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近地层

近地层

近地层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28272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一届全国风能应用技术年会暨“十二五”风能973专题研讨会等;近地层的相关文献由60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清、杨帆、杨兴华等。

近地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28272 占比:99.27%

总计:28480篇

近地层—发文趋势图

近地层

-研究学者

  • 何清
  • 杨帆
  • 杨兴华
  • 霍文
  • 刘兆礼
  • 宋丽莉
  • 覃军
  •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 刘劲松
  • 吴晗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常娜; 李茂善; 王灵芝; 龚铭; 伏薇; 舒磊
    • 摘要: 基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峨眉山站梯度塔资料、辐射观测资料和地表通量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对峨眉山地区近地层的地表通量和蒸散发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估算了零平面位移、空气动力粗糙度、空气热力粗糙度、动量通量输送系数和感热通量输送系数等重要的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近地面风速呈现高层高、低层低的特征,且高层日变化较低层明显;垂直风廓线在冠层内与冠层上存在明显不同的相关关系及拐点现象,拐点以下风速随高度的增速明显比拐点以上的小;零平面位移d年平均值为10.45 m;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_(0m)和空气热力学粗糙度Z_(0h)年均值分别为1.65 m和9.95 m;动量通量输送系数C_(D)和感热通量输送系数C_(H)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58×10^(-2)和3.79×10^(-3);近地层降水发生次数和降水量多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降水日和降水量都较多,近地层降水日变化明显,表现出川西盆地典型的夜雨特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白天的主导地位随季节变化,夏季潜热通量占主导地位,冬季感热输送占主导地位;各天的蒸散发主要发生在08:00(北京时,下同)-17:00,在11:00-14:00达到最大值,且季节差异明显。
    • 郑先念; 张太西; 霍文;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王顺胜; 余行杰; 何清; 吴玉涛
    • 摘要: 利用中国与巴基斯坦交界的红其拉甫口岸帕米尔高原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32 m梯度铁塔资料,分析了帕米尔高原在不同天气下近地层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廓线日变化和脉动特征,结果表明:(1)晴天,日间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夜间风速随高度升高呈波动减小;阴雨天,风速整体随高度升高而增大;不同天气下各高度层脉动风速概率分布均呈现高度越高,脉动风速分布越集中的特征。(2)气温廓线在晴天表现为夜间辐射型、早上过渡型、白天日射型和傍晚过渡型四种类型,气温脉动随着高度的降低而增大;阴雨天气时气温廓线均为白天日射型,各高度层的气温脉动变化特征与晴天相反。(3)不同天气的比湿廓线分布均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比湿脉动范围晴天大于阴雨天,且在时间序列上波动性均具有一致性。
    • 徐红; 龚强; 朱玲; 沈历都; 顾正强; 晁华; 王乙舒; 陈军庆
    • 摘要: 利用2014—2018年辽宁省探空资料分析了水平风速的垂直风廓线分布特征。用2座代表性测风塔逐时梯度风观测分析了采用不同高度组合方案计算出风切变指数的月、日变化特征,分别用月、小时、年风切变指数推算高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并与实测对比。结果表明:沈阳相较于大连地区风速随高度增加较快,180 m高度以上风速基本保持不变,而大连因其纬度低且靠近海洋,300 m以下风速均匀上升。在非复杂地形情况下,距地面10 m高度以上间隔一定高度设立4层风观测,基本可以满足近地层风资源评估需求。受太阳辐射、下垫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影响,辽宁省风切变指数日变化特征比月变化更显著。利用小时风切变指数推算高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方案优于采用月、年风切变指数方案。风切变指数日变化越显著,采用逐时风切变指数推算方案越优于其他计算方案。
    • 张可嘉; 郝巨飞; 贾秋兰; 张杰; 黄毅
    • 摘要: 利用中国气象局邢台大气环境野外科学试验基地100 m通量观测塔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共10层风向、风速观测数据,对邢台冬季近地层风速、风频、污染系数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0 m高度平均风速呈现明显日变化特征,日间平均风速明显大于夜间平均风速,其中1~100 m平均风速在日间为3.70 m∙s−1,夜间为2.95 m∙s−1;随高度增加,日间和夜间的平均风速均呈增加趋势,但日间与夜间的平均风速差呈逐渐减少的分布;风切变指数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各高度盛行风向均以北风及相近风向为主;各高度污染系数最大值为北风及相近风向,污染系数整体呈现出低层大、高层小的趋势;PM2.5和PM10浓度平均值与污染系数相关性高层好于低层,其中在80 m高度呈明显负相关;污染系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北风风向,随高度增加,PM2.5和PM10平均质量浓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 黄浩辉; 陈雯超; 植石群; 王丙兰
    • 摘要: 利用广东省徐闻县西连镇90 m测风塔在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期间获取的具备完整的台风代表性的观测数据以及处于台风外围的广东省茂名市博贺镇100 m测风塔的观测数据,对台风威马逊的近地层强风特性进行了分析,西连测风塔结果表明:风速时程曲线呈明显的"M"型分布特征,台风中心经过测风塔前后,风向沿逆时针方向大幅偏转约170°.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风速廓线较好地符合对数和幂指数律;台风过境前后,各强风区的风速廓线幂指数和粗糙长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特点;粗糙陆地下垫面的风速廓线幂指数和粗糙长度较大.湍流强度和阵风系数在前外围强风区或后外围强风区较大,在前眼壁强风区或后眼壁强风区较小,湍流强度和阵风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基本符合指数为负值的幂指数律;粗糙下垫面对湍流强度和阵风系数有增大的作用.外围强风区和眼壁强风区的10 min风向变率变化较为平稳,而在眼区变动较为剧烈,在眼区,当风速达到最低值或次低值时,10 min风向变率幅值达到最大值.博贺测风塔结果表明其总体上与西连测风塔台风前外围和前眼壁强风区的情形相似.
    • 闵芳
    • 摘要: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它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持续时间较短、概率小、危害大等特点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 崔杨; 陈正洪; 何英杰; 孟丹
    • 摘要: 为准确掌握湖北省平原湖区近地层风切变特征,利用27座离地高度为120~150 m测风塔各1年的逐时测风数据,研究了 70~120 m间风切变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风切变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特征,普遍在秋冬季最小、夏季较大,夜间大、白天小;②位于平原湖区和山区的测风塔在70~120 m间的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分别为0.27和0.12.各塔风切变指数从70 m至150 m逐渐减小;③6座典型测风塔70~120 m风切变指数在较稳定状态下的频率最高,为59%~75%;在不稳定条件下的频率最低,均不超过5%;④当70 m风速在3.0 m/s以下、3.0~10.0 m/s及10.0 m/s以上3个区段时,风切变指数由小变大,在3.0~10.0 m/s风速段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最接近,10.0 m/s以上风切变指数离散性最强;⑤分别推算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风切变指数,中部平原地区实测值明显高于模拟值,总体偏差范围是-0.06~0.14.该结论可用于近地层低风速地区不同高度的风速推算或订正,以提高这类地区风能资源评价、开发规划、风电场选址的科学性以及风电功率预测的准确性.
    • 蔡菊珍; 徐集云; 邵鑫; 彭珍; 张宁; 张育慧; 何月
    • 摘要: 由于台风的风速大、湍流活跃,台风过境时会对房屋、桥梁等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利用2019年8月8日至11日利奇马台风过境浙江时的近地层湍流资料,对利奇马台风的风速、风向、攻角、湍流强度、阵风因子、湍流积分尺度、湍流功率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台风前期和大风期,随着台风接近,慈溪观测场附近的风速急剧增大,流场主要为偏东气流;在台风后期,随着台风远离观测场,风速迅速减小,风向逐渐由偏东风转为西南风.(2)在台风前期和大风期,攻角、湍流强度和阵风因子都比较小;而在台风后期,攻角、湍流强度和阵风因子都明显增大,同时湍流积分尺度突然变小,说明了利奇马台风内部流场非常复杂,不同区域会出现不同的中小尺度结构,表现出不同的湍流特征.(3)在台风前期和大风期,惯性子区湍流能谱基本满足-2/3律,而大风期的湍流能谱与-2/3律偏离比较大,同时由于台风内部存在大量的中小尺度系统,在大尺度和湍流尺度涡旋之间,顺风方向的湍流能量贡献仍然很大.
    • 罗辉; 李杰; 李金铖; 吴晗平
    • 摘要: 为了提高近地层紫外通信系统性能,研究具有轻量化、低成本、集成化以及高可靠度的收/发一体光学系统技术是关键问题之一。从设计近地层紫外通信收/发一体光学系统的角度出发,首先简要介绍近地层紫外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然后着重分析论述近地层紫外通信收/发一体光学系统结构、材料以及装调技术,最后在概述紫外通信光学系统国内外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近地层紫外通信收/发一体光学系统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对近地层紫外通信收/发一体光学系统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和意义。
    • 龙强; 王锋; 王畅; 米欣悦
    • 摘要: 利用渤海湾北岸祥云岛岸基站2017—2018年观测数据和两座梯度测风塔2011—2013年观测资料分别分析了当地海陆风和湍流强度特征,并重点对不同天气系统所致大风条件下的湍流强度特点做了剖析。结果表明:渤海湾北岸海陆风特征明显,昼夜风向主要由SSW向ENE转变,夏季昼夜风向转换尤为显著。整体而言,风速和湍流强度随高度增大分别呈增大、减小趋势,且近海面层湍流强度小于近地层湍流强度。湍流强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夏季大、冬季小、春秋季变化不明显,且近海面层湍流强度相对近地层变化平缓。近海面层70 m及以下湍流强度在偏东大风条件下反而比近地层湍流强度大,雷雨大风期间近海面层和近地层均出现湍流强度随高度增大而增大、风速随高度增大而减小的特殊情况,台风靠近风塔时各层风速显著增大、湍流强度变化不明显,但台风中心到达时湍流强度迅速增至峰值,二者时间一致并早于风速最小值出现时间约1 h。近海面层和近地层有8%~10%样本的湍流强度超出了IEC-61400设计标准,建议渤海湾北岸风力发电风机抗湍流参数调整至0.43~0.4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