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江苏宜兴
  • 出版时间: 2014-09-10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基于9种再分析和观测数据集,首先通过对东亚冬季风指数和东亚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分析,证实了东亚冬季风自2004年以来进入了年代际强位相。对于2004-2012这9年而言,其中7个冬天的气温较气候态偏低,冬季风指数也表征为强冬季风年。随后,对比了80年代中期以前和最近这两个强冬季风时期的气温、环流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以前的强冬季风时期主要表现为东亚沿岸地区(包括我国东北、华北以及蒙古、韩国、口本等地)的气温显著偏低1℃左右。环流场呈现出明显的北极涛动负位相:最近的强冬季风时期则表现为东亚北部地区的气温显著偏低2-30℃,气温异常的东西向跨度大,而南北向跨度小.环流场呈现出以乌拉尔地区和新地岛为中心的显著正位势高度场异常。进一步分析表明,北极涛动对此次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增强的作用可能比较小,而乌拉尔地区冬季阻塞频次的增加和北极秋季海冰的减少则是引起此次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增强的两个重要因素。
  • 摘要:本文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试验平台,以春小麦定西24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O2处理(550μmol·mol-1和460μmol·mol-1)使春小麦三叶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地上于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41.49%、53.83%、40.62%、38.15%、37.98%、37.05%和25.29%、26.41%、21.12%、16.83%、17.46%、16.55%:使春小麦地上和地下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37.63%、50.74%、39.13%、36.78%、36.45%、36.96%和22.54%、24.04%、19.85%、1631%、16.70%、16.53%,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春小麦地上干物质和总干物质生产对CO2浓度的响应值呈现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趋势,以拔节期响应值最大;CO2浓度增加对春小麦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的贡献大于地下部分,使春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麦穗和根系等器官占全株干物质量的比例逐渐下降,使茎鞘占全株干质量的比例增加:随着CO2浓度升高,春小麦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增加,收获指数略有下降,产量明显增加,其中550和470μmol·mol-1浓度处理下春小麦籽粒产量比对照分别平均增加了19.28%和3.75%.
  • 摘要:本文利用1956-2000年北京地区军队和地方实况资料,对北京地区4-10月的暴雨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北京地区暴雨的频率、极值、时空分布、次生衍生灾害等特征,并对暴雨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建立暴雨预报天气模型.
  • 摘要: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是目前探测晴空风场精细结构的重要遥感手段之一.中国第一都车载多普勒激光雷达已经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进行准业务化运行.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非相于多普勒激光雷达技术发展概况,介绍了多普勒激光雷达风廓线探测方法,分析了测风数据误差.并以2008年9月24-28日,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气象保障实验期间测风数据为例,对多普勒激光雷达风廓线探测进行评估分析.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数据与神七飞船主着陆场附近的探空资料和北京数值预报同化资料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多酱勒激光雷达的测风数据、时空分辨率高,是一种可信的高精度的大气风场探测手段.为了消除了普勒激光雷达的测风数据较大的高频随机误差,采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正交展开滤波方法,得到的低通分量,更好地揭示了在垂直方向上较大空间尺度波动的大气风场信息.利用这一方法对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测风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用于较大尺度的数值预报模式,可以提高初值场同化的效果.而滤波分析分离出的高通分量,尽管主要是高频随机误差,但其中振幅较大的高频分量也许揭示了大气风场更小尺度的波动,这需要有更多的观测事实和更进一步的分析来判定.
  • 摘要:本文综述了传统的公共气象服务分类方法存在着理念过时、缺乏针对性、操作性较差等问题;研究了从有效供给角度进行公共气象服务分类,有利于准确反映公共气象服务核心矛盾、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持续提升、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其分类要遵守底线原则、动态原则、效率原则;最终,在公共气象服务分类的政策实施中,要与国家主流标准相一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市场供给机制,同时政府要发挥责任主体职能,做好"守夜人"角色.
  • 摘要:本文利用标准序列法,对1971~2000年我国2000多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进行了插补试验,并用交叉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对比了"相关性最好"和"距离最近"两种邻近站选取方案的插补结果.试验表明,"相关性最好"方案的插补精度优于"距离最近"方案,利用前一方案进行插补时,只需要选择与待插补站日平均气温序列相关性最高的4个邻近站参与计算即可.插补试验结果表明,平均绝对误差约为0.42℃.插补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两者之差在±0.5℃范围内的样本比例,均与邻近站平均距离呈较好的指数关系.
  • 摘要:目的:研究东北地区春玉米适种区域及其生育期、产量对气候变亿的响应.rn 方法:基于气候模式RegCM4输出的未来RCP4.5新气候情景逐日资料,采用经验频率法预测80%保证率下2011-2050年中国东北地区早、中、晚熟型春玉米种植区域时空变化,同时结合作物模型DSSAT4.5对黑龙江省晚熟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变化特征及该省因气候变化而新增的晚熟品种可能种植区内晚熟玉米的适种性进行模拟评估.rn 结果:RCP4.5情景下,2011-2050年东北三省≥10℃的积温呈增加趋势,早、中、晚熟型玉米品种种植界限均有不同程度的北扩或东移,可能种植范围扩大.黑龙江省2011-2050年间晚熟玉米新增可能种植区域内适宜种植晚熟品种;气候变化对原有种植区内晚熟品种生殖生长期的影响程度大于对营养生长期的影响,全生育期天数平均缩短2-11 d;产量变化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不考虑CO2肥效作用和考虑C02肥效作用两种方案下的产量变化范围均介于±20%以内,但考虑CO2肥效作用时的产量较高.rn 结论:因气候条件交亿而新增的春玉米种植区域的适种性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评估.未来40a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变化主要源于生殖生长期缩短,大气中C02浓度增加带来的肥效作用可抵消一部分因温度升高产生的对玉米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
  • 摘要:本文针对气象风险业务特点,提出有/缺流域水文资料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技术.基于分布式新安江模型,考虑流域初始状态(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建立有水文资料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警技术;考虑到气象部门对水文资料的缺乏,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文频率分析技术,建立缺水文资料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警技术.选择皖南山区屯溪流域为试验流域,进行超警洪水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为了分析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西北太平洋地区(WNP)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从而为该地区台风活动的未来变化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本文选取了18个参加CMI P3试验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考查了在SRES A2试验中21世纪末(2080-2099)相对于20C3M试验中20世纪末(1980-1999)对台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场包括海表面温度(SST),纬向风的垂直切变(MWS),海平面气压(SLP),大气顶向外的长波辐射(OLR)和降水在WNP的变化情况.主要分析了多模式集合的结果以及环境场的变化在模式间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到21世纪末,所有模式在西北太平洋区域SST都是一致的升高趋势,增幅在2℃以上,SST的变化在所有考虑的变量巾在模式间一致性最好的,绝大部分区域信噪比都在4以上;降水在整个WNP区域也是一致增强的趋势,在赤道低纬度地区增幅较强,其变化在模式间的一致性较好,大部分区域18个模式中超过12个表现出降水增加的变化,在这些区域信噪比大都在0.6以上;SLP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高低压系统的强度均为减弱的趋势,其中低压的减弱在模式间有着更好的一致性,大部分区域的信噪比都大于0.6: MWS和OLR在空间上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且在不同的模式间变化的差异较大,大部分区域的信噪比都在0,3左右.但是在与台风活动有显著负相关的关键区内,大部分模式区域平均的MWS和OLR在SRES A2试验中都变小,多模式集合也是减弱的趋势.从SST,降水,关键区的MWS和OLR的分析来看,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环境场的变化可能是有利于台风活动的.但是目前关于环境场对于台风活动的影响和相互关系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场的变化对于台风活动会有怎样的具体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 摘要:本文在利用实况探空资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构建的特种探空资料对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进行判别,以及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BJ-RUC模式)探空资料可应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模式探空基本要素计算多种热力、动力、综合不稳定物理量,根据统计的强对流天气判别指标,计算模式格点上的强对流发生概率,并进一步针对冰雹(雷暴大风)和强对流短时暴雨天气下不同物理量的阈值范围,初步探索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强对流天气分类预报的可能性.通过不同组合的预报方案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利用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模式快速循环系统(BJ RUC)的格点探空资料进行强对流天气概率的预报是可以实现的,强对流天气的分类概率预报也存在一定的成功率.
  • 摘要:深圳城市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始于1994年,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灾害监测、气候监测体系,其中灾害监测的核心是支撑预警业务和保障灾害管理,气候监测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融入绿色发展.本文综述了深圳气象事业的规划目标,从精细的灾害监测,和综合的气候监测,两方面研究了深圳城市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的进展,最后对此进行了展望,将在不断优化、完善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硬件设施”建设管理,向“数据挖掘”集成创新转型:发展的源动力要从“业务应用”切换到“社会共享”。要以城市管理服务人口为对象,按照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围绕民生幸福,围绕服务型政府的人文关怀和精细服务,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气象探测信息共享平台。
  • 摘要:文章利用2008至2012年上海市民拨打110报警求助电话记录,对上海市城市风灾时空变化规律、成因及其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风灾主要发生在夏季,灾情的逐日发生数差别较大,白天明显多于夜晚;风灾的发生地点多集中于人口稠密地区,其中树木倒伏、房屋及其附属物受损、广告牌脱落和输电(通讯)设施受损等类别灾情发生较多;台风和强对流是导致发生风灾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其中台风造成的风灾日数最多.基于以上城市风灾特征分析结果,本文从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次生衍生灾害防范和增强市民风灾防范意识等角度提出了城市风灾防范对策,以期为城市气象灾密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坡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的情况.利用该站2007-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比较了青藏高原东坡地区高原草甸下垫面情况下近地层气象要素及能量输送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理塘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及能量输送的季节变化显著,具有明显的水热同期特点.各个季节近地层气象要素和湍流通量,如风、气温、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日变化显著.风速、动量通量、摩擦速度等的要素的平均日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下午和日出前.比湿的峰值出现在日出前.辐射和热平衡分量的日均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正午及日出前.地表热源强度分析表明,理塘白天为热源,在春夏秋三季夜间为弱的热源与冷源交替出现.在雨季,潜热输送在陆气间热量交换过程中占主导作用,感热输送是次要的;干季的结果与雨季相反,感热是首要的.
  • 摘要:雾天低能见度对航空飞行的起降存在严重影响.为了研究雾天低能见度的预报方法,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对2002年1月13-14口的上海大雾进行了模拟研究,WRF模式准确地模拟出灭气形势,再现了该大雾过程,输出的液态含水量和观测的雾区分布一致;模拟出了大雾对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的不同影响,模拟结果与观测相符合.利用客观评估方法,把预报结果和常规站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客观评估了地表要索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预报误差很小,模式很好的预报出雾天气过程的背景形势.文中引进考虑液水含量和液水含量-雾滴浓度不同参数化因子的三种能见度参数化方案计算能见度,通过TS评分和FBI指数等对三种方案进行了客观评估,采用液水含量-雾滴浓度参数化因子的能见度参数化方法预报效果更优.
  • 摘要:风云二号卫星是我国研制的第一代静止业务气象卫星,本文针对风云二号C星/D星(FY-2C/D)太阳X射线探测数据与美国GOES系列卫星太阳X射线探测数据开展交叉比对,以检验FY-2C/D卫星数据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X射线通量变化的时间特性以及通量大小等方面,FY-2C/D卫星探测结果与GOES系列卫星探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2004年11月-2010年6月期间85次耀斑事件X射线峰值流量的比对结果表明,FY-2C卫星与GOES系列卫星的探测结果在1~8(A)波段的相关系数为0.795,FY-2D卫星与GOES 10卫星的探测结果在0.5~3(A)和1~8(A)波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和0.989,说明FY-2C/D卫星太阳X射线探测结果可信度较高,能够用于太阳X射线耀斑的监测、预警以及研究工作.
  • 摘要:基于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涛动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联系呈现由弱转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48~1977年,北大西洋涛动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联系较弱;但1980~2009年,两者转为显著的正相关,北大西洋涛动偏强(弱)对应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数偏多(少).本文进一步从大气环流变化角度,探讨了北大西洋涛动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在前后两个时段出现不同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后一时段,当北大西洋涛动偏强时,西北太平洋低层为异常气旋型环流,季风槽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西北太平洋地区高层大气异常辐散,低层大气异常辐合,这些条件均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因此偏多.然而,在前一时段,北大西洋涛动对上述环流系统的影响不明显,因而减弱了北大西洋涛动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联系.研究进一步揭示,与北大西洋涛动异常相关联的波活动通量的变化可以解释北大西洋涛动与西北太平热带气旋频数联系的这种年代际变化.
  • 摘要:本文从策划新的科普图书时,涉及相关知识点,可以直接调用资源库中的内容资源,形成新的图书或专题;全方位策划,使科普作品形式更加多样化;找准读者定位,形成交互式的服务;利用全媒体,使科普作品的传播更加立体化。几方面研究了全媒体时代下科普作品的出版。
  • 摘要: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日益严重,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遭受着破坏,随之带来的各种问题正在一步步影响人类生存以及生活质量,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影视作为面向社会的,具有较强科学性和权威性的电视媒体资源,气象作为一个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行业,气象影视平台介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宣传的大军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也是势在必行.关于生态与气象紧密关系的节目刚刚开始被业界所关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开发生态气象影视节目的必要性、生态气象节目如何服务于普通受众群体的角度,为生态气象进入气象影视平台进行一些思考.
  •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的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仅从热带气旋降水来看,东南沿海和内陆(包括江西、湖南东部和湖北南部)热带气旋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频次略有增加.通过对雨量站与引起降水热带气旋的中心距离的变化分析发现:内陆地区影响热带气旋距离显著下降,近距离热带气旋引起降水的增加,是该区域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来源;而东南沿海地区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增加不明显,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主要由于同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热带气旋经过频次的空间的变化结果证实,近30年经过中国沿海的TC个数变化不大,仅福建沿海一带略有增加,而内陆地区则增加明显,且经过该区域时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变慢,这均与该区域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的增加一致.
  • 摘要:本文给出了热带气旋暖心垂直倾斜度参数FTC-VGP(TC vertical gradient parameter)的定义.使用卫星微波遥感的温度垂直分布以及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等资料,对2009-2011年典型热带气旋的暖心垂直倾斜度进行计算,并研究其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暖心垂直惯斜度参数FTC-VGP变化与气旋自身强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性,该参数的变化能够明显地指示气旋强度增强、减弱以及强度突变,能够指示环境场变化(冷空气侵入)等;其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周期不同,在强度增强或减弱阶段,倾斜度参数是经过快速适应性调整才完成了对热带气旋变化过程的贡献.因此,FTC-VGP参致的计算和研究结果实现了对于热带气旋内部三维结构特征的定量描述,可以准确把握热带气旋强度和变化趋势,并对热带气旋的监测、预报具有一定业务参考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