够进行正常的电能无线传输;传输特性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也比较吻合,证实了系统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 王雪妮; 吕世华; 姚闯; 马翠丽
    • 摘要: 利用2017~2018年黄河源地区野外观测站数据,对黄河源区两个积雪期内土壤温湿及冻融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CLM4.5模式模拟的积雪期土壤温、湿度及辐射分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CLM4.5能很好地模拟出整个积雪期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对不同土壤层在不同冻结阶段土壤含水量的模拟有所差异:在完全冻结阶段,对5cm 土壤层含水量模拟偏高,而80cm偏低,对10~40cm 土壤层含水量的模拟偏差较小;由于降雪及土壤冻融过程主要发生在积雪期,积雪反照率使得净辐射模拟在降雪时段偏差较无降雪时段略大.
    • 刘诚; 孙晓兵; 司福祺
    • 摘要: 地球大气在地-气系统能量交换中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着地球辐射收支平衡,关系到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天气预报等。我国成功发射的高分五号卫星搭载了多种先进大气探测载荷,能够获取全球大气气溶胶和云、污染气体和主要温室气体等高精度探测数据,反演得到全球大气光学和物理特性参数,满足我国环境大气监测、气候变迁研究和气象预报等多领域应用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